。•。•。•。•。•。•。•。•。•。•。•。•。
    
     
 。•。•。•。•。•。•。•。•。•。•。•。•。
               
   


話說康熙寫真
馮爾康(中華炎華文化研究會理事)

  康熙皇帝是一位了不起的君主,武功文治不必說了,對臣下很有仁慈的美譽,就是晚年廢立太子的事夠他傷心的,也大得人們的同情。陳教授向讀者推薦什麼樣的康熙呢?他寫了關於康熙歷史的五十個方面,也就是五十個題目,向讀者展示活生生的康熙:是自然體的人,生活中的人,家庭中的人,同時是理政的君王。陳教授描述了康熙的相貌、血統和殯天,講了他的生和死,這是自然現象,人人都有經歷的,相貌、血統與生俱來,不可選擇,是人的自然狀態。人們閱覽現代人的傳記,常常會看到許多幀照片,康熙時代還沒有照相技術,但是有畫像,陳教授寫自然人的康熙,就是給他照相。

康熙面面觀

  人的日常生活是多方面的,陳教授談到善於養生的康熙,久病成醫,成了「醫生天子」,他懂得補藥,他對人們寶貴的人參能不能用,在什麼情況下吃有獨到的看法,他還有治病的妙方──坐湯、食補、偏方。家庭生活中的康熙,按照皇室家法,滿人和漢人是不能通婚的,可是康熙有漢人的妃嬪,而且為他生育子女,他重視皇子的教育,依據漢人的習慣給兒孫們起名字,對如同家人的太監自有他的辦法。康熙崇奉漢文化,愛好學習,人又謙虛,讀書很多,頗有心得,具有多種藝能,寫得一手好字,他組織學者修書,中國第一部大類書《古今圖書集成》,基本上是他倡導編纂成功的。

  康熙生活儉樸,然而有其樂趣,喜好戲曲,嗜好打獵捕魚,怕熱,在熱河建立避暑山莊,每年要有幾個月居住在那兒,得到了狩獵的方便,到了老年,與官民同樂,舉行千叟宴,因為健康的關係,有一段時間好飲西洋葡萄酒。康熙的處理朝政,陳教授敘述了五個方面,一是皇位問題,講他的繼位,那時他年方幼稚,自己不能做主,至於皇太子允礽的立與廢,就是他辦的事情了;二是乾清門臨朝御政,鼓勵親信臣子寫祕密奏摺,親自在上面寫批語,主張並實行君主乾綱獨斷,大權不假手於人;三是穩定邊陲,平定吳三桂等三藩叛亂,粉碎蒙古噶爾丹的進攻,加強對西藏的經營;四是經營和開發台灣,台灣內附與決策建設台灣,重視台灣原住民的才藝,在內地試種台灣芒果,並送優良品種來台試種西瓜;五是對外關係,擊敗沙皇俄國的東侵,遣使歐洲,圖理琛出使俄國,學習西方科學文化技術,用西洋人測繪地圖。同時中國古籍也經過傳教士傳播到西方。

  陳教授寫真的康熙,聰明好學,以漢學為主,兼收西洋文化,多才多藝,愛好運動,勤於理政,所向成功,生活樸素,晚年家難,傷透腦筋,他把康熙個人的稟賦、性格、理政、生活,幾乎全面托顯出來,並且透過他的活動,將康熙一朝的政治經濟文化政策,特別是重大政治事件表現出來,人們說一部好的人物傳記,能夠反映出他那個時代,陳教授的書,豈不是康熙時代的縮影!

小品著作

  陳教授管他這部著作叫做小品,學術界也把它稱作學術散文、札記、隨筆,它不像嚴格意義的學術著作,講究科學性、系統性、完整性,要有深入周密研究才能寫得出來。小品與學術專著似乎有個品級的差別,其實不在名位,而在實際,小品要寫好,要做到深入淺出,沒有精深的研究是寫不成的,寫不出好作品的,在一定意義上來說,不是大學者撰寫不出精湛的小品,陳教授就是身為有名的史學家來書寫通俗的歷史讀物。

  那麼陳教授為什麼要用小品的文體來反映他的學術研究成果呢?他充分看到傳統史學著作表達方法的缺陷,要用自己的創造加以改變。他說「學術著作往往是在義理與考證上著眼,內容是冗長、艱深的,加上文獻史料的徵引,必然顯得枯燥,更談不上供人消遣了」;因此閱讀的人不多,影響更少,他批評得完全符合實際。陳教授深知此中的弊竇,因此「一直想以通俗的表現形式來寫清朝真實的歷史」,同時認為史學小品,「只要作者能向錦心繡口的方向努力,也並非全無品味。相反的,可能會有雅俗共賞的妙用,甚至還能產生極大的社會教育功能。與其曲高和寡,作品被人閱讀的不多,不如寫出人人可讀,人人能讀,並可深入人心,龍蟲兼雕的讀物,不也更好嗎?」以章節體的形式撰寫學術著作是不可缺少的,若有嚴肅的寫作態度,寫史學小品,對於眾多的讀者群不是更有益嘛!

「戲說形式」長紅

  我還體會到,陳教授小品體裁的選擇,有著現實的針對性。關於歷史的文藝作品,在早先流行的是歷史演義,現在豐富多樣了,有歷史題材的小說、話劇、電影,尤其是近年的電視劇,創造出「戲說」的形式,而製作之多,雖不能說舖天蓋地而來,也有令人應接不暇的感覺,並且產生轟動效應,陳教授說它們造成「洛陽紙貴,極為暢銷」,「收視率之高,常年不衰,一直凌駕一般時裝戲之上」,的確是事實。它們受到如此歡迎,給人藝術上的享受外,還告訴讀者、觀眾歷史上有那麼一些人的名字,在傳播歷史知識上也不能說沒有一點價值。

  我是做歷史特別是清代歷史研究的,當《戲說乾隆》、《戲說慈禧》電視片播出時,不斷地有友人,甚而還有同事,一本正經地問我劇中人和事是不是那麼回事,使我哭笑不得,只好說那是文藝作品,需要編造加工,無中生有,情節離奇,才能吸引觀眾,對它不必認真。對於做歷史研究的人來說,歷史題材的影視劇確實造出不少麻煩,需要為它澄清事實。陳教授說「掛著正史的招牌,做些戲說的勾當,傳布錯誤的歷史知識,使讀者與觀眾受害非淺,這是令治史的人同感不滿的,也想急於糾正的」。他所說的不滿,不是史學家的門戶之見,思想陝隘,對文學藝術不能理解,缺乏寬容,實在是一種責任感,一種職業態度,具有尋求歷史真實的精神,才想糾正對歷史知識的誤傳。如果說做歷史研究的人沒有了澄清史實的責任感,那還做什麼歷史學家,這也是要請其他領域的人理解的。由此可知,陳教授的寫作,是要將真實的歷史知識交代給讀者,這個願望怎能不令人尊重而又尊敬!

  ──(摘自《康熙寫真》推薦人的話)

前一頁   下一頁

               
【回作家首頁】 【回其它非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