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幾天以後,K又來找我。當然她沒有空手來。

  我們自然而然地談到了學英語的訣竅。

  「我仔細想過了,但怎麼也想不明白。總覺得大腦已經處於飽和狀態的大人們,不可能像小孩那樣,只靠聽來學英語。讀英語文章像讀母語那樣,能不查字典地讀下去,這實在是太離奇了。」

  「所以才叫訣竅嘛!如果誰都知道,那還能叫訣竅嗎?這就好比哥倫布(Columbus)的雞蛋。思想的轉換,首先需要的就是這個。要拋開『學』英語的想法。有一次,我在一家企業的進修班見到一名韓國女士,她的英語相當棒。不僅發音是完全的美式發音,寫文章也很不錯。所以,一開始我以為她肯定是哪個一流大學英語系出身,或者是美籍僑胞的後代。但是,後來知道事實並非如此。她只不過高中畢業,而且由於那所高中是商業高中,所以從來沒有系統地學習過英語。但她的英語卻是那麼棒,是不是很稀奇呀?

  她只是與工作中認識的美國人相愛並結了婚而已。婚後不久丈夫就由於工作需要去了歐洲,這位女士只好隻身去了在美國的公婆家。到了美國才知道,那裏只有婆婆一個人生活在一座很大的房子裏。一開始,因為不會說英語,也沒有可以說話的人,所以有很長時間她一整天也說不上一句話。有一天,婆婆給她錢讓她去一趟市場。她有點驚慌地看了看婆婆,但她的婆婆微笑著堅持讓她去試一試,她只好去了。那一次,她去超市勉強把東西買了回來,從那以後,漸漸有了信心。反正試一試嘛!從那天起,她不管聽懂聽不懂都和婆婆一起看電視,覺得悶了就出去散散步,聽到什麼就學什麼。

  只要是美國人說的話,她就都認認真真地聽,無論什麼字都用心地看。有一天,奇蹟終於發生了。她突然覺得能流利地說話了,有事沒事地總想說話,腦子裏還沒反應過來,就能說出來了。」

  「那就是說,還不如乾脆不懂英語,是嗎?」

  「也可以這麼說。一點都不懂英語比起習慣韓國老師教的那種古怪的語調和發音來,恐怕還要好得多。」

  「那麼,到現在為止我們在學校所學的英語,不是白學了嗎?」

  「差不多是這樣。當然發音是一個問題,但是,更大的問題是,在學校所學的單字的意思有誤,就拿我們查生字來說吧,不是用英韓詞典查完再背嗎?但英韓詞典是借助日韓詞典,把原來的英日詞典翻譯過來的。就是說,經過了兩重翻譯。目前幾家出版社出版的詞典也都大致一樣。但不論是不是重譯的,把英語的解釋再翻譯成韓語才是問題所在。」

  「這個怎麼還會成問題呢?只要認真、正確地翻譯,不就能解決嗎?」

  「問題首先在於,有些詞彙只在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中存在,而在韓國語中根本不存在。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歷史也不同,所以這是很自然的現象。那麼,此類單字就只能用和它接近的韓國語來代替,在這個過程中意思就可能被歪曲。另一個問題是語言之間的微妙差異。韓語中不是也有陰陽性的差異嗎?所以,把英語再翻譯成其他國家的語言,必然不能完美地表達語言之間的微妙的語感差異。英文中friend的解釋為『朋友』,但有時候也可以解作『男女朋友』的意思。更為關鍵的問題在於出一本英韓詞典所要花費的時間。沒有什麼比語言對時代的變化更加敏感的了。所以說,如果編一本英韓詞典需要至少一年的時間,用這本詞典所學的英語就等於是已經落後了一年的英語。人們也許認為這沒什麼大不了。正是由於人們持有這種想法,所以,韓國英韓詞典的程度才無法提高。甚至還有距第一版已有十年之久的詞典。而且很多人把這種詞典傳給兄弟姐妹,甚至世世代代傳閱,不是嗎?節省固然好,但對於英語學習來說,這絕對是不可取的。

   而且,絕大多數的英韓詞典,存在很多編輯方面的問題。譬如,把事實上美國人幾乎不用的意思,還當作重要內容編在最前面,而且把字體加黑加粗以引起人們注意。」

  「啊,千萬別學英語,原來是這個意思,是嗎?」

  「不是,不是那麼回事……,唉,怎麼跟你說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