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
朱侃如
喬瑟夫•坎伯於一九○四年誕生於美國紐約市。多才多藝的他不僅是學者、教授,也是編輯和作家,甚至曾是爵士樂家,擅長吹彈薩克斯風及吉他等樂器。也曾是個出色的運動選手,一九二○年代他在哥倫比亞大學求學期間,是世界半英哩田徑賽跑得最快的選手之一。但是真正為他奠定歷史地位並替人類社會作出不朽貢獻的角色,卻是他熱愛奉獻一生的神話學研究。
幼年時代的坎伯就已經開始對美國印地安人的傳說與神話,產生濃厚的興趣。他當時經常流連紐約各大博物館,並直覺的認為了解這些神話乃是通往人類心靈奧秘最直接的道路。
上哥大之前坎伯便曾遊歷過歐洲。一九二七年拿到比較文學碩士學位後,坎伯舊地重遊,並在巴黎及慕尼黑的各大學從事碩士後研究,專攻亞瑟王時代的浪漫文學,因為深深受到歐洲當代藝術的影響。就在歐洲遊學期間,坎伯開始研究德國大文豪湯瑪斯曼、心理學大師弗洛依德及榮格等人的思想,終其一生而不間斷。他尤其著迷於喬哀思的作品,主要原因是喬哀思以古代神話的主題來表現當代的意象。在他新婚期間,喬哀思和坎伯的妻子佔有同樣的份量。坎伯經常一手挽著太太,一手拿著喬哀思的作品《芬尼格•威克》﹙Finnegans Wake,1939﹚。坎伯和別人合著的《芬尼格•威克解析》更是一本研究喬哀思的重要著作,後來在坎伯的其他作品中,這本書也不斷的被引用。
一九三四年開始,坎伯一方面潛居在紐約州伍茲塔克﹙Woodstock﹚,以進一步研究榮格集體無意識的原型、夢、藝術、比較神話學等不同的神話主題。另一方面也在莎拉•勞倫斯學院開始其為期三十八年的教書生涯,一直到一九八七年去世為止。他並成為該校的名譽教授。坎伯的太太珍•厄爾曼﹙Jean Erdman﹚是他的學生,也是一位著名的編舞家和藝術家,曾和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合作過。
坎伯在一九四二年簽一本為初學者設計的《自學手冊》合約,原始動機是要寫一本有關布爾芬契版《神話》﹙Bullfinch's Mythology﹚的現代版。結果卻寫了一本奠定坎伯在神話學權威地位的巨著:《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1948﹚。此書是針對各種神話背後的原型進行研究,而以不同文化中共有的英雄冒險故事為焦點,說明除了表面孤獨的英雄人物外,還有蘊含在不同故事背後的同一型態。書中先是描述了不同的神話故事,然後再歸結到同一原型主題。對此坎伯曾寫下:「主題永遠只有一個,我們所發現的是一個表面不斷變化卻十分一致的故事。其中的神奇與奧秘是我們永遠體驗不完的。」此書出版後,迅速為坎伯贏得聲譽,並且成為神話學領域中的經典之作。坎伯的名望和權威可以說便是奠定在這本書上的。
坎伯作品中的主題,可以他經常引自印度吠陀經中的一段話來說明:「真理只有一個,哲人用不同的名稱來描述它。」這也是為什麼坎伯經常在他的作品中引述榮格、喬哀思、湯瑪斯曼等大家的作品。另一位他經常引述的學者則是坎伯稱之為「我的私人導師」的偉大印度學家兼梵文學者亨利•吉謨﹙Henry Zimmer﹚。然而,最能展現出坎伯「真理只有一個」、「遵循內心的喜悅」等中心思想的,乃是公共電視節目「神話的力量The Power of Myth﹚。在一系列的公共電視節目中,坎伯與名記者莫比爾﹙Bill Moyers﹚針對不同的神話、宗教等主題進行對談。整個節目是在大導演喬治•盧卡斯的牧場天行者山莊中進行,此節目對坎伯思想與作品的大眾化有很大貢獻。
坎伯除了在學術及專業著作上享有聲譽外,也活躍於大眾文化及娛樂的領域中。喬治•盧卡斯的經典之作星際大戰三部曲,便是受到坎伯的神話概念「英雄的冒險旅程」影響而拍攝完成的。在坎伯生命的最後十二年中,他與好友也是廣播名嘴湯麥克﹙Michael Toms﹚進行數場坎伯稱之為「宗教經驗」的對談,其中的九場並在他去世後出版成書。
坎伯的學問遍及人類學、考古學、生物學、文學、哲學、文獻學、榮格心理學、一般神話、比較宗教、藝術史及流行文化等領域,由此融合成其獨特的神話學見解。坎伯思想的創造性在於將人文價值及宇宙性的精神體驗,注入當代科學及藝術的詮釋中,此一新的洞見不僅豐富了神話學的研究領域,更為人類未來的新神話開闢出遼闊的想像空間。他於一九八七年十月三十一日去世於夏威夷家中,享年八十三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