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O四年 |
三月二十六日生於紐約市,父查爾斯是來自麻省沃爾瑟姆(Waltham)的商人,母約瑟芬是紐約人。 |
一九一O年 |
父親帶他和弟弟查理去看野牛比爾(Buffalo
Bill)在麥迪遜廣場花園表演的「蠻荒西部秀」,又帶他們參觀自然史博物館。坎伯一生對印第安文化的興趣,肇源於此。 |
一九一三至一七年 |
舉家遷往紐約的新羅謝爾(New Rochele)。他對印第安文化與神話愈來愈著迷。十一歲那一年,他被特許進入新羅謝爾公共圖書館的成人閱覽區找書看。 |
一九一七年 |
他父母在賓夕法尼亞州的波科諾山(Pocono)蓋了一棟平房。住在那裡的時候,坎伯認識了他生平第一位導師格雷戈爾(Elmer
Gregor)--一位專門以美國印第安人生活為寫作題材的知名作者。 |
一九一九年 |
坎伯一家位於新羅謝爾的房子被火災焚燬,祖母燒死,而坎伯所收藏的印第安人書籍和物件也付之一炬。 |
一九一九至二一年 |
進入位於康乃迪克州新米爾福德(New
Milford)的坎特伯里預科學校(Canterbury prep school)就讀。在校長休姆(Nelson
Hume)的指導下學習文學和寫作。他最有興趣的科目是生物。曾任學校文學雜誌的主編,以第一名畢業。
一九二一年 進入達特茅斯大學(Dartmouth College)鑽研生物學與數學,並參加了美式足球隊。 |
一九二二年 |
梅列日科夫斯基(Dimitri Merejkowskis)的《達文西傳奇》(The
Romance of Leonardo da Vinci)後,深受人文學科的吸引,遂轉學至哥倫比亞大學。 |
一九二二至二七年 |
在人生的第三位導師韋弗(Raymond Weaver)的指導下學習。一九二四年至二六年間是田徑隊的成員,並創下哥大半英里賽跑最快的紀錄。曾參加賓夕法尼亞州的接力錦標賽,並代表紐約運動俱樂部參加各種田徑比賽。也是爵士樂隊的薩克斯風手,常在大學和校友會的舞會上演奏。 |
一九二四年 |
在與家人乘船前往歐洲旅行途中認識了克里希納穆提(Jiddu
Krishnamurti),並「朦朦朧朧地」對印度教與佛教產生了興趣。 |
一九二五年 |
獲哥大的學士學位。與紐約運動俱樂部的田徑隊一起參加在舊金山舉行的美國體育聯盟錦標賽。旅行夏威夷的期間,認識了有「衝浪之父」之稱的卡哈那莫庫(Duke
Kahanamoku)。回程途中,在華盛頓州的亞基馬(Yakima)觀賞了印第安的牛仔競技大會。 |
一九二六年 |
返回哥大,以便能跟田徑隊一起出賽;研究中世紀文學。完成以亞瑟王傳奇為研究對象的論文〈憂傷的筆觸〉(The
Dolorous Stroke)。 |
一九二七至二八年 |
獲普勞德菲特(Proudfit)遊學獎學金,讓他可以前往歐洲深造兩年。同年獲哥大碩士學位。在巴黎大學學習羅曼語語文學、古法語與普羅旺斯語,指導教授貝迪耶(Joseph
Bedier)是故事《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and Iseult)的著名法譯者。接觸到現代藝術和現代文學,眼界大開,其中,又以喬哀思的《尤里西斯》對他影響最深。結識了雕刻家布德爾(Antoine
Bourdelle)和莎士比亞書店的老闆席薇亞•比奇(Sylvia
Beach)。 |
一九二八至二九年 |
轉往慕尼黑大學學習梵文和印歐語文學;接觸到弗洛依德、榮格、湯馬斯•曼和哥德的作品。在美國股市大崩盤的前兩週結束歐洲的學習,返回美國。打消撰寫博士論文的計畫,潛居到胡士托(Woodstock)的樹林裡,與妹妹愛麗絲同住在一間年租二十美元的小屋,埋首於他在巴黎起了頭的鑽研。 |
一九二九至三一年 |
嘗試創作短篇小說,最後放棄(「我寫的小說絕對賣不出去」),轉而大量閱讀美國的現代文學與哲學,包括了海明威、劉易斯、杜威和羅素的作品。 |
一九三一至三二年 |
一個人開著媽媽的福特「T型」轎車進行橫越美國的旅行,思考自己未來的人生方向。在加州的聖約瑟(San
Joes)停留時探訪了好朋友營養學家愛黛爾•戴維斯(Adelle
Davis)。透過她,坎伯認識了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夫婦,而後者又把鄰居里克茨(Ed
Ricketts)──一位研究潮間帶生物的生物學家──介紹給了坎伯認識。在卡梅爾(Carmel)的圖書館發現了史賓格勒的作品,坎伯形容這個與史賓格勒的邂逅是「我知性生活的重大危機」。向八十五家大專寄出求職信。隨同里克茨沿著卑詩省海岸北上阿拉斯加,搜集潮間帶的生物標本,這次生物學之旅,再次印證了坎伯一個想法︰神話學與生物學之間是有相互關連的。接受了他坎特伯里預科學校的老校長為他提供的教職。 |
一九三三年 |
教授歷史、英文、法文與德文。與此同時鑽研史賓格勒、湯馬斯•曼、榮格和喬哀思的作品。學年結束後辭去教職。以三百美元的價格賣出第一篇小說〈嚴格的柏拉圖式愛情〉(Strictly
Platonic),靠著這筆稿費和他以前演奏爵士樂攢下來的積蓄,再次隱居到胡士托的森林,讀書寫作。 |
一九三三至三四年 |
遍讀了喬哀思、史賓格勒、弗羅貝尼烏斯(Frobenius)、湯馬斯•曼、弗洛依德和榮格的作品。著手寫一本小說,但最後放棄。莎拉•勞倫斯學院(Sarah
Lawerence College)在他的老師勞倫斯(W. W. Lawerence)的推薦下,邀坎伯任教,坎伯馬上就答應了。 |
一九三八年 |
與珍•厄爾曼(Jean Erdman)結為連理。珍是勞倫斯學院的畢業生,曾受教於坎伯,也是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舞團的舞者。 |
一九四O年 |
認識印度學家吉謨(Heinrich Zimmer),後者把他介紹給波林根系列(Bollingen
Series)的創辦人認識。 |
一九四一年 |
與尼基蘭南達上師(Swami Nikhilananda)合作編輯和翻譯《拉摩克里希納福音書》(The
Gospel of Sri Ramakrishna)和《奧義書》。這項工作歷時三年。 |
一九四二年 |
在導師吉謨的推薦下,前往博林居基金會,為它的出版品系列主篇首卷本。次年,吉謨死於肺炎,坎伯應其遺孀之請,編輯吉謨的遺作。這工作一共花了他十二年的時間。
一九四三年
出版生平第一部著作:《兄弟同來見父親之處︰納瓦霍印第安人一個戰爭儀式的研究》(Where
the Two Came to Their Father: A Navaho War Ceremonial)
。此書為坎伯與金恩(Jeff King)及茉荻•奧克斯(Maud
Oakes)合撰。 |
一九四四年 |
出版與羅賓遜(Henry Morton Robinson)合著之《打開〈芬尼根守靈記〉的萬能鑰匙》(A
Skeleton key to Finnegans Wake)。撰寫了對《格林童話全集》(The
Complete Grimm's Fairy Tales)的評論。加入《舞蹈觀察家》雜誌(Dance
Observer)的編輯行列。開始著手撰寫《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
一九四六年 |
出版吉謨的《印度藝術與文化中的神話與象徵》(Myths
and Stmbols in Indian Art and Civilization)。 |
一九四八年 |
出版吉謨的《國王與屍體》(The King and
The Corpse)。論〈芬尼根守靈記〉的一篇文章被收錄於《喬哀斯:二十年來的評論》(James
Joyce: Two Decades of Criticism)一書中。 |
一九四九年 |
先後被兩間出版社退搞後,《千面英雄》獲博林根基金會接受出版。坎伯因《千面英雄》一書獲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贈獎。 |
一九五一年 |
出版吉謨的《印度諸家哲學》(Philosophies
of India)。發表〈生物與神話︰一個神話科學的導論〉(Bios
and Mythos: Prologemena to a Science of Mythology),此文被收錄於《心理分析與文化︰表揚加撒•羅海姆論文集》(Psychoanalysis
and Culture: Essays in Honor of Gaza Roheim)。擔任「神話與人」系列總編輯,出版了凱雷尼(Carl
Kerenyi)的《希臘諸神》(The Gods of Greek)。 |
一九五二年 |
編輯出版《簡明版一千零一夜》(The
Portable Arabian Night)。
一九五三年 被委任為創意電影基金會(Creative Film
Foundation)主席。出任《愛蘭諾斯年報》(Eranos
Yearbooks)編輯。出版《精神與自然》(Spirit and Nature)。主編出版德倫(Maya
Deren)之《神聖的騎者︰海地的活的諸神》(Divine
Horsemen: The Living Gods of Haiti)
一九五四年 編輯出版瓦特(Alan Watt)所著之《基督教的神話與儀式》(Myth
and Ritual in Christianity)。利用教授休假遊訪印度、錫蘭、泰國、緬甸、台灣、香港與日本。開始學習日文。 |
一九五五年 |
出版吉謨的《印度亞洲的藝術》(The Art
of Indian Asia)。主編出版《奧祕》(Mysteries)。 |
一九五六年 |
在華府國防院屬下的駐外機關事務局為駐外人員授課。 |
一九五七年 |
主編出版《人與時間》(Man and Time)。在瑞士阿斯科納(Ascona)舉行的愛蘭諾斯會議(Eranos
Conference)上宣讀論文《不帶意義的象徵》(The Symbol
without Meaning)。 |
一九五八年 |
在日本舉行的第九屆宗教史國際會議上宣讀論文《東方哲學與西方的心理分析》(Oriental
Philosophy and Occidental Psychoanalysis)。 |
一九五九年 |
在愛蘭諾斯基金會宣讀第一篇論文《原始狩獵種植社會的再生神話與儀式〉(Renewal
Myths ahd Rites of the Primitive Hunters and Planters)。出版《神的面具》(The
Masks of God)第一卷《原始神話》(Primitive Mythology)。 |
一九六O年 |
主編出版《靈性之修煉》(Spiritual
Disciplines)。 |
一九六一年 |
出版《神的面具》第二卷《東方神話》(Oriental
Mythology)。被博波根基金會委任為受託管理人。列名《美國名人錄》(Who's
who in American)。 |
一九六四年 |
出版《神的面具》第三卷《西方神話》(Occidential
Mythology)。 |
一九六七年 |
出任藝術、宗教與當代文化學會(Society
for the Arts, Religion,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理事。 |
一九六八年 |
主篇出版《人與轉化》(Man and
Transformation)。出版《神的面具》第四卷《創造神話》(Creative
Mythology)。與麥可•莫菲(Michael Murphy)和伊色冷研究所(Esalen
Institute)展開長期合作。 |
一九六九年 |
出版《野鵝的飛行︰神話向度的探索》(The
Flight of Wild Gander: Explorations in the Mythological Dimension) |
一九七O年 |
主編出版《神話、夢與宗教》(Myths,
Dreams, and Religion)。 |
一九七二年 |
出版《我們類似生活的神話》(Myth to Live
by)。編輯出版《簡明版榮格讀本》(The Portable Jung)。從莎拉•勞倫斯學院退休,結束三十八年教學生涯。出任宗教研究學會(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Religion)會長。遊訪冰島和土耳其。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雜誌接受基恩(Sam Keen)的訪談。與太太於紐約成立獨眼劇團(the
Theater of the Open Eye)。
一九七三年 獲頒霍夫斯特拉傑出學人獎(Hofstra
Distinguished Scholar Award)。發表論文〈湯馬斯•曼藝術中的色情反諷與神話形式〉(Erotic
Irony and Mythic Forms in the Art of Thomas Mann)。 |
一九七四年 |
出版《神祕的意象》(The Mythic Image)。 |
一九七六年 |
獲頒梅爾切宗教自由貢獻獎(Melcher Award
for Contributions to Religious Liberalism)。遊訪埃及與希臘。 |
一九七七年 |
編輯出版羅桑(Rato Khyongla Nawang Lozang)之《我的一生與諸生︰一個西藏人輪迴轉世的故事》(My
Life and Lives: The Story of a Tibetan Incarnation)。在《老爺》雜誌(Esquire)接受紐羅夫(Donald
Newlove)的訪談。 |
一九七八年 |
接受紐約普拉特學院(Pratt Institute)的榮譽博士學位。 |
一九八三年 |
出版《世界神話的歷史地圖》(The
Historical Atlas of Mythology)卷一《動物生命力之道》(The
Way of Animal Power)。與製片人喬治•盧卡斯結識,後者邀坎伯夫婦到他位於加州北部的天行者牧場觀看「星際大戰」三部曲。這部電影的內容,深受坎伯作品的影響。
一九八四年
坎伯八十誕辰慶祝會於舊金山的美術宮(Palace of Fine
Arts)舉行,來賓有一千人。 |
一九八五年 |
因《動物生命力之道》一書獲紐約的全國藝術俱樂部(National
Arts Club)頒贈文學榮譽獎章。 |
一九八六年 |
出版《外太空的內在縱深︰做為隱喻與宗教之神話》(The
Inner Reaches of Outer Space: Myth as Metaphor and Religion)。參加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一個以「從儀式到狂喜」為題的研討會,與心理學家佩里(John
Perry)和搖滾樂隊「感恩死者」(Grateful Dead)的成員同台對談。
一九八七年 紀錄片「英雄的旅程︰喬瑟夫•坎伯的世界」(The
Hero's Journey: The World of Joseph Campbell)在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首映。坎伯與記者莫比爾(Bill
Moyers)的對談「神話的力量」(The Power of Myth)公共廣播網播出。十月三十日逝於檀香山。 |
一九八八年 |
遺著《世界神話的歷史地圖》卷二《播種大地之道》(The
Way of the Seeded Earth)出版。莎拉•勞倫斯學院成立坎伯比較神話學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