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讀享生活文摘 > 書人觀點

劉定綱老師深度書評:「孤獨時代裡,我們還能好好長大成人嗎?」─── 《為了這個家我殺了我自己》

作者:劉定綱


《為了這個家,我殺了我自己》的故事結構相當簡要,主角小唯的母親因為思覺失調症而經常情緒暴走,父親除了迴避與抱怨外無能為力,以至於年幼的小唯必須擔負家中的照顧責任,照顧媽媽和弟弟,甚至幫爸爸和高齡的爺爺準備食物,成為「兒少照顧者」。 面對情緒飄忽不定的媽媽,小唯則發展出一種心理機制:想像自己是機器人,因為是機器人,所以不會受傷、什麼事都做得到,即使被媽媽丟東西也不會痛。小唯曾試著向某位輔導老師訴說自己的真實狀況,老師卻被校長指責不該隨便干預學生的家庭問題,使得學校與社會的輔導體系難以介入。

單憑小孩的力量,如何也無法撼動巨大的現實。以兒少照顧者的身分生活,長期壓抑自我發展,讓中學的小唯開始出現解離的狀態:情感無法回歸,甚至無法回答文學考試中關於心情的問題。如何走向人生的重建過程?如何重新長大一次,找回自己的內在小孩,試著讓自己同時是照顧者也是被照顧者?如何學習整套現代社會對於人格的基本要求,以長出所謂正常的人格?這是漫畫後半段的重點。

-

小唯被迫成為小大人,照料這個家的大小事,還獨自承擔母親的情緒與暴力。(圖 / 《為了這個家,我殺了我自己》)


《為了這個家,我殺了我自己》試圖呼喚讀者的共感,並將角色的狀況限縮在日本社會中的少數案例上,但在這裡,我們可以進行一個簡單的反觀:台灣社會中,這樣的家庭是否所在多有?

我們對這個議題與類似現象的關注,也許比起鄰國日本要少得非常多。台灣的家庭被期待負有吃重的功能,卻同時有根深柢固的「自掃門前雪」觀念,自己家的事情自己解決,許多人必須靠自己的力量去面對這種複雜處境。社會的關注會被視為侵犯家庭的自主性,所以當發生讓現代性的人格無法順利長成的偏差現象時,都會被認為是家庭而非社會的責任。家庭幾乎可說是壓力最大的社會團體,沒有太多資源,別的單位也難以介入分擔,經濟、情緒、照顧(甚至三代照顧)的壓力落在一個小孩身上,這種事情在台灣很常見,這部漫畫在臺灣獲得很高的迴響,是可以想像的。臺灣的家庭處境值得關注,我們的家庭其實很孤單,期待《為了這個家,我殺了我自己》可以喚起社會對家庭責任的注意,並給予援助與關懷。

出處:《為了這個家我殺了我自己》

 

回到讀享生活文摘首頁

 

上一篇   
《秀梅》新書分享會,謝謝到場支持的讀者們  
書人觀點
健康醫療
職場求生
世界瞭望
精采人物
品味生活
歷史解碼
新知探索
自我成長
文藝漫遊
親子教養
商業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