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讀享生活文摘 > 歷史解碼

國家圖書館經典文學講座 讀者提問回覆 / 吳宏一博士

作者:國學大師吳宏一


按:國家文學博士吳宏一,畢生愛好中國文學、研究古代經典。為推廣中國經典文學,將古籍轉化為深入淺出的大眾化普及讀物,國家圖書館與遠流出版公司特於11月,共同辦理三場「經典文學導讀」系列講座。

主題1:從思想層面談「人生三書」

主題2:周易的象數與義理

主題3:談漢字的形音義—以身體與數字為例

本文特彙整吳宏一博士回覆現場聽眾提問的寶貴資訊,以饗讀者。

---

提問:
仁:兩人成仁,人與人的關係以愛為中心?
仇:為何九人成仇?


回答:
仁為會意字,仇為形聲字,二字構造方式有所不同。分述如下:

許慎《說文解字‧人部》仁:「親也,从人从二。古文仁,從千心。……」此會意字。二有耦(偶)義,獨則無偶,偶則相親,故引申之有相親之義,擴而言之,則仁蓋有博愛之義。

又、仇字,《說文》:「讎也。从人,九聲。」形聲字。據《爾雅》云:「仇,匹;仇,合也。」「仇」同「讎」,皆二人相當相對之義。

猶如今日體育比賽,同組為助手,固稱為「仇」;不同組而為對手,亦稱為「仇」。《詩經》「與子同仇」 「君子好仇」,皆同此義。後世專訓「仇」為怨懟之詞,已失古義。


提問:
佛:如此字為音譯,是否在佛教傳入中國時已存在?如已存在,原意為何?還是佛教傳入後才創造的字?

回答:
佛字據《說文》云:「見不審也。从人,弗聲。」即看不清楚之意。字同「髴」,與仿(髣)為雙聲疊韻。西漢初年已有此字。佛教傳入中國,時人以「佛陀」(浮屠)音譯「BUDDHA」,後世遂簡稱為「佛」。


提問:
請問老師這三講的現代意義?

回答:
這三場講座的現代意義,應該是為現代閱讀中國古代經典的聽眾,做導讀的工作。如果聽眾聽了之後,覺得有所收穫,得到啟發,產生興趣,就是它最大的意義。


提問:
透過這三場講演後,產生了研讀易經的興趣,請問針對無基礎者,該如何由淺入深的學習,如直接看老師的書,會不會看不懂?

回答:
這位讀者說聽了三場講演後,產生了研讀《易經》的興趣,卻自謙基礎不夠,問「該如何由淺入深的學習?」又問「如直接看老師的書,會不會看不懂?」第一個問題,我的答覆是:「謙受益」,謙虛的人學習的能力強。請先瀏覽全書一遍,再挑有興趣的章節仔細閱讀;等到自己覺得融會貫通之後,才去思考其他的問題。這是由淺而深的工夫。

至於第二個問題,我的答覆是:問你自己。當然,如果我寫的書你看不懂,我也應該責備我自己。


提問:
吳博士您好:請問「二九四、七五三、八一六」和日本文化中的「七五三節」是否有淵源呢? 感謝豐富精采的講課,謝謝。

回答:
謝謝這位讀者。我講《周易》的象數之學和《河圖‧洛書》時,曾經談到「九宮圖」中「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的數字。這位聽眾問:這「和日本文化中的『七五三節』是否有淵源?」坦白說: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日本在江戶時代的武士階層,流行這種「七五三」的儀式。通常在十一月十五日舉行。武士的子女在三歲要舉行「蓄髮」的儀式;男孩到五歲時還要舉行「著褲」的儀式,女孩則到七歲時還要舉行「解帶」的儀式。至於這些儀式和「九宮圖」是否有淵源關係,我不知道。


提問:
教授,文學對您的信仰(如果有)是否有更深的體會呢?意猶未盡,期待您的講座。

回答:
謝謝這位讀者。我在第一場演講中曾經提到:思想家思考的是人生,如何追求理想;宗教家談論的是信仰,如何超越生死。這位聽眾問我學文學,對信仰是否有更深的體會?當然有。


提問:
想請問《說文解字》含有易學(象數、易傳) ,還有其他嗎?

回答:
許慎《說文解字‧敘》云:「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

「知天下」句出自《周易‧繫辭傳》,「本立」句則出自《論語‧學而篇》。

曾有學者統計,《說文》引《周易》79則,引《詩經》442則,引《尚書》159則,引《三禮》139則,引《論語》31則……。

可知許慎除了說「文」解「字」之外,於「六藝群書之詁,皆訓其意」,不但解經義,而且還談文化,涉及許多古代的文化常識。


提問:
為何後世較常用人體字來放到當世的應用?

回答:
在第三場的演講中,我曾以數目字和人體字為例,企圖說明許慎《說文》何以稱為「經藝之本,王政之始」的道理。可惜時間不夠,無法充分說明。

數目字與《易》學中的象數已稍作連繫,人體字對後世文學文體及詩文評的影響,則尚未觸及。願俟之他日。


提問:
中國文字如此精妙深微,請問老師對大陸簡體字的看法?

回答:
誠如所言,漢字「精妙深微」,是一種能兼顧音義的象形文字,因此東亞如日、韓、越等國以前都曾通行使用,但不知為何大陸卻頒行簡體字。相信這是很多人心中的共同疑問。問我的看法,我的看法相信也和很多人一樣。

漢字誠然有其特色和優點,但畢竟多數字體結構複雜,筆畫歧繁,又沒有準確的標音符號,因此難免會造成讀寫時的困難。也因此古人早就創造一些方便書寫的俗體字,甚至有些朝代曾發動文字改革,秦之小篆,漢之隸書,皆可作如是觀。

到了近代,受到世界潮流和客觀環境的影響,先是韓國廢除了漢字而改用諺文,越南也改用羅馬化的喃文,日本同樣在逐步的簡化之中,即以中國本土而言,清末民初已有人主張「採用俗體字」「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此即所謂推行簡體字的開始。

揆其初,都是為了減少書寫的困難,增加讀寫的便利,原本無可厚非,但自從中共一九五六年頒布「漢字簡化方案」,正式施行簡體字以後,由於大量的廢除異體字、濫用同音字、筆畫過分減省、偏旁簡化不一……,使負面效應變本加厲,於是逐漸產生一些弊端。

其中最令人感到可惜的是,大多的簡體字失去了上文所說的解經義、談文化的優良傳統,影響了固有文化的傳承。

有人說打字機、電腦打字的發明及應用,使漢字簡化的趨勢,有了調整的轉機。話雖如此,我仍然對中共當年的頒布「漢字簡化方案」,有「何必急在一時」的遺憾。


提問:
中國思想文明先秦諸子蓬勃發展,為何秦漢以降似有僵化情況?


回答:
大哉問!這個問題非我所能回答,應該是去請教對中國思想史有專精研究的專家學者。我只能野人獻曝,就秦漢之際的思想界略作解釋。至於「秦漢以降」,則不敢置喙其間。

秦漢之際,一則由於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一則由於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二者表面上看,似乎皆針對儒家而發,一抑一揚,實則秦皇焚的不止是儒家經籍,坑的不止是儒生,而漢武的「推明孔氏」,實際上雜有陰陽五行之說,二者一從反面、一從正面,卻同樣都促使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蓬勃發展受到了壓制。這些問題,我在近著《周易新繹‧通論編》中,已有不少說明文字,敬請翻閱指教。


提問:
讀易經時,對「字義」、「語句」的理解,是否也是以許慎《說文解字》來理解較佳?

回答:
相較於其他字典辭典,自然如此。


 

回到讀享生活文摘首頁

 

上一篇   
愛是這世界最重要的事情--張瑋軒(女人迷創辦人)  
書人觀點
健康醫療
職場求生
世界瞭望
精采人物
品味生活
歷史解碼
新知探索
自我成長
文藝漫遊
親子教養
商業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