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察不是來自頭腦,而是來自內心 |《揭開自己的謊言》 |
|
作者:喬恩‧傅德瑞克森 |
(圖/freepik)
一名對妻子外遇感到憤怒的男人咆哮道:「她背叛了我,她不忠。我不敢相信她這樣做!太糟糕了。」
這很糟糕,但也是對現實的審視。妻子的舉動讓他從婚姻美夢中驚醒。雖然震驚於妻子的外遇情事,但他本身也早就和事業「外遇」了――他對工作的痴迷造成對妻子的冷落。當婚姻的海市蜃樓消散時,他發現自己的不屑一顧扼殺了她的愛。
「我跟她說想買什麼就買什麼,」他厲聲說道,「我甚至把一百萬存入一個慈善戶頭,這樣我們就可以一起經營。她到底想要什麼?我是個大忙人,一個禮拜有四天在曼哈頓工作。我沒時間做『在家一起吃晚餐』這種事情。我在華盛頓特區的精華地段買下那棟豪宅,想說打理房子就夠她忙的了。」
這名男子不愛他的妻子,他喜歡的是他希望妻子成為的樣子。在得知妻子婚外情後的第一天,這名男子一直處在怒火中。「我告訴她必須停下來,否則我們就完蛋了。她跟我說不要對她大吼大叫。我沒有大吼大叫;我告訴她,除非她甩了那個王八蛋,否則我要跟她斷絕關係。」
他覺得震驚,因為他否認的事情不斷與現實相撞。他真正的妻子不斷出現在眼前,而不是幻想中的完美妻子。她為什麼要反對他控制她的願望?他理所當然地認為她應該服從。對他來說,只存有一種想法和慾望。他不明白妻子為什麼要放棄他的城堡,卻沒有意識到妻子覺得自己不像公主,而是籠中鳥。
在我們嚇傻的那一刻,可以選擇讓真相出現,也可以選擇用謊言將其拒之門外。這名男子冷笑道:「她就是個自私的婊子。她從來沒有愛過我,在乎自己。我一直試圖告訴她出了什麼問題,但她不願意聽。」
對他來說,他個人的信念是就是深刻的見解。他假設她不愛他;他信以為真的假設讓他看不清事實。妻子渴望他的愛,但他愛自己的故事勝過愛他的妻子。
這些被稱為「投射」的信念看似真實,因為它們的確是真的:它們是我們自己拒絕、並在他人身上重新投射的現實。如果我們批評自己,就會想像別人也在批評我們;如果我們忽視自己,就會想像別人忽視我們;如果我們不關心自己,就會認定別人都不關心我們。然而,我們投射的對象就可以成為一面鏡子,讓我們觀察、學習和接受自己所抗拒的事物。
在我們自己的遊戲場內,有些人似乎「錯了」,因此我們批判、譴責,並且覺得困惑,宣稱自己根本無法理解他們。為什麼?因為這些人不符合我們所設定的故事,我們認為他們應該要跟自己一樣,想要我們所想要的、做我們所做的,並以我們的方式思考。我們常希望他人是完美的,而這指的是我們自己的完美複製人。
是妻子出軌自私,還是丈夫目中無人自私?是她不要臉,還是他王八蛋?他從來沒有愛過她,他愛的是那個他希望她成為的人,並且不斷強迫她符合那個形象――那個他宣稱是「正確」的形象。
「你錯了」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我害怕那個你從我身上引發的真相」。正如我一位同事所言:「真相會治癒你,但它會先讓地獄般的痛苦降臨。」難怪我們會指責別人犯下我們自己也有的過錯。
這位丈夫無法面對自己的真相,不斷將自己的自私、缺乏愛和背叛歸咎於妻子。當我們收回指責時,就能感受到自我認知的痛苦。
「錯的人」會不會代表的是被我們驅逐、苦等著受到接納的那一面?會不會妻子的外遇與丈夫的工作狂相互呼應?即使在妻子為婚外情一事道歉,他仍持續批判和譴責,並且對她試圖溝通的努力視而不見。這樣的言行是否揭露了「他喜歡的是批判,而不是妻子」的真相?如果真是這樣,難道她不該去別處尋求愛情嗎?
持續批判她的脆弱,反映出他厭惡自己的脆弱,以及脆弱因外遇風暴而暴露出來。如果我們可以對這些「錯的人」說「謝謝你讓我在你身上遇見自己,我討厭你身上那個我所拒絕的東西」,或許會省下很多麻煩。可惜,我們往往把自己的缺點推到別人身上。
當心理治療師邀請我們承認我們將自己的缺陷歸咎於他人時,我們承受著自我認知的痛苦。但當我們凝視自己的鏡子(那位「錯的人」)並接納對方時,接納的那一刻就成了歸屬。「錯的人」在我們心中激盪出的感覺,都是我們想像他們會有的感覺。我們可以繼續將他人視為「錯的」並拒絕面對我們的內在,或者也可以讓對方幫助我們回歸自己。
如果感受是愛的多種形式?
我們從心理治療學到什麼?真相。我們要如何學習?透過接納。誰是我們的導師?此時此刻。為了要確保我們注意到真相,生活會向我們傳遞許多訊息:焦慮、憤怒、悲傷、抑鬱、好的和壞的人際關係――所有發生的一切。當我們對於接納人生帶給我們的事物感到困難時,我們會舉手求援;或,我們會選擇拖延。
一名女子等待著現有的生活變成她想要的樣貌。她因為上司拒絕讓她升遷而憤怒,問道:「我必須接受嗎?」
「不,生命會等待,直到妳準備好。」
「我還沒感覺準備好。」
「妳想要等多久呢?」
等待是一根讓我們期待人生符合幻想的魔杖,但我們的幻想必須改變以符合現狀。
當我們停止等待人生改變,我們就轉變了。每一個打破防禦、釋放感受的人生危機都會揭示潛藏在我們心中某些維度,在承受那些潛藏的維度後,我們將經歷從內在浮現的洞察。當我們深入其中,就會更深地體驗自己,並找到我們所渴望的智慧,然後,我們可以選擇要否認它、還是接納它。
這不是一生一次的選擇,而是時時刻刻需要做的決定。有次諮商時,個案在流淚,我問他:「你現在感覺怎麼樣?」
「我想到那個時候我……」
「但是現在呢?」
「昨天我……」
「你的感覺是什麼呢?」
他淚流滿面:「我記得父親去世的時候,大家都以為他聽不到我們的聲音,所以沒有和他說話。我坐在他旁邊,告訴他我們剛剛參加的派對。我和他說話時,他伸出手拍了拍我的肩膀。」突然間,他意識到他討厭的父親其實是愛他的。
他的新洞察來自於內心深處。我們害怕從內心伸手抓住我們的感覺會將我們向下拉,這些感覺也確實會如此;它們將我們拉入內心的深處,一切理解的源頭。在悲痛中,他不僅體驗到了父愛,也體會到自己對父親的愛,這是他給父親的禮物。
承擔情緒會將我們變成一組稜鏡,當我們折射通過感覺光譜時,會出現一種特殊形式的光,稱為洞察之光。這位男子對父親的洞察不是來自他的頭腦,而是來自內心。
在我們放棄否認之後,幻想就會消失,感覺隨即湧入,浮現那個我們尚未認識的人。感受是愛的多樣形式,是擁抱現實的邀請,讓虛假可以消失,揭露你內心的真實。
|
出處:《揭開自己的謊言:那些我們自欺欺人的方式,以及如何從痛苦困境中解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