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與鬼的距離:一個生動繽紛的幽冥世界 |
|
作者:厭世哲學家(《厭世講堂》作者) |
人死之後是否化為虛無?會變成什麼?會往哪裡去?——這應該是每個人都曾想過的問題,也一度是哲學思考的核心問題,但由於無法進行理性論證,所以最後只能劃歸宗教領域,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總歸一句話:與「死」有關的問題,人類目前沒有共識。
依據《論語》記載,孔子「不語怪力亂神」,也曾說過「敬鬼神而遠之」,似乎充滿了理性精神,不屑談論鬼神問題;然而,若我們對孔子有深入的認識,便會知道孔子其實是宗教大師,他對生死、鬼神都有精闢的見解,並以此聞名當世。無怪乎子路要向老師請教「死」及「事鬼神」的問題,而孔子回答他:「未知生,焉知死?」(還不了解生,如何了解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還不懂得與人交流,如何懂得與鬼交流?)
孔子的回答,市面上常見的解釋是:孔子要人專注於生命意義的探索,對於渺茫的死後世界,孔子認為沒有探索的意義——這樣的解釋雖然在字面意義上可以說通,但沒有抓到精髓。細繹孔子之意,「生」與「死」的關係可能是非常密切的,若先理解了「生」,也就能在某種程度上理解「死」的意義。「生/死」看似截然對立,但其原理很可能是貫通的;正因如此,「人/鬼」之間的原理也是貫通的。
我想,這一部《見鬼》,已經為我們勾勒了一幅清晰的「鬼界」圖像。我們會發現,「人」與「鬼」之間的距離真的不遠;有時候,人界的運作還比鬼界複雜得多。人若想了解「鬼」,或許並不困難。
由於鬼神一類的問題難以進入哲學討論的領域,但人類總是必須與鬼神共處,故終究要找到一種談論鬼神的方式;因此,「志怪小說」應運而生。
所謂「小說」,就是人類生活的反映,「志怪小說」的誕生,恰恰顯示鬼神怪異之事充斥在當時人類的生活處境中。若欲了解鬼界運作之原理,沒有比研究志怪小說更好的途徑了。
有鬼君所寫的《見鬼》,這本書看起來像是「隨筆式」文章的集結,但可以看到,作者是有「完整勾勒古代幽冥世界」的意圖的,所以在此書開頭便提出了「鬼世界的九十五條論綱」,將幽冥世界的運作原理統整得極為清楚明瞭。雖然如此,《見鬼》並不是哲學書,書中沒有枯燥的理論推演,《見鬼》更像是一幅華美的畫卷,用一則一則的鬼故事展演出生動繽紛的幽冥世界,極富趣味性。
更令我驚喜的是,《見鬼》某種程度上還可以視為民俗學或心理學研究的材料。舉個例子來說,為何古代特多女鬼(或女妖)誘惑人類男性的故事?為何善人與惡人死後會變成不同類型的鬼?為何鬼總是想要害人?又為什麼有些鬼根本不想害人?——與其說這些都是人類的無稽幻想,不如說這些故事背後都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文化風俗或深層心理,值得挖掘。
有句話說:「世間無鬼,心裡有鬼。」如果「鬼」是來自「人」的心理投射,那也就意味著對「鬼」的深入研究,有助於了解「人」。或許,我們可以把孔子的那句話改寫成:「未知鬼,焉知人?」這本《見鬼》,可能就是了解人類深層心理的一把好鑰匙。
──以上摘自《見鬼》專文導讀
|
出處:《見鬼:拍案叫絕的中國志怪小說精彩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