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讀享生活文摘 > 職場求生

你敢質疑成功嗎?

作者:金出武雄

作為一位研究員,我的座右銘為「外行人發想,專家執行」。而且,我還請書法家揮毫,製成匾額懸掛在自家客廳。創意必須像外行人一樣思考才可得,但實現創意必須靠專業的方法。這時候最大困難,其實是質疑專家的知識與他的成功經驗。

專家是否有決斷力和勇氣放棄成見

外行人因為沒有相關知識和經驗,所以不受到刻板印象束縛。對外行人來說,重要的不在於「做不做得出來」,他們在乎的是「美夢成真」。這種渴求的心態背後代表著一種非常積極正面的態度,認為自己「一定能做到」。

所謂的專家,就是熟練執行過程的人,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應該這麼做」。但當專家一旦被局限在固定的模式,容易流於手法主義(mannerism),很難產生飛躍性的思想。經驗和知識能保證既有方法順利地運作,但往往也是導致創意貧乏的根本原因。

連思考出程式內建的電腦、被譽為現代電腦之父的超級天才諾伊曼(John von Neumann,1903-1957)也可能陷入這樣的迷思。據說他對於甫問世的電腦語言Fortran 很不滿意,他說:「寫電腦程式為什麼還需要機械語言(Machine Language)以外的東西?」有一次,諾伊曼看到一名學生用他發明的電腦,製作出將組合語言(Assembly Language)改為機械語言的組譯器(Assembler)時,怒斥他:「居然讓電腦做這種辦事員就能做的工作,真是浪費。」由此可見,專家的成見之深,令人畏懼。

請大家不要誤會,我並非鼓吹讓外行人和專家組成團隊一起處理事情。或許這種方法可行,但我要強調的行動準則是:「思考的時候要像外行人一樣天真,執行的時候要向專家一樣縝密。」務必讓自己推動任何事物時,同時擁有這兩種能力,並好好運用它。

對此,專家必須捨棄自己親手打造的成功經驗。能不能做出好的成果、能否實現創意,關鍵就在於專家是否有決斷力和勇氣放棄成見。

最近很流行失敗學。有人說應該「向成功學習」,有人說應該「向失敗學習」,但我覺得最困難的地方應該是「你敢質疑成功嗎?」

只要唱反調就好?

MIT的明斯基教授雖然是個怪咖,但他一向有話直說。

有次,我和他一起上電視受訪,我問他:

「明斯基教授,你在各個領域都提出許多創新、引人入勝、開拓未來新方向的想法,請問您的訣竅是什麼?」他回答:

「很簡單。只要和大家唱反調就好,大家都覺得正確的想法通常一文不值。」 聽起來有些偏激,但確實是一針見血的看法。

在大航海時代,當所有人一窩蜂往東航行抵達印度的時候,哥倫布卻往西航行發現新大陸。當所有人為了製作出更好的二極體,拚命降低二極體的磷雜質時,江崎玲於奈博士反其道而行增加雜質,因而發明穿隧二極體(tunnel diode)。

我本身雖然沒有偉大的發明或發現,但也有過類似的經驗。以前,工業用機器人的手臂是透過馬達運轉帶動齒輪運作。其中,齒輪是非常麻煩的東西,因為它的齒隙(Backlash) 會因為摩擦加速耗損。加上齒隙裡面的潤滑油會因為溫度產生質變,因此當機器人的運作速度快到某個程度,便很難準確預測它的運動模式。當時,研究機械技術的人無不想發明更好的替代品,提高機器手臂的精準度。

一九八○年代初期在卡內基美隆大學,我和當時還是京都大學的研究助理、現在為MIT教授的淺田春比古博士有個共同的發想:「何不乾脆把齒輪移除。」我們直接將機器關節嵌入馬達,發明了全世界第一台直接驅動型的機器手臂。

由於它沒有複雜的齒輪,所以可以用簡單的牛頓定理計算它的運動方式。運用這個方法,我們可以做出比過去速度快十倍的機器人。那時候,我們對外的解釋是,它是一台「完全按照牛頓爵士預測的機器人」。

另外,有一個關於使用多台攝影機產生立體影像的理論,是由我和當初從佳能公司過來的研究生、現在是東京工業大學教授的奧富正敏一起想出來的。我待會後面會提到,這種理論和「實境虛擬化」(Virtualized Reality)的技術息息相關。現在這種「多基線型的立體影像技術」已經廣泛運用在機器人的視覺系統上。簡單地說,我們的發想違反一般常識認為的——基線距離(兩台錄影機的距離)越長,立體的精準度越高。應該是同時使用多台基線短的攝影機,精準度反而比較高。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處處符合反其道而行的道理。你隨便問一位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員該怎麼買股票,他一定會告訴你要避免追高,逢低買進。

因此,我覺得明斯基教授的「和大家唱反調」這個想法說的很對。

錯失掌握未來的機會?

有沒有人因為未曾懷疑過去的成功經驗,因此錯失掌握未來的機會?我知道一個絕佳的例子。

前面提過,開發人人一台的個人電腦,這個概念和技術是由全錄公司開其先河。全錄的研究所位於加州舊金山郊外的帕羅奧圖(Palo Alto),他們從一九七三年開始設計研發,到了七○年代中,就已經研發出一台名為奧圖(Alto)的個人電腦。我們知道後來才出現的麥金塔被認為是開啟電腦時代的創舉,包括它電腦圖形介面等概念。但奧圖不僅完全涵蓋麥金塔電腦中所有的功能與概念,而且在系統上還比麥金塔先進。(很多歷史學家宣稱麥金塔抄襲奧圖。)

但是在電腦產業中,我們聽過IBM、蘋果、微軟、索尼、東芝的名字,卻從未看過全錄名列其中,為什麼?為什麼全錄不看好奧圖的發展,甚至無視於它。

全錄靠著出租影印機、收取每一張影印的手續費獲利,經營地非常成功。

對他們來說,賭上奧圖,便代表著要賭上個人電腦的時代來臨,這種想法太過創新,對於已經日進斗金的全錄而言,這是他們不願意冒的商業風險。

當時,經營影印機的全錄為了迎合客戶的大量需求,採取的商業模式是——盡量在最短的時間內增加最多的影印張數,當然收益也就跟著水漲船高。因此,當時全錄公司最重視的研發是大型且高速的影印機。結果他們錯過少量、輕型、當場影印這種辦公室的潛在需求,隨之而來的後果就是被理光(Ricoh)、佳能等日本企業的小型機給快速取代。

全錄公司的營運仰賴它極為嚴密的會計模式,既然過去的經營模式能賺大錢,他們更沒有理由懷疑過去的成功。

在技術創造層面奉行外行人發想、專家執行的全錄,在經營層面無法捨棄專家的成見,因此與個人電腦的發展失之交臂,錯失成功的機會。

全錄的這段歷史,在D.史密斯和R.亞歷山大(Douglas Smith & Robert Alexander)合著的《錯失良機》(Fumbling The Future)中有詳細的分析說明。其中有一段提到全錄在一九七九年播放的電視廣告。

一位名叫比爾的主角一大早對著個人電腦說話:「早安,今天有哪幾封信?」這樣的廣告畫面即使用於現在也不顯突兀。這幅歷史的諷刺畫還真是栩栩如生。另一個諷刺的巧合是,這支由錯過電腦時代的全錄公司所拍的廣告中,主角的名字「比爾」,居然和在個人電腦上稱霸的微軟總裁,同時也是全世界最有錢的蓋茲同名。

出處:遠流出版《像外行一樣思考,像專家一樣實踐:成功解決問題的高階技術》

 

回到讀享生活文摘首頁

 

上一篇 下一篇
這是多麼幼稚、草率、任性的想法啊! 創造從省略開始
書人觀點
健康醫療
職場求生
世界瞭望
精采人物
品味生活
歷史解碼
新知探索
自我成長
文藝漫遊
親子教養
商業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