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關羽守荊州》
/yit kem (2005-06-08 23:25:33)
1、關羽是否適合擔任荊州守將?
很多人以成敗論英雄,認為關羽擅自北征襄樊,導致荊州失陷,便指責關羽並不是鎮守荊州的適合人選。其實這一說法對關羽極不公平,也莫視了關羽鎮守荊州多年之功。以當時的情勢來看,劉備陣營裏真正有能力負起鎮守荊州重任的人選有:關羽、張飛、諸葛亮、龐統四人,然而後三人卻率先被排除在外。張飛彪悍善戰,劉備作戰過程中必須倚重他的武力;劉備定益州後非常需要一名擅長處理內政的治國之才來治蜀,所以諸葛亮必須入川;而龐統本身是荊楚人士,與東吳人士有交情,原本是較適合的人選,但是劉備卻又不能缺少龐統為他策劃謀略。餘下的關羽最終出線,憑著劉備麾下首席大將身份鎮守荊州其實是無可爭議的。
或許有些人認為如果以性格穩重的趙雲代替剛愎自用的關羽鎮守荊州,那麼荊州就不會失去,蜀、吳二國關係也不會破裂。其實,只要翻看趙雲本傳,便可以發現趙雲雖然以勇猛、忠心著稱,但是立下的功績卻是乏善可陳,如果把鎮守荊州重任交付予趙雲,恐怕會是高估趙雲的能力了。荊州失陷是由很多方面造成的,人事安排問題只不過是其中一個原因,並不是說某人守荊州就不會淪陷這麼簡單。
假若劉備取蜀後把關羽調回益州,以其他人鎮守荊州會不會比較恰當呢?也許是,但是劉備卻不能不考慮關羽的感受。關羽長期獨守荊州一方,權高勢重,如果貿貿然作出決定,豈不是表示劉備對關羽的表現感到不滿意?!除非劉備有相當份量的重任可以交托,否則這叫心高氣傲的關羽情何以堪?!劉備和關羽情若兄弟,非常 瞭解關羽的個性,這是他必須謹慎處理的。
2、關羽發揮的作用
關羽勇而有謀,超群絕倫,統率水軍也有一定功力,由他鎮守荊州,在一定時間內可以確保荊州不失。其時關羽名揚天下,有「萬人敵」美譽,白馬之圍輕取顏良首級可見其神勇;意欲為曹操立功以作報效更是顯示出其忠義,關羽無論在才幹和人格確實是有過人的一面。早期的關羽曾為曹操效力過,與張遼、徐晃等惺惺相惜,而吳國主將周瑜、呂蒙等對於關羽的能力也頗為熟悉,關羽負責守荊州可令魏、吳二國不敢輕舉妄動。在關羽坐鎮之下,其聲望可達到心理震懾作用,避開了發生戰爭的可能性。這段時期內,劉備可以很順利地攻取巴蜀和漢中,沒有面臨兩線作戰的憂慮,關羽居功不小。
3、荊州不易守
在《隆中對》裏諸葛亮這麼形容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荊州地理位置特殊,土地接壤四周,相對的,防守範圍也大得多,所承受的壓力必然巨大,想要保全荊州難度甚高,真是非非常之將不能守也!赤壁之戰後,魏蜀吳瓜分荊襄九郡,劉備佔有江南四郡;孫權取得南郡以及部分江夏;曹操坐擁襄陽、南陽、章陵和部分江夏。後來魯肅建議把南郡借給劉備,實行「多操之敵」,孫權同意,並從長沙分出漢昌郡,以魯肅為太守,屯陸口,以便控制長江沿岸地區。由於深深感受到北方所帶來的巨大威脅,所以劉備、孫權都能聯合一起對抗曹操,三方勢力在荊州達成均衡,關羽因此可以全面防止魏軍南下。但是自呂蒙奇襲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後,劉備被逼割湘水為界,將南郡、零陵、武陵歸屬劉備,江夏、長沙、桂陽三郡歸屬孫權。雖然兩國重修舊好,但是雙方的同盟關係已經受損。
而魯肅死後,一直想要佔領荊州的呂蒙接任,態勢丕變。關羽除了必須守備襄樊,在一旁窺視的東吳更加不能忽略。長沙和桂陽被東吳佔據後,荊州已經失去了東面屏障,關羽坐擁的荊州僅剩下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形勢愈加嚴峻。北有曹操,東有孫權,一旦關羽處理不慎,荊州隨時遭到兩邊受敵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之下,想要扭轉局勢,唯有先發制人,主動出擊。
建安二十四年(西元219年)秋七月,關羽進軍襄樊。
荊州有三大重鎮:襄陽、江陵、江夏。襄陽位於南陽盆地,連接漢水、長江,乃是荊襄樞紐,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江陵位於江漢平原,是聯繫襄陽和江夏的要道,處於中心地位。江夏位於長江中下游,眾多河道的交錯使它成為長江的水運交通中心。襄陽與樊城只是一水之遙,互相犄角,一旦關羽成功取得襄樊,攻克魏國中部戰略要地,北方對荊州的威脅削弱,東吳向荊州的壓力自然有所減輕。這樣一來,關羽可以調動更多兵力防備呂蒙,蜀國在荊州的勢力將更漸穩固。
4、關羽進軍襄樊時機是否恰當?
建安二十四年(西元219年),關羽進軍襄樊,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嚇得曹操一度考慮遷都,以避其鋒。無奈功敗垂成,東吳襲荊州,關羽被殺,以殉身作收,諸葛亮的《隆中對》破局。
關羽出兵北進襄樊是受到劉備的指示,還是諸葛亮的主意?翻看史載,似乎沒有找到有關記錄。然而早在劉備取得荊州之時,便拜關羽為襄陽太守,由於其時襄陽在魏國手中,可見攻佔襄樊本來就是劉備賜予關羽的任務。關羽與劉備關係密切,以其當時的地位和職曆,如果出現適合進攻機會的情況,關羽私自出兵似乎也未嘗不可。
而當時關羽確也看到了機會,這才決定出兵,主要原因有四點:劉備剛擊退曹操,奪得漢中,蜀軍士氣大漲;劉封、孟達攻克上庸、房陵,打通了從漢中到襄陽這一段的漢水流域,可以給關羽的進攻製造西部呼應的聲勢;曹魏內部有人叛變;所謂「夏秋水漲」,此刻出兵可以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
襄樊的戰略位置以及價值非常重要,一旦關羽成功取下,這意味著在諸葛亮的策劃構想裏,荊益兩州鉗擊中原的戰略條件將更趨完善。
至於關羽輕率北進的說法也不大正確,根據《武帝紀》記載:「初,曹仁討關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圍宛。」這說明了曹、劉發生漢中爭奪戰之時,關羽已經在江陵有所動靜,有指向襄樊的可能,曹操這才派遣曹仁駐守樊城,這證明了關羽籌謀出兵已經準備了一段時間。
5、關羽的致命缺陷
關羽總督荊州,統領荊州兵馬,隱然是魏、蜀、吳三國之外的第四勢力,情況類似於韓信,有影響三國格局的決定性因素。然而關羽雖然軍事能力出眾,但是卻缺乏圓滑的外交手段和政治智慧,而其高傲的性格也是非常致命的。關羽以強硬的手段處理對待東吳,使得兩國關係幾度弄僵。而關羽一再輕視孫權,更是遂使孫權破壞蜀吳同盟,出兵攻佔荊州的直接原因。關羽最終悲慘下場,其實是他一手造成的,怨不得人。
起初,劉備和孫權在荊州邊境是相對平靜的,但是自從關羽接任後,卻與東吳守軍頻有芥蒂。《魯肅傳》寫道:「羽與肅鄰界,數生狐疑,疆場紛錯,肅常以歡好撫之。」魯肅深深瞭解兩國同盟的重要性,不可因為荊州這敏感問題而摩擦,所以雖然轄境相接,兩方多次生隙,魯肅總能處處容忍,兩國關係才得以維繫。但是,關羽依然不明白其中關鍵,遂有以後始料不及的事情發生。
荊州失陷,關羽必須負上重大責任。當然,這與劉備、諸葛亮以及東吳的態度也有一定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