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貴族的獨生女,祝英台並非養尊處優的溫室花朵,為了爭取受教育的機會,不惜改著男裝,遠離家園,藏身書院;在面對愛情問題時,祝英台一樣用勇氣來支撐自己,縱使世俗的成見、親情的壓力排山倒海而來,她也不放棄對梁山伯的承諾。
梁祝魅力,超越時空
黃驗(實學社主編,以下簡稱黃):戲劇跟文學的藝術要求不大一樣。戲劇感人之處,除了情節之外,很大的成分是靠著演員的功力,與臨場的魅力,不管是唱腔、口白,還是動作。這些部分小說比較難以表現。長篇小說能夠展現的往往是時空背景的營造、人物心理的轉折、衝突情境的鋪陳等等,這部小說也可以作如是觀。
《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發生在晉朝。晉朝非常的特異,從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到了晉朝,歷經長達五十多年的動亂戰爭。在這樣的環境下,形成了生命無常、鬼神與風水之說盛行的社會現象,再加上政治上的世族壟斷、門閥派系觀念強烈等等,這些背景都吻合了梁祝故事的基本元素,梁祝故事在這裡發生,非常的合情入理,同時也為長久以來模糊不清的梁祝,提供了一種特別清晰的面貌。
郎小姐是位出色的演員,也在舞台劇中飾演梁山伯,請您先從戲劇的角度,談談「梁祝」吸引人之處。
郎祖筠(表演工作者、春禾劇團創辦人,以下簡稱郎):「梁祝」故事是從黃梅戲衍生出來的。這類型的民間故事,樣貌雷同的很多。黃梅調也好,音樂劇也好,電影也好,故事的基調大同小異,梁祝之所以被重視,在於故事本身吸引人,加上它的唱詞太優美了,曲調太好聽了,容易琅琅上口。
梁祝:共同的記憶
梁祝的黃梅調電影,在一九六○年代風靡一時。那個年代,多數人的婚姻都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敢去爭取婚姻自主的人不多。我們的媽媽看到這部電影,不由自主地移情到凌波身上,直到現在想起四十年前的這個戲,還是如癡如醉。她們在年輕時候,想要追求自由戀愛、愛情自主的渴望無法實現,現實的婚姻生活卻又多少感到不滿、哀怨,感情上的這種落差,使她們盡情的、狂熱的愛上凌波;有趣的是,這些媽媽們怎麼愛凌波,她們的老公不會有意見,因為凌波是女的。從前沒有同性戀這個概念,大家的想法比較單純,再怎麼愛,也是迷戀女演員,老公比較不會有意見。
我一直覺得徐克導演的《梁祝》,以現代人的角度看,會比李翰祥導演的《梁祝》還來得寫實,比較貼近梁祝;我自己演梁山伯,到祝英台家拜訪時,就有一段挑逗祝英台的戲,或許觀眾會認為輕佻,可是這跟徐克的《梁祝》卻有異曲同工之處。梁祝的年齡還很小,一個十七歲,一個十六歲,都是青春年少,不會這麼正經八百,應有童心未泯的一面。所以我滿認同徐克的手法,他表達出屬於青少年的感覺,演出他們慢慢成長,到面對愛情、面對前途時,心中那種掙扎、心態慢慢成熟的過程。
重塑梁祝的清晰面貌
黃:長篇歷史小說《梁山伯祝英台》在故事的鋪陳、人物心理的刻劃與揣摩,都有很深入、細膩之處,與戲劇的表現各有千秋,請您談談對這部小說的整體印象。
郎:一開始讀到「東晉末年……」時,我覺得滿高興的。一直以來,梁祝的魅力實在太強大了,以致於很少有人去探討它的來源,包括戲劇演出時,它的服裝也沒人去考究。可是在小說裡面,作者將它寫在晉代,而晉代該有的,在這個故事裡面會被突顯出來,例如門閥觀念、平民與貴族之間的不平等、人對命運有強烈的不確定感等等。
作者把梁山伯的心寫的很清澈,使人尊敬他。梁山伯不是書呆子,他心中有憂國憂民的想法,當然也就使得他比一般人老成、沉默;也因為他的平民身分,使他知道必須藉由讀書來換取官位,才能夠去做服務社稷的事,才有向祝英台求婚的資格。這樣的信念,直到他與祝英台結合無望之後,整個瓦解了──這說來有點悲哀,梁山伯此時才知道,他再怎樣努力,也沒有用,因為他沒有貴族血統。
隨著情節的開展,一步一步走向矛盾與衝突,作者對梁山伯身世背景的著墨與刻劃,到這裡就非常具有戲劇張力。
給馬文才一個位置
其次,馬文才在這部小說中翻身了。在李翰祥的電影裡,蔣光超飾演的馬文才只出現三個畫面,一個是在學堂中打瞌睡不讀書,一個是大家在一起玩耍,一個是跑到祝英台房間門口看著祝英台傻笑。在我演出的梁祝中,馬文才根本沒有出現。說真的,馬文才還真有點倒楣。在戲文中有這樣的詞句:「鳳凰怎肯配烏鴉」,從李翰祥的電影到現在,馬文才這個角色多半被奚落的、被嘲笑的、低俗的、不入流的。這部小說還了馬文才公道。小說中寫到馬文才是桓溫手下的大將,表示他絕對不是草包,程度不會太低。回過頭來看戲曲情節,馬文才扮演與梁山伯做對比的角色。要進學堂絕非易事,馬文才能進學校,他的能力不會差到哪去。梁山伯又窮又沒地位,可是他人品高超,書唸的好。馬文才家裡有錢,什麼都不缺,但品行不佳。
黃:傳統文學、戲曲裡,會以比較誇張、對比的手法,來區分「好人」、「壞人」,馬文才也因此被污名化了;歷史小說《梁山伯祝英台》裡,作者為馬文才「去污名化」,把他刻劃成一位正人君子,其實是很值得祝英台去愛,這是很不一樣之處。
矛盾與衝突的情節,是許多愛情悲劇最迷人、感人的地方。價值觀念的矛盾與衝突,是梁祝的主題,一方面祝英台必須面對角色的矛盾與衝突,一方面她與梁山伯必須面對社會價值觀的矛盾與衝突(門當戶對)。祝英台在極度重男輕女的社會中,必須藉由男裝去掩飾自己的身分,同時也要掩飾自己對對梁山伯的真情。請您談談祝英台在愛情中的表現。
祝英台直覺面對愛情
郎:我覺得作者的鋪陳滿緊密的。小說一開始寫祝家三口遭到水盜的打劫,祝英台可以用自己的武功與機智將家人救出,作者藉由這樣的情節,點明祝英台並非一般的弱女子。祝英台是獨生女,加上父母對她的寵愛,讓她去做一些當時女孩子不應該接觸的事,比方說讀書、習武等等,養成她獨立的個性。小說中,祝英台不斷地遭遇各種驚險,在在突顯祝英台與眾不同之處──勇敢、敢作敢當,雖然她在面對初戀時,仍有一般人對於愛情的迷惘、喜悅、昏頭、擔心等反應。
到底該孝順父母還是追求自己的愛情,祝英台在處理愛情問題時所遭遇的矛盾與猶豫,跟普通人沒兩樣。但是最後她的做法,還是符合我們剛才所談到的,她很勇敢、忠誠,相信自己的直覺。她諳水性、會武功,這麼強壯的女孩子,面對愛情的困境時,還是會心力交瘁,形容枯槁。作者藉由祝英台的兩難處境,強調愛情這個部分對人的影響。祝英台其實是很掙扎的,她除了要忠貞於自己的愛情之外,整個家族、整個社會,所有的東西都壓在她的身上。
當然,在那個時代對女性有很多虧欠。祝英台有膽識,個性獨立,但她不能去讀書,不能拋頭露面,只好扮成男裝,說服她的父母放行。她雖然必須化身為男性去爭取想要的東西,但並沒有放棄掉女性的特質,尤其是在據理力爭的時候,她必須面對困境的時候,她不認為她是女性所以要讓步。
環境,是梁祝的絆腳石
黃:相較於祝英台,梁山伯是較為樸直、木訥的。兩人的性格差異,是否為影響兩人愛情結合的主要因素。
郎:我認為梁祝兩人在性格上的搭配滿好的,主要的障礙還是社會環境因素。在那個時代,祝英台再怎麼活潑,再怎麼大膽,她都不可能直接跟梁山伯示愛,直接表明自己是女兒身。再加上祝英台年紀也小,面對初戀,她也不知該怎麼辦才好。如果不活在那個年代,我認為現代的祝英台,會有很多的方式去求愛。
黃:您以女性的身分反串梁山伯,對這個角色有很深刻獨到的詮釋,您認為梁山伯在情愫的表達時,在與祝英台的互動中,遭遇了哪些困難?
郎:我覺得最大的障礙在於,梁山伯根本不知道祝英台是女的。我自己在詮釋這個角色時,覺得最能發揮的,就是將矛盾與懷疑放在「十八相送」時。因為在這段情節中,祝英台的暗示如此強烈,梁山伯還是不能理解。
黃:梁山伯最大的障礙,還是他個性上的保守、含蓄?
郎:因為梁山伯有兩個先入為主的觀念,一是書院全都是男學生,一是當時女孩子不可能拋頭露面│所以他不會去懷疑祝英台的性別。小說中也透露了梁山伯的疑惑:「這師弟怎麼這麼白淨、怎麼不長鬍子、怎麼長得有點漂亮、怎麼這麼瘦小……」可是這些懷疑馬上就被先入為主的觀念化解。
關於梁山伯質疑祝英台性別的情節,在一些戲曲中,也有生動的表現。例如歌仔戲有段情節:梁山伯無意間窺見祝英台更衣,發現祝的乳房像女人,祝英台推說相術上男兒乳大為有福之人。梁山伯半疑半信,也接受了祝英台的說法。
黃:梁祝戲曲中最常被著墨,也最有魅力的就是這一段。
郎:猜忌,而這種猜忌又沒有惡意。 黃:是一種有情男女之間的猜疑。
郎:而這種猜疑所形成的含蓄的美,也變成東方文學的特色。「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感情表達是很直接的,省去中間相互摸索、試探、猜疑、發現的過程。梁祝故事中設計了一個遊戲,搞不清是男是女,有點撲朔迷離,為文學或戲劇增添了不少張力。
心動就等於承諾
黃:小說裡還觸及另一個主題:愛情的承諾。對傳統女性而言,面對第一次心儀的對象時,往往心動就等同於承諾,所以祝英台對梁山伯可說是死心踏地。其實她還有其他機會,比如說跟馬文才。而小說中的馬文才,各方面條件也不錯。如果祝英台跟馬文才結合,算是感情上的「背叛」嗎?
郎:馬文才與祝英台門當戶對,而梁山伯是祝英台的初戀。其實認真想想,馬文才有什麼不好,年紀雖然大了點,可是他對祝英台死心踏地;而梁山伯是個呆頭鵝,祝英台暗示了半天,他還是一副憂國憂民的心思。但馬文才對於國家局勢的看法,是祝英台所不喜歡的;而除了人品好之外,梁山伯是有能力的,他做了一年的縣令,就把水利工程都做好了,他可以升官,但是因為政治理念不合,所以他拒絕了。
作者用這樣的方式,將梁、馬做了一個對照,讓祝英台去選擇。可是作者在這個故事裡面,特別強調山盟海誓的感覺。馬文才不見得不好,但是祝英台就是跟他不對盤嘛。所以當祝英台知道家人阻隔了她與梁山伯的聯繫時,她更加堅定自己的想法。雖然她不得已與馬文才訂婚了,她要馬文才等他三年。馬文才也真是個君子,他也在渴望一個真正的愛情。
每個人都在等,都在給自己機會。梁山伯也是。「你給我一點時間,我有一點成就,我才能去娶祝英台。」每個人的立足點不同,但都在給自己機會,要一個純粹的愛情,連人帶心。其實馬文才對愛情也是忠貞的,當他知道祝英台殉情時,在那一瞬間看破一切,遁入空門。
愛情與麵包如何取捨
黃:這樣的馬文才其實不錯,雖然祝英台不能接受他,但是現代的祝英台卻可以考慮。
郎:作者在書中還布了一個副線──郗超與李蘊秀的愛情。郗超長相英俊,位高權重,可以呼風喚雨,可是他的一生就是為情所困。作者已把一個愛情悲劇鋪陳在我們面前了──祝英台如果妳要與梁山伯結合,結果就是這樣啊。除非妳的家人死絕了,否則妳不可能跟梁山伯在一起。這個時代就是這個樣子。管你郗超再多麼位高權重,你還是沒辦法與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對抗。郗超的理由是孝順,他沒有辦法違背家人的期望,所以他與李蘊秀苦了一輩子。結果,他的父親還是不諒解他。所以孝順一輩子又如何,那是愚孝。
黃:梁祝結合最大的障礙還是在於無法「門當戶對」,門當戶對的含意,不只是身分、面子、地位、權勢,更重要的是經濟條件。作者在她的另一部小說《卓文君雪夜私奔》中,描寫漢朝的才女卓文君為了愛情自主而私奔司馬相如,這樣激烈的手段,因為有好的經濟作後盾,讓她可以義無反顧地追求愛情。如果缺乏麵包,愛情難免要受到衝擊,很難維持當初的美好憧憬。
郎:我覺得經濟條件是人對於錢與生活的態度,也就是價值觀。像祝英台這樣的大小姐,她根本不知道她所用的東西是從哪裡來的,不知道錢從哪裡來。對梁山伯而言,他可能每一餐都要錙銖必較。這些生活態度與價值觀念上的差異,可能會讓夫妻因此反目,現代人都知道,有不少夫妻是因為衣架要怎麼掛、牙膏要怎麼擠這種芝麻小事而起衝突,甚至鬧離婚的。但是好在,梁山伯與祝英台有過三年的相處,許多價值觀念還是很投契的。
個性上的磨合更重要
黃:梁祝經過性格上的磨合,雖然彼此間有差距,價值觀不一樣,但磨合的過程更重要。
郎:漸進的過程非常重要。兩人相處時光最快樂的就是那三年,在條件差不多的情況之下,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真性格。他如果三年都一成不變的話,他人就是這樣了嘛。兩人天天在一起生活,一起上課,一定會對彼此真正的性格有很深入的了解。這不是當下許多青澀男女那種盲目之愛、為愛而愛、受了刺激而愛所可以比擬的。如果缺乏點點滴滴的、漸進的相互了解的過程,那愛情是不紮實的,多半會淪為衝動、盲目與後悔。
黃:猶太人有句俗話「婚禮只有一小時,後悔卻是一輩子」。男女交往過程中觀念磨合的重要由此可見。這也是梁祝故事可讓現代有情男女反思的地方。
郎:梁祝故事的男女主角之所以受人喜愛,當然有許多探討層面。除了故事本身感人之外,就是在故事中強調了「忠貞」。祝英台不見得是忠於梁山伯,但是她絕對忠於自己的感覺,忠於自己的承諾,並不是因為梁山伯死了,所以要去殉情,而是忠於自己真實付出的愛,我決定跟梁山伯在一起,做地下夫妻。祝英台很有自信,很敢表達自己的意見,知道自己要追求的是什麼,她不斷給自己機會去嘗試,我覺得這是現代女性必須要去學習的。
黃:雖然最後失敗了,但她真實地去做了。
郎:對,她去做了,而且敢去承擔她所要負的責任。
(本次對談內容取自《梁山伯祝英台》,實學社出版,遠流發行)
最新更新日期:92.10.08
→歷史資料回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