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波音
接下來我們到江東去,看看孫吳政權的牌局是怎麼打的。
同曹操和劉備相比,孫策、孫權兄弟的家底更薄。曹操雖然出身不算好,但至少也算混入了東漢高層,自己也是當時的曠世奇才;劉備雖然一開始窮困潦倒,但畢竟皇上都得叫他一聲叔叔,有皇親國戚的身分。孫氏兄弟的出身更加低微,雖然他們的老爸孫堅對外宣稱自己是兵聖孫武的後代,但恐怕連他們自己都不把這個當成真事,更不用說那些眼高於頂的名門望族了。
幸虧黃巾大起義,讓孫氏兄弟有了露臉的機會。孫堅依靠鎮壓黃巾軍的功績,當上了長沙太守,手下除了和自己一樣出身低微的軍人程普、黃蓋之外,沒有任何名門望族的支持。不過到了孫策、孫權這一代,情況有了變化。兩人頻頻結交那些從北方遷移到南方來的名門望族,建立了非常良好的關係。這些名門望族中的一些傑出人才,比如周瑜、張昭等人,逐漸集中到了孫氏兄弟旗下。這些南遷的名門望族有經濟實力和影響力,迫切需要另起爐灶,有一片自己的天地;孫氏兄弟則擁有一定的軍事實力,正準備打下一片江山來,兩方勢力一拍即合,聯手攻入了江東,把地方割據勢力一一鏟平,建立了一個新的政權。
江東地區,也就是今天的長江下游及往南的大片地區,其實和後來的江南地區並不一樣。漢朝時期,全國的經濟中心依然在北方,南方的經濟並不發達,民風也很彪悍,根本不是後來江南人才儒雅婉約的風格。「男兒何不帶吳鈎,收取關山五十州」,「把吳鈎看了,欄杆拍遍」,頻頻出現在古詩詞中的吳鈎,反映了當時江南吳地曾經尚武的民風。
所以,孫氏兄弟征服江東的過程中,遭遇了當地勢力的激烈抵抗,生性彪悍的孫策依靠大開殺戒才完成了開疆拓土的任務,江東勢力面服心不服,這就為後來治理江東留下了禍患。
孫策被刺殺,是這幫外來戶和本地豪強矛盾激化的一次總爆發。此時,擺在繼任者孫權面前有兩條痛苦的道路,一條是為兄報仇,繼續大開殺戒,徹底鎮壓江東豪強勢力,拚個魚死網破;另一條是忘記家仇,讓江東豪強和自己分享權力,和平共處。
年輕的孫權選擇了妥協的道路,因為他明白,僅僅依靠周瑜、張昭這些北方來的名門望族,力量太單薄了,是不可能成氣候的,必須讓江東本地的豪強也支持自己。雖然江東本地豪強同北方的名門望族相比,門第似乎要稍遜一籌,但是孫氏政權的起點太低,強龍難壓地頭蛇啊!
於是,所謂的「吳中四姓」顧、張、朱、陸四大家族,「會稽四姓」賀、虞、魏、孔四大家族的代表人物紛紛出現在了東吳的朝廷裡,如果說孫氏兄弟的靠山北方名門是他們手中的飛機牌,那麼這些江東豪強的襄助就讓飛機帶上了翅膀。論單張,孫權手裡的牌都挺寒酸的,沒有大王,只有一張二(南遷的北方名門),但是最終孫權還是組合出了一手好牌。
在這一點上,孫權比劉備和諸葛亮都要高明。蜀漢政權一直沒有讓荊州名門和益州名門勁兒往一處使,而孫權卻做到了讓南遷的北方名門與江東本地豪強站在了同一條戰壕裡,把東吳政權當成了他們自己的政權。能讓雄才大略的曹操說出「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的確是有兩把刷子的。
對於孫權的大度和寬容,江東豪強也給予了足夠的回報。看《三國演義》我們會發現,東吳簡直就是人才輩出,前有周瑜、魯肅,後有呂蒙、陸遜,個個都是能夠讓董事長孫權安心在後方睡大覺,自己擺平千軍萬馬的優秀職業經理人。為什麼東吳有這麼多的人才?就是因為江東豪強中的青年才俊在東吳政權中能夠有做官和升遷的機會。二十一世紀什麼最寶貴?人才。那麼二世紀什麼最寶貴?當然也還是人才嘛。
然而,東吳政權還是雨打風吹去了。探究東吳政權的興衰,我們從一個人身上就可以得到答案,這個人就是陸遜。陸家是江東的大族,陸遜年僅二十一歲就被孫權招入幕府,步入政權的高層。在隨後的一些年中,陸遜曾經消滅了會稽等地的山賊,也幫助孫權平息了一些叛亂,軍事才能已經展現出來,只是這些「內戰」並沒有給陸遜帶來國際人氣,所以蜀漢和曹魏都不熟悉這個小子。
真正讓陸遜揚名立萬的事件是奪荊州和吳蜀夷陵之戰。陸遜先是扮豬吃虎,讓關羽放鬆了警惕,然後與呂蒙聯手奪取了荊州。在劉備從益州發兵,氣勢洶洶地殺向荊州之時,陸遜作為東吳方面的戰前總指揮,火燒連營七百里,殺得漢末老江湖劉備狼狽地逃到了白帝城,病死在那裡。這一年,帥哥陸遜還不到四十歲。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為東吳做出了傑出貢獻的將領,最終卻被孫權逼死了。孫權為什麼要自毀長城?
因為孫權竭力維持的北方名門和江東豪強之間的平衡,正在一點點被打破。隨著北方名門步入「富二代」接班的時期,人才必然逐漸稀少了,本地豪強卻始終人才輩出,陸遜就是其中的翹楚,權力的天平逐漸向本地豪強傾斜。孫權這個外來戶雖然不得不重用陸遜這些人,但焦慮越來越重,對江東豪強充滿了警惕。
東吳的奪位之爭,終於讓一把好牌變成了廢牌。在孫權的接班人的問題上,江東豪強多數支持太子孫和,北方名門則擁護魯王孫霸。孫權在處理這件事情時,充分暴露了他的焦慮和警惕之心。表面上看,他對雙方都各打五十大板,但實際上,他逼死了江東豪強的代言人陸遜,又殺掉了這一方的幾個重要人物;而對於北方名門一方,只殺掉了幾個無關緊要的小角色,重要人物毫髮無損,甚至有的還被升了官。
孫權希望通過打擊江東豪強,來維持自己政權的權力平衡,讓孫氏的王朝不要變成別的什麼姓氏。從短期看,他的確做到了。但是看看陸遜之後,東吳再無可堪大用的人才,我們就知道孫權的做法已經讓江東豪強寒心了。東吳的最後一位掌門人孫皓完全是個混世魔王,視殺戮為遊戲。江東豪強也曾經努力過,上書孫皓應改邪歸正,但是孫皓置若罔聞。
於是,江東豪強採取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不再為東吳政權貢獻人、財、物。這和蜀漢後期益州名門拋棄蜀漢政權如出一轍。東吳政權的結局也與蜀漢驚人的相似,已經取代了曹魏的西晉的大軍順江而下,沒有遇到過一次像樣的抵抗,就兵臨建業(今南京)城下。孫皓也學習了劉禪的經驗,開門投降了。東吳曾經湊出了一手好牌,但卻又自己毀掉了這手好牌。
三國,從黃巾大起義開始,到三家歸晉結束。在這段紛亂的歷史背後,是東漢舊的經濟體系遭到了破壞,不僅皇室倒臺,許多名門望族也失去了土地,連帶著失去了稅收權的狀況。整個社會需要建立一個新的經濟體系。不論是曹操、劉備還是孫權,他們都不是昔日的名門望族,恰逢這個紛亂的時世,於是各自起兵,目標其實都是一個,那就是建立一個新的政權,和一個新的經濟體系。但最終,他們和他們的繼承者都沒能鬥過昔日的名門望族、豪強地主,三家都歸了司馬氏這個名門望族的代表。
但是,東漢留下的那個問題,地方豪強擠占國家稅收的難題依舊沒有得到解決。名門望族把持國家政治和經濟命脈的局面,一直延續到唐朝初年,門閥的衰落和科舉制度的誕生,才根本性地改變了中國,此乃後話。
而西晉時期,青山依舊在,豪強正當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