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子當如孫仲謀"之舉賢任能篇》
/藥師 (選自月旦群英2003-07-10
15:54:47)
孫策死後,其子尚幼,於是有了"舉江東之?,決機于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這一段名傳千古的話,孫仲謀也由此坐領江東。
一般來說,歷史上對於孫策這句評語還是持肯定態度的,但近年來,對於《三國演義》異於史實之處的反思越來越甚,也有些走過頭了,到了只要是演義認同的,就加以反對的地步,實是有點矯枉過正,離真正的歷史越來越遠。對於孫權"選賢任能"也有了全盤否認,以?孫權之所以能保有江東,純是因?有孫策留下來的班底。
孫堅戰死後,部下流落四方,孫策獨自寄在袁術帳下。後孫伯符慢慢地集合黃蓋、程普、韓當、朱治等孫堅舊部,又結識了周瑜、魯肅、太史慈等當世英豪,從行伍中提撥了呂蒙、蔣欽、周泰、孫武、董襲、淩統等勇士猛將,再加上張昭、張紘等當世名士,的確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的統治體系,尤其是赤壁之戰時,更是以這班人?底班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孫策本人就是一個極能"舉賢任能"的主君。
但絕不能由此就抹殺了孫權這方面的能力。孫策死後,部下重臣固然因感恩的成份在內而擁戴孫權,但孫權能量才施用,讓這些人才盡其用,也是東吳得以保有江東的關鍵,其中最?突出的莫過於赤壁之戰前,文官主降、武將主戰,孫權審時度勢,調合兩派,力主抗曹並得成功的例子。就這一批人而言,"舉"的工作孫策已經做了,但"任"的工作卻大部由孫權完成。
在鑒別、任用好孫策留下班底的同時,孫權還以自己的獨到眼光和人格魅力,選撥、集聚起了不少精英。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久居江東,但以孫策不夠沈穩、好殺等緣由,一直不肯出仕,孫權繼位不久,諸葛謹即歸順了東吳,這也是孫策不如孫權的地方。在孫權的感召下,一大批文臣都歸順了東吳,可以說,除了二張等老臣外,文臣體系都是孫權一手創建起來的。此外,陸遜雖然是孫策的女婿,但也是在孫策死後,由孫權主持的這樁婚事,到了劉備起兵?關羽報仇時,孫權更是力排?議,以地位並不高的陸遜統率三軍,最終奪得夷陵之戰的勝利。
孫權還有一個舉賢任能的例子就是陸、顧、步、嚴(?)等所謂江東四大望族的人才不斷湧現?吳盡力,在後期政治中作用的不斷提高。孫策在江東征戰多年,所向披靡,武功至於極致,但在攏絡當地勢力方面注意不夠,一味壓服,殺戮過重,難取民心,最終被許貢門客所襲身死。孫權繼位後,在武力征服山越的同時,不斷從江東舊族中選人出仕,加意攏絡,成效明顯。後期的顧雍、陸遜、嚴峻、步子山等人?東吳的政治平穩、社會安定還是很有功勞的。
孫策所留下來的軍事統帥是如此顯眼,足夠孫權用上三代(周瑜、呂蒙、魯肅),而甘甯、周泰、朱恒等人雖不是孫策一手提拔上來的,但也是早已投軍,只是一時沒有機會顯露才能而已,再加之陸遜又是孫策女婿,所以看起來在歷史上比較突出的東吳人才幾乎都是孫策留下來的,這部分地掩蓋了孫權"選賢任能"的君主天份。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又不得不承認,文臣體系方面,大部分都是孫權所選取、所任用。東漢即有"馬上得國,不可馬上治之"的道理,孫策打下來的江山,如果不是孫權能整合文武資源,建立起正常的治理結構,也不可能撐到最後,成?三國最後滅亡的一方。
所以,"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的確可以看作是孫權一生帝王之術中"識人"之能的最真實寫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