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侯關羽》
/藥師 (選自月旦群英 2002-11-05
10:42:43)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差別本來就大,這在關羽身上表現最?明顯。演義中關君侯是一個忠義無雙、武功蓋世、功勳千古的人物,在三國志中,這個形象開始動搖,而到了近代,有好事者開始翻案,把他形容成又好色、又不講義氣、又沒有能力。仔細看看,這種形象也是靠不住的。看三國志,自以?有個比較清晰的關羽形象,試著描繪一下。
關羽是一個很清高的人,用三國志上的說法是“善待卒而驕于士大夫”,舉世英豪,確實是沒有幾個人放在眼裏,孫權的女兒是“犬”女,封馬超和黃忠時,都得事先顧忌到他的對應,總之除了老大和幾個老兄弟,是沒有幾個人放在眼裏的,連諸葛?了馬超的事都要寫信恭維他。這種沒有政治頭腦的人,是絕當不上“帥才”這兩個字的。
但如果用“驍勇”兩個字來形容,是毫不?過的。三國志上有“雄壯威猛……魏謀臣程昱等鹹稱羽、飛萬人之敵也”。體現這四個字的,有三件中,一是斬?良,三國志上用了一個“刺”字,也有的說是關羽憑馬快,在防不勝防的亂軍上殺的?良,近乎刺殺,所以用“刺”字,而不是如文中所謂“自己都沒有想到”一說。而?良之死的戰略性成就是驚人的“紹諸將莫能當之,遂解白馬圍”,當時場面一定極壯觀,這也當是曹操重視他的理由。二是刮骨療傷一節,和三國演義上相似。三就是水演七軍,當時於禁降,龐德死,此二人分別是曹操營中知名智將、勇將,皆亡於羽手,雖然有天氣的成份在內,但羽的獨立作戰能力也不可小視。三國志載“群盜或遙受羽印號,?之支黨,羽威振華夏”。曹操一生,沒有明確提過遷往鄴,而下當關羽鬧騰,前線吃緊的時候,想到遷都,也是實在沒有辦法了,否則敵軍之前遷都這種傷士氣的事曹操這種老政治家是不會做的。
至於辭曹一事,三國志的說法很有意思:“及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當時關羽于萬眾中取上將首級,袁曹兩個陣營都知其勇名,威風一時的時候,劉備還只是作?敗軍之將寄人籬下,不知道王霸大業去向的時候,關羽卻毅然放棄曹操這棵大樹,而要去投奔劉備那個失敗分子,除了義氣,再也想不去第二個正常理由了。有意思的是曹操也知道羽一定會走,用盡萬般手段,“重加賞賜”,結果關羽還是走人了。不妨推測,當初兩人間必然有某種協定,關知恩圖報後一定得走,三國演義的推測也不是沒有道理的。至於秦宜祿的老婆那事,是在劉備依曹擊呂布期間的事,而不是劉事敗逃跑後的事,關絕不是為了這件事走的,而是根據投降合同走人的。從這個事上來說,“義氣”這兩個字,關羽是當得起的。
說句題外話,其實當年清初皇帝想要立個以忠字當頭的武聖來讓天下崇拜以接受滿人統治的時候。曾考慮過兩個人,一個是嶽飛,一個是關羽。岳王爺的能耐自然大得多,但一想到岳王爺當年大殺大砍、倚以名振天下的,正是清人的祖宗金國兵將,多少有點不好意思,才用了關羽去享受冷豬頭的。待遇憑空高了不少。
《關羽之過,不應過責關羽!》
/藥師 (選自月旦群英 2002-11-06
09:58:48)
關羽?人驕縱,不容於鄰國,不容於部屬,最終壞了蜀漢大事,一是性格使然,二是劉備一再縱容更是助長了氣勢,三則劉備明知其個性不適合,偏要把他安排在荊州這個最需要政治頭腦的位置上。幾者綜合,才有以後的走麥城。
用人如器,能用人之長,避人之短的,才算是明主,所以,在失荊州這個問題上,應該說責在劉備多於關羽!
劉備一生,東奔西走,整日生活在投靠和背叛之間,對人有著極度的防備,跟他年歲越長的,越能得到信任,這就是關羽、張飛得信任的原因,而即便是諸葛,劉備在時,地位也不是很高。以前看《讀通鑒論》,王夫之說,先主信關羽而不信諸葛,是以情義?重,不以漢室江山?重。這個結論是中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