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放棄征吳,能成功聯吳討魏嗎?》
/白面書生 (選自月旦群英 2002-10-15
11:19:56)
即使劉備聽從了趙雲的勸諫,打消為關羽報仇的東征,放棄奪回荊州,難道吳蜀還可以重新同盟,忘記舊仇,共討曹丕嗎?!
我相信沒有可能!因為劉備已經是大漢皇帝,蜀漢正式成為"國",有中央政府。而東吳還只是"王侯的地方勢力",並且臣屬魏朝,對蜀漢來說亦是助賊行兇。
即使東吳和曹魏絕交,但東吳和蜀漢交好,但東吳仍無權獨立成國,而劉備一定不會像孔明容忍東吳獨立成國。
東吳和蜀漢交好,對東吳也是國恥,因為東吳無權立國,但反要向領土細小的蜀漢稱臣。
還有即使劉備不征東吳,但會這麼大量和東吳結盟嗎?!即使劉備為了聯吳抗曹的方針和吳國結盟,但張飛、關羽諸子、前由荊襄逃難的軍民(廖化、黃忠)會贊成劉備重新和東吳交好嗎?!眼看自己的兄弟父親和家園被人殺害奪去,劉備竟然割了荊州,並和東吳交好,簡直沒有可能。
東吳如此無禮,作為漢朝天子豈能坐視不理!
還有劉備能夠單靠用益州的軍力由漢中一路,討伐曹丕嗎?
《支持劉備出師征東吳》
/白面書生 (選自月旦群英 2002-10-15
11:50:07)
我完全支持劉備出師征東吳!
【佔天時】
當時曹操新死,曹丕新立,並篡了漢朝,按理討伐曹丕仍可得天時,但當時東吳用詐謀奪去荊州,並且荊州軍多傾向蜀漢,如果重奪荊州,一定會奪得荊州民心支持,反而過了一段時間,荊州會被東吳所洗腦了。並且曹丕必定不會在這時對蜀漢攻擊,因為曹丕正忙於鞏固其勢力,並且東吳乃曹魏的臣屬,並響應曹魏篡漢稱帝,亦可視為國賊也!蜀漢既然是天子,要討伐漢朝逆賊亦是大義也!
【地利】
蜀漢由上臨下,乘勢殺下荊州~
【人和】
因為當年呂蒙襲荊州,事發突然,而且士兵根本無任何降意,只是糜芳、士仁兩位太守出賣荊州百姓,開城投降,當時荊州士兵和百姓本想詐降趁呂蒙入城招安暗殺呂蒙等人,但虞翻識破了荊州的詐降,並勸呂蒙小心入城。足以證明荊州可以為內應也!加上五溪南蠻王沙摩柯又出兵幫蜀漢~
《Re:支持劉備出師征東吳》
/皇滅 (選自月旦群英 2002-10-15
12:33:46)
劉備不是伐吳了嗎?我想諸葛亮也是知道曹丕不會南下才讓劉備伐吳的,可是伐吳的代價為何呢?伐吳一定要伐到吳全滅,因為一攻吳,關係直接破裂,就算和解,也不可能跟以前一樣,而且在吳還沒殺關羽前,關係就已經很不好了,此舉只是逼吳向魏稱臣,加上就算滅吳,國力必定大傷,當時曹操屠城,被後人辱罵,原因也是為了報仇,可是這樣作值得嗎?而且伐吳,我想不等於奪荊州吧,伐吳=奪荊州+滅東吳,攻吳除非戰敗,要打勝戰,需要不少時間,天時的優勢,是不可能拖很久的,不能擔保曹丕不會攻漢中,讓劉備的地利全失。
而且蜀軍本來就對水戰不在行,攻下荊州就不錯了,可是要報仇,那要再打下去打到呂蒙被滅才行,這樣要很久耶..........雖然關羽死了,是個很大的打擊,可是,除了滅吳,還有其它的方法吧,像聯合魏出兵東吳,逼孫權不得不講和,請孫權將有責任的將領送至西蜀,聽令處置,而荊州全部歸還,否則傾全國軍力連魏滅東吳.......
《Re:Re:支持劉備出師征東吳》
/白面書生 (選自月旦群英 2002-10-15
14:13:49)
但當時蜀吳兩國已成為敵國,斬關羽後根本不可有任何談判可言,所以不討伐東吳亦是敵國呀,倒不如剷除這心腹大患!
還有劉備在這次為弟仇討伐東吳和曹操為父報仇不同,劉備並沒有屠城殺民,只殺東吳仇人和叛漢的糜芳等人!而荊州軍民亦和蜀漢通往,所以劉備不會將仇恨推在無辜者身上。當年廖化也是因為蜀漢東征而從投蜀漢的,而劉備不但沒有殺了廖化,甚至加封他,因為當年荊州軍民本想詐降暗殺呂蒙等人,但被識破!還有劉備對吳國上下也用人道來對待,並無斬去吳國使者。
此舉逼吳向魏稱臣?
東吳一早向魏稱臣,孫權還在曹操未死前勸曹操篡漢稱帝!此乃東吳為逆賊的罪狀!
並且警告天下各方(羌族、匈奴、南蠻等族)宣示,助曹篡漢會受到這樣的惡果!
>伐吳=奪荊州+滅東吳,
攻吳除非戰敗,要打勝戰,需要不少時間,天時的優勢,是不可能拖很久的。這點的確無錯!這次東征足足打了一年半,從領土上蜀漢亦沒有進攻很多,但在《吳書.陸遜傳》說到原來陸遜所守的彝陵是讓蜀漢前進的荊、吳的最後防線!因為當時陸遜所部署的戰略是引劉備全軍直線停留西部猇亭並將他們擋住,吳軍主力大軍和前鋒則把守東部彝陵,當時連江陵南郡也要動用差不多全兵出城守住彝陵,而孫權則自領剩餘部隊守住武昌要口防曹丕並且為水軍緩衝,但兵力不過一萬。陸遜自言如果吳軍一旦失守彝陵,荊州會失守,東吳會有滅亡的可能,所以不過數十日,東吳一定會因內鬨而自滅!
因為荊州的降兵已開始和蜀漢通往,並且連吳軍士氣也下降,而吳將又多不聽信陸遜之命,而西陵孫恆又隨時被攻陷,根本勝券在握,至是劉備自作聰明和輕敵,將水軍改為陸軍,又將軍營屯在猇亭,被一場大火燒盡。
>而蜀軍本來就對水戰不在行?
那就不對啦!當時陸遜就是最怕蜀漢水陸共進,因為蜀漢的水軍實是由荊州的水軍,而水軍的主帥是力保三巴的黃權,副將是龐統之弟(忘記了名字~),龐統一家久居荊州東吳兩地,對水軍之法亦甚有深得,陸遜甚怕蜀漢的水軍呀。加上長江三峽水利利在上游,所以東吳不宜用水軍要守彝陵。再者要用水軍,東吳兵少,要逼用荊州降兵,但用荊州降兵又怕他們倒伐!
>那要再打下去打到呂蒙被滅才行?
呂蒙一早已死,你指的是孫權嗎?!先前說過孫權本身的兵力很少呀,一旦蜀漢在彝陵戰勝,東吳在彝陵的守兵不是被滅則是投降,並且整片荊州亦會一下子失守,要在江東重整旗鼓亦是非常難了!所以彝陵之戰決定吳蜀之生死呀!
>除了滅吳,還有其它的方法吧,像聯合魏出兵東吳,逼孫權不得不講和,請孫權將有責任的將領送至西蜀,聽令處置,而荊州全部歸還,否則傾全國軍力連魏滅東吳?
連魏滅東吳一定沒有可能~你應清楚知道蜀漢劉備稱帝的目的,正是公告天下不承認魏的政權!並且要討伐魏來重振漢朝!要蜀漢和魏連合是沒有可能,甚至會失去蜀地漢民的民心,得罪漢民,並且指責蜀漢是軍閥侵佔益州而已!後果非常嚴重,(益州漢民會推翻劉備等政權、馬超等西涼兵會做反、孔明趙雲等忠於漢室的會離棄劉備...)還有要和曹丕平分江東,實在自找麻煩!
>請孫權將有責任的將領送至西蜀,聽令處置,而荊州全部歸還?!
別要相信演義所說,諸葛謹和蜀漢劉備講和條件[交還荊州、送還夫人]這句,正史中根本沒有這句,東吳這麼難得奪去荊州,豈會這麼放棄荊州?!加上即使將荊州交還蜀漢,難保東吳會再次和曹丕連合暗襲荊州呀?!孫權就像當年的呂布一樣這麼反覆無常,並且斬關羽是他決意的,根本不可以原諒呀!
《不支持劉備出師征東吳》
/張遼@文遠 (選自月旦群英 2002-10-15
21:29:03)
劉備在荊州被奪後,不立刻發兵報復已經是一大錯誤了。因為在他稱漢昭烈帝的同時,陸遜已經建議孫權在荊州廣佈恩德以同化荊州百姓,而這個建議也被孫權接納了。
劉備攻吳是在失荊州後兩年的事了,荊州百姓在呂蒙秋毫無犯地入城時便早已背蜀投吳;再加上吳國兩年的統治,「荊州百姓助蜀軍一臂之力」的說法已經不能奏效,而事實上,除了蠻王沙摩柯在南方呼應外,江陵一帶的駐軍及百姓根本沒有協助蜀軍~~~
劉備攻吳是在失荊州後兩年的事了,荊州百姓在呂蒙秋毫無犯地入城時便早已背蜀投吳;再加上吳國兩年的統治,「荊州百姓助蜀軍一臂之力」的說法已經不能奏效,而事實上,除了蠻王沙摩柯在南方呼應外,江陵一帶的駐軍及百姓根本沒有協助蜀軍~~~
孫權斬關羽、奪荊州後,孫權名義上降魏,實則同盟。劉備伐吳,實則上除了要對付吳國外,最大問題其實應該是魏國。
誠如白兄所言,劉備稱帝是要以復漢為目的,吳國對蜀國來說是一個「不可靠的朋友」,即是說,吳國並不是主要敵人。隆中對也清楚指出,吳是用來借助,而不是攻伐的。
在魏吳同盟的環境下,劉備起傾國之力攻打吳國,結果可能性有:
(1)劉備打敗陸遜,收復荊州,但不向江東進兵
(2) 劉備打敗陸遜,收復荊州,並攻佔江東,一舉滅吳
(3) 劉備收復荊州後向江東進兵,但被打敗
(4) 劉備敗給陸遜
以上四個選擇中,(4)是最失敗的,也是史實,故不多談。 (1)似乎是最理想也最符合邏輯的想法,但問題是陸遜失敗後,魏國會採取什麼行動呢?一是攻蜀,一是攻吳。曹丕和百官議事時曾說過會攻打兩國勝出的一方,即是照(1)的情況發展,魏軍將直指陽平關了。劉備主力在荊州,在吳軍牽制下,蜀地本土的駐軍能否退敵呢?
可能有人會問,為何史實中的吳國可以避免這種情況?因為陸遜打敗的是蜀國的主力軍;而劉備打敗的只是陸遜的五萬兵馬,吳軍完全有反攻的可能。而且陸遜的時間掌握得好,和蜀和談後第一時間返吳力戰曹休;若得勝方是蜀,吳國大可以附庸身份請魏出兵干涉,而自己則在柴桑牽制著劉備主力,蜀國的末日也將降臨了。
而 (2) (3) 又如何呢?
其實兩個選擇都無什麼大分別,要是魏國不干涉,蜀國當然無礙,但魏一出兵,蜀國的下場就慘不忍睹了。
至於戰事方面,關張新亡,蜀軍只以黃忠一人算是較厲害,而吳軍的韓當、蔣欽一眾人等均嚴陣以待,論將已先敗了一仗;吳國佔領有利地勢,蜀軍前進不得,後退不能,論地利,吳又勝一仗;至於論兩軍主帥,吳國無疑又勝一仗!蜀軍空有兵力,又能做些什麼?
《不支持劉備出師征東吳》
/張遼@文遠 (選自月旦群英 2002-10-15
21:29:03)
劉備在荊州被奪後,不立刻發兵報復已經是一大錯誤了。因為在他稱漢昭烈帝的同時,陸遜已經建議孫權在荊州廣佈恩德以同化荊州百姓,而這個建議也被孫權接納了。
劉備攻吳是在失荊州後兩年的事了,荊州百姓在呂蒙秋毫無犯地入城時便早已背蜀投吳;再加上吳國兩年的統治,「荊州百姓助蜀軍一臂之力」的說法已經不能奏效,而事實上,除了蠻王沙摩柯在南方呼應外,江陵一帶的駐軍及百姓根本沒有協助蜀軍~~~
劉備攻吳是在失荊州後兩年的事了,荊州百姓在呂蒙秋毫無犯地入城時便早已背蜀投吳;再加上吳國兩年的統治,「荊州百姓助蜀軍一臂之力」的說法已經不能奏效,而事實上,除了蠻王沙摩柯在南方呼應外,江陵一帶的駐軍及百姓根本沒有協助蜀軍~~~
孫權斬關羽、奪荊州後,孫權名義上降魏,實則同盟。劉備伐吳,實則上除了要對付吳國外,最大問題其實應該是魏國。
誠如白兄所言,劉備稱帝是要以復漢為目的,吳國對蜀國來說是一個「不可靠的朋友」,即是說,吳國並不是主要敵人。隆中對也清楚指出,吳是用來借助,而不是攻伐的。
在魏吳同盟的環境下,劉備起傾國之力攻打吳國,結果可能性有:
(1)劉備打敗陸遜,收復荊州,但不向江東進兵
(2) 劉備打敗陸遜,收復荊州,並攻佔江東,一舉滅吳
(3) 劉備收復荊州後向江東進兵,但被打敗
(4) 劉備敗給陸遜
以上四個選擇中,(4)是最失敗的,也是史實,故不多談。 (1)似乎是最理想也最符合邏輯的想法,但問題是陸遜失敗後,魏國會採取什麼行動呢?一是攻蜀,一是攻吳。曹丕和百官議事時曾說過會攻打兩國勝出的一方,即是照(1)的情況發展,魏軍將直指陽平關了。劉備主力在荊州,在吳軍牽制下,蜀地本土的駐軍能否退敵呢?
可能有人會問,為何史實中的吳國可以避免這種情況?因為陸遜打敗的是蜀國的主力軍;而劉備打敗的只是陸遜的五萬兵馬,吳軍完全有反攻的可能。而且陸遜的時間掌握得好,和蜀和談後第一時間返吳力戰曹休;若得勝方是蜀,吳國大可以附庸身份請魏出兵干涉,而自己則在柴桑牽制著劉備主力,蜀國的末日也將降臨了。
而 (2) (3) 又如何呢?
其實兩個選擇都無什麼大分別,要是魏國不干涉,蜀國當然無礙,但魏一出兵,蜀國的下場就慘不忍睹了。
至於戰事方面,關張新亡,蜀軍只以黃忠一人算是較厲害,而吳軍的韓當、蔣欽一眾人等均嚴陣以待,論將已先敗了一仗;吳國佔領有利地勢,蜀軍前進不得,後退不能,論地利,吳又勝一仗;至於論兩軍主帥,吳國無疑又勝一仗!蜀軍空有兵力,又能做些什麼?
《不支持劉備出師征東吳》
/張遼@文遠 (選自月旦群英 2002-10-15
21:29:03)
劉備在荊州被奪後,不立刻發兵報復已經是一大錯誤了。因為在他稱漢昭烈帝的同時,陸遜已經建議孫權在荊州廣佈恩德以同化荊州百姓,而這個建議也被孫權接納了。
劉備攻吳是在失荊州後兩年的事了,荊州百姓在呂蒙秋毫無犯地入城時便早已背蜀投吳;再加上吳國兩年的統治,「荊州百姓助蜀軍一臂之力」的說法已經不能奏效,而事實上,除了蠻王沙摩柯在南方呼應外,江陵一帶的駐軍及百姓根本沒有協助蜀軍~~~
劉備攻吳是在失荊州後兩年的事了,荊州百姓在呂蒙秋毫無犯地入城時便早已背蜀投吳;再加上吳國兩年的統治,「荊州百姓助蜀軍一臂之力」的說法已經不能奏效,而事實上,除了蠻王沙摩柯在南方呼應外,江陵一帶的駐軍及百姓根本沒有協助蜀軍~~~
孫權斬關羽、奪荊州後,孫權名義上降魏,實則同盟。劉備伐吳,實則上除了要對付吳國外,最大問題其實應該是魏國。
誠如白兄所言,劉備稱帝是要以復漢為目的,吳國對蜀國來說是一個「不可靠的朋友」,即是說,吳國並不是主要敵人。隆中對也清楚指出,吳是用來借助,而不是攻伐的。
在魏吳同盟的環境下,劉備起傾國之力攻打吳國,結果可能性有:
(1)劉備打敗陸遜,收復荊州,但不向江東進兵
(2) 劉備打敗陸遜,收復荊州,並攻佔江東,一舉滅吳
(3) 劉備收復荊州後向江東進兵,但被打敗
(4) 劉備敗給陸遜
以上四個選擇中,(4)是最失敗的,也是史實,故不多談。 (1)似乎是最理想也最符合邏輯的想法,但問題是陸遜失敗後,魏國會採取什麼行動呢?一是攻蜀,一是攻吳。曹丕和百官議事時曾說過會攻打兩國勝出的一方,即是照(1)的情況發展,魏軍將直指陽平關了。劉備主力在荊州,在吳軍牽制下,蜀地本土的駐軍能否退敵呢?
可能有人會問,為何史實中的吳國可以避免這種情況?因為陸遜打敗的是蜀國的主力軍;而劉備打敗的只是陸遜的五萬兵馬,吳軍完全有反攻的可能。而且陸遜的時間掌握得好,和蜀和談後第一時間返吳力戰曹休;若得勝方是蜀,吳國大可以附庸身份請魏出兵干涉,而自己則在柴桑牽制著劉備主力,蜀國的末日也將降臨了。
而 (2) (3) 又如何呢?
其實兩個選擇都無什麼大分別,要是魏國不干涉,蜀國當然無礙,但魏一出兵,蜀國的下場就慘不忍睹了。
至於戰事方面,關張新亡,蜀軍只以黃忠一人算是較厲害,而吳軍的韓當、蔣欽一眾人等均嚴陣以待,論將已先敗了一仗;吳國佔領有利地勢,蜀軍前進不得,後退不能,論地利,吳又勝一仗;至於論兩軍主帥,吳國無疑又勝一仗!蜀軍空有兵力,又能做些什麼?
《Re:不支持劉備出師征東吳》
/鮮卑鐵騎慕容燕 (選自月旦群英
2002-10-15 22:24:28)
不然,吳國對付蜀國也是全力以赴(所以才向魏稱臣),而且劉備門下除了黃忠還有黃權等武將(還是不錯啦,不過沒有軍師差一大截)。
但是我也認為不宜伐吳,畢竟吳對蜀的報復從向魏稱臣就開始計劃了,兩國的自相殘殺,除非誰先滅掉誰或摧毀誰主力軍才有結果(打的你死我活),到時魏國漁翁得利,天下就提早統一了,不如劉備放棄(反正事情一開始他先不對,但孫也要負責),先主力北伐,拿下雍涼二州,再仿照南北朝末期的局勢就可以了。
《Re:Re::不支持劉備出師征東吳》
/白面書生 (選自月旦群英 2002-10-16
10:42:29)
黃權有軍師兼將帥之才,他在蜀漢在三巴打敗過曹軍的前哨,嚇怕曹操大軍!投魏後,他和司馬懿同守宛城,並擊敗多次了陸遜的水軍!
所以日後司馬懿在孔明北伐時,曾多次寫信挑戰孔明並讚揚黃權的軍才,而黃權和司馬懿成為朋友後,也時時在司馬懿讚孔明之才。
如果不征東吳,劉備仍會忘記關羽一事和東吳同盟抗曹嗎?就是不可能,所以先要平亂後患,然後才討伐曹氏!還有大靠益州北伐曹丕是沒有可能的,一定要奪回荊州才行。
《Re:不支持劉備出師征東吳》
/白面書生 (選自月旦群英 2002-10-16
10:27:40)
遜上疏於吳王曰:「夷陵要害,國之關限,〔自三峽下九陵,連山疊嶂,江行其中,迴旋湍激。至西陵峽口,始漫為平流。夷陵正當峽口,故以為吳之關限。〕雖為易得,亦復易失之,非徒損一郡之地,荊州可憂,今日爭之,當令必諧。備干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雖不材,憑奉威靈,以順討逆,破壞在近,無可憂者。臣初嫌之水陸俱進,今反捨船就步,處處結營,察其布置,必無他變。伏願至尊高枕,不以為念也。」
陸遜曰:「備舉軍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可卒攻。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大勢,非小故也。今但且獎勵將士,廣施方略,以觀其變。若此間是平原曠野,當恐有顛沛交逐之憂;今緣山行軍,勢不得展,自當罷於木石之間,徐制其敝耳。」
武陵部從事樊●誘導諸夷,圖以武陵附漢中王備。〔漢制:州牧、刺史部諸郡,各郡置部從事。●,與冑同。誘,音酉。〕外白差督督萬人往討之。(按:●:人字旁的「由」)
權前襲殺關羽,劉備必大興師伐之。外有強寇,眾心不安,又恐中國往乘其釁,故委地求降,一以卻中國之兵,二假中國之援,以強其眾而疑敵人耳。
魏兵圍然凡六月,江陵令姚泰領兵備城北門,見外兵盛,城中人少,〔少,詩沼翻。〕穀食且盡,懼不濟,謀為內應,然覺而殺之。
上面的文章都是來自資治通鑑。
因為在他稱漢昭烈帝的同時,陸遜已經建議孫權在荊州廣佈恩德以同化荊州百姓,而這個建議也被孫權接納了。
絕沒有可能是陸遜提出,因為當時陸遜是在孫桓被困在西陵,才被孫權重用為大都督,而上文的文章也提到荊州民心完全是散沙,眾心不安!日後曹丕三路攻吳的江陵路線也有軍民做反,而劉備東征更加有荊州軍民投蜀!(例如﹕廖化)
還有上文陸遜也說到{夷陵要害,國之關限非徒損一郡之地,荊州可憂。。備舉軍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可卒攻。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大勢,非小故也。。}足可證明夷陵要害,一旦蜀漢用水軍南下,東吳定水軍也打不過他,還有東吳是動用了全國五萬主力守住夷陵要害,正如陸遜說若此間是平原曠野,當恐有顛沛交逐之憂!
還有蜀漢還有黃權呀!黃權在正史中在三巴打敗過曹軍先鋒,亦在後期投曹丕後,打敗過東吳水軍!還有陸遜只要還想不出完美退敵的方法或者孫桓的西陵城被劉備攻入了,陸遜會被孫權革職呀!
《Re:Re:不支持劉備出師征東吳》
/張遼@文遠 (選自月旦群英 2002-10-16
18:07:26)
黃權有軍師兼將帥之才,他在蜀漢在三巴打敗過曹軍的前哨,嚇怕曹操大軍!投魏後,他和司馬懿同守宛城,並擊敗多次了陸遜的水軍!
所以日後司馬懿在孔明北伐時,曾多次寫信挑戰孔明並讚揚黃權的軍才,而黃權和司馬懿成為朋友後,也時時在司馬懿讚孔明之才。
如果不征東吳,劉備仍會忘記關羽一事和東吳同盟抗曹嗎?就是不可能,所以先要平亂後患,然後才討伐曹氏!還有大靠益州北伐曹丕是沒有可能的,一定要奪回荊州才行。
黃武元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 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
。(吳書十三陸遜傳)
孫桓字叔武,河之子也。年二十五,拜安東中郎將,與陸遜共拒劉備。備軍眾甚盛,彌山盈谷,桓投刀奮命,與遜戮力,備遂敗走。(吳書第六宗室傳)
絕沒有可能是陸遜提出,因為當時陸遜是在孫桓被困在西陵,才被孫權重用為大都督,
從三國志看來,是孫權命陸遜督孫桓等人對抗蜀軍呢!而孫桓傳也沒有記載孫桓是抗蜀的大都督。
時荊州士人新還,仕進或未得所,遜上疏曰:「昔漢高受命,招延英異,光武中 興,群俊畢至,苟可以熙隆道教者,未必遠近。今荊州始定,人物未達,臣愚慺慺,乞普加覆載抽拔之恩,令並獲自進,然後四海延頸,思歸大化。」權敬納其言。(吳書十三陸遜傳)
從上文看來,陸遜的確有提出過同化荊民的政策,所以劉備在兩年後才反攻實在太遲了~~
至於廖化,他根本是蜀漢的部將,只不過在關羽兵敗後「詐死」等到劉備東征時才「復活」,那他不可能算是民心歸漢的例子吧;至於武陵太守,他的加入對戰事幫助不大。──「廖化字元儉,本名淳,襄陽人也。為前將軍關羽主簿,羽敗,屬吳。思歸先主,乃詐死,時人謂為信然,因攜持老母晝夜西行。會先主東征,遇於秭歸。先主大悅,以化為宜都太守。」
至於陸遜會被權革職之說,我看不太可能吧,根據《吳書十三陸遜傳》,陸遜不是像《演義》般要別人一家舉薦才出頭,他早就因戰功而獲孫權賞識。──「權以遜為右護軍、鎮西將軍,進封婁侯。」
蜀軍東征只會使魏國有機可乘,若蜀軍得勝,魏軍一攻漢中,劉備該當如何?始終蜀地兵少,並不能同時兼顧荊、川兩邊戰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