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炎攻吳的時機》
/雲劍飛
(選自月旦群英2001-02-24 22:04:08)
西元二七九年,司馬炎下定決心要大舉進攻東吳時,山濤曾經說過:「除非是聖人,否則一個國家沒有外患時,一定會有內憂,今天為什麼不饒了吳國,使她存在,作為我們的警惕?」
過了不到二十年,果然爆發了八王之亂,為長達二百八十六年的大分裂時代,揭開了序幕。
根據這個事件,我們是否可以說,司馬炎滅了東吳而害了西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否適用於晉王朝呢?
當然造成八王之亂的原因並不是那麼的簡單,不過如果西晉能與東吳並存,司馬炎至少不會那麼的沉溺於女色,史料上明顯可看出司馬炎統一中國後,對政治與國家大事逐漸感到厭煩,只喜歡追求性慾上的刺激,而漸漸不理朝政,終於讓外戚逐漸把持朝政,而有所謂「三楊」的出現。如果東吳仍在,如果司馬炎仍憂心國事,那麼或許繼位的會是比司馬衷這笨蛋賢能許多的皇帝,賈南風也不會有機可乘了。(不過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遹才5歲時,就顯示出過人的智慧,真令人有些不可思議。)
主戰派的說法是,如果孫皓死後出現賢明的領導者,那麼東吳將會成為強敵。這種說法有些誇張,當時在孫皓「英明」的領導之下,全國政治腐爛得已經是不像樣的了,沒有人敢說一句忠言,上下皆已離心。從資料顯示,他之後還活了4年,也就是說,不攻東吳,東吳也還會被他自己繼續敗家4年,甚至更久,這樣的國家是不堪一擊的了,什麼時候滅都一樣,等到真的東吳出現了好的皇帝再出兵,也不嫌太遲。一個好皇帝要接收這個爛攤子,全力整頓,也非花上個三五年不可吧!?憑著西晉強大的國力,滅掉東吳根本不須半年。
再說當時西晉北邊仍然有鮮卑不斷的侵略其邊境,而東吳自從陸抗死後,事實上已經沒有一個可獨當一面的將領了,比較之下,東吳似乎只是疥癬之疾,真正的心腹大患在於北邊的鮮卑與西晉內部的政局不穩,西晉的這樣捨本逐末的軍事行動,或許並沒有直接影響到王朝的毀滅,但卻加速了她走向滅亡的腳步。
山濤的話固然並不完全正確,但卻自有一番道理在。或許等到西晉內部再更平穩,邊境再更平靜之際,才實滅吳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