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時間,遠距離」來看孔明北伐》
/雲風公子
(選自月旦群英2001-01-19 19:01:15)
這是我第一次企圖嘗試以年鑑派「長時間,遠距離」的視野來看歷史,希望諸位可以予以指教。
從寬宏的歷史視野來看,不論是姜維還是諸葛亮的北伐,都有其必要與不得已。這得先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的背景看起,當時,諸葛亮剛從蠻荒之地七擒孟獲回來,雖然留下了孟獲「南人不復反矣」的保證,但諸葛亮仍留下不敢置非蠻人於其地當官的擔心,就是他所說的「三不易」,這就可看出當時蜀漢後方與政治中心間的不平衡。
而蜀漢當時佔也的領地,益、漢中都還算是落後地區,人口並不多,即便是人口密度較高的巴蜀之地,仍無法與曹魏精華地區如長安洛陽、許昌等相比論。再者,黃巾之亂與五斗米教,一為戰禍一為宗教,二者產生的影響與發源也正是蜀漢的領地,這些人口的損耗,儘管經過諸葛亮兩年間的「國富以饒」依然無法產生絕定性的成長。人口多寡與經濟成長關係頗巨,事實上,人口的減少根本上就影響了物品、服務、資源的流動與運用。
而劉備在位時,蜀中馬賊屢屢為亂,這代表的不只是起亂事件,《華陽國志》記道「高、馬二家,世掌部曲,而蜀時、高勝馬秦為亂」,這就說明蜀漢也有著與吳國受顧陸朱張等各世族影響或干涉的相同困擾,再加上政情的不穩,劉備之死,繼位之主年紀輕而無見識,而天下三分,魏吳虎視耽耽,再加上諸葛亮擔心後主的用人方式,幾乎可稱之為「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
而有論者,有人持以為何不「專心內政,生聚教訓」之觀點,平心而論,對於當時的諸葛亮來說,並不是最客觀的方法與經驗,這並不是說諸葛亮不著重國政與後勤的培養與供給,從他〈出師表〉中勸勉後主任用傑出之才與為北伐所準備的工作便可看出,如分兵屯田,以做久駐之基和嚴懲李嚴運糧不力一事可見諸端。以上種種跡象顯示,對於蜀漢內部組織的不完整和外部加之於的壓力,壓得這位千古奇才透不過氣,因而顯得沉悶而呆滯,這點從〈諸葛亮傳〉中裴注孔明作正議答王郎、陳群事便可窺其一二。對於這種內部無法團結與外部層層施壓的結果,諸葛亮只好將「問題外部化」,從他堅持親自五月渡瀘便可看出。當然,這種根本上的困擾,於南平孟獲後仍無法獲得有效解決,正因為南方平定,反而顯得此時蜀漢方針的茫然與無所事事,於是乎,諸葛亮重施故技,再一次地將「問題外部化」,於是便產生了北伐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