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VS龐德》
/陳承祚
(選自月旦群英2000-06-30 08:14:25)
在三國演義第七十四回〈龐令明抬櫬決死戰 關雲長放水渰七軍〉中,同成俘虜的龐德與于禁,前者是「睜眉怒目,立而不跪」、「罵不絕口,引頸受戮」,而後者則「拜伏於地,乞哀請命」。羅貫中以強烈的對比,塑造出龐于二人長久以來的印象。但事實真是如此嗎?這需要探究一番。
在《三國志魏書十七于禁傳》裏,于禁在一九二年曹操當兗州刺史時就跟隨了曹操,推薦他的王朗(此王朗非是那個被孔明罵死的王朗),稱其「才任大將軍」,而于禁後來的表現,也果然有大將軍的氣勢,破呂布、平張超、斬劉辟、殺橋蕤,立了不少功勞,後來曹操在宛城戰敗,于禁收拾殘兵,鎮壓作亂的青州兵,更是挽救曹軍全面潰敗的災厄(三國演義第十六回〈呂奉先射戟轅門
曹孟德敗師渭水〉裡有講到這件事,但大家的目光全給放在典韋身上去了),曹操還稱讚于禁說:「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
于禁之後又參加了無數大小戰役,于禁傳:「是時,禁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俱為名將,太祖每征伐,咸遞行為軍鋒,還為後拒,而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由是賞賜特重。然以法御下,甚得士眾心。」雖然陳壽所寫的好像過分溢美的些,但我們也由此可知曹操是多麼器重于禁了。于禁後來當到左將軍的高位。
而根據《三國志魏書十八龐德傳》,龐德在二一五年之前,大都是跟隨馬騰、馬超父子,直到曹操在二一五年取漢中之後才投入曹營。史書上的龐德並沒有像演義所言為馬超的大將兼軍師(龐德若有像演義講的,有如此高的智慧的話,馬超也不會在隴右搞出這麼多蠢事了),但龐德亦有「陷陣卻敵,勇冠(馬)騰軍」之稱。後來曹操任命他為立義將軍,隨曹仁討平宛城的人民起義。
二一九年,于禁和龐德領軍救援被關羽所圍的樊城,龐德好像與關羽有什麼身仇大恨似的,他說:「我受國恩,義在效死。我欲自身擊(關)羽。今年我不殺羽,羽當殺我。」龐德也果然是勇冠三軍,一箭射中關羽的額頭(演義說是手臂),龐德傳還說:「時德常騎白馬,羽軍謂之白馬將軍,皆憚之。」更說明了龐德之勇。
那年七月,大雨不止(應是梅雨),漢水暴溢,屯在樊城平地的曹軍逃到堤防上躲避洪水(這場洪水是天成的,而非演義講的是被關羽所造出來的),關羽剛好拿現成的軍艦攻之,于禁等都投降,只有龐德奮戰被逮,而于禁等人皆降,注意!是于禁等人,于禁也沒有「拜伏於地,乞哀請命」。大家都投降了,只剩龐德,關羽質問龐德:「卿兄在漢中,我欲以卿為將,不早降何為!」龐德罵道:「豎子,何謂降也!魏王帶甲百萬,威振天下。汝劉備庸才耳,豈能敵邪!我寧為國家鬼,不為賊將也。」關羽遂殺龐德。
我們從龐德罵關羽的話中,聽到許多矛盾,龐德說他「寧為國家鬼,不為賊將」,真是奇怪,他當初在馬騰、馬超、張魯手下時就不叫「賊將」嗎?我認為,龐德這無厘頭的話是講給曹操聽的,龐德傳記載龐德在戰前「樊下諸將以德兄在漢中,頗疑之」,龐德此時若真降了關羽,正好印證了這些閒話,而他之前所說的「今年我不殺羽,羽當殺我」也大概是為了闢謠所說。因為龐德的身分與于禁不同,于禁投降,曹操還是會念在之前的功勞上,善待于禁的家屬,而龐德就不同了,龐德降曹不過五年,既非親屬亦非故舊,他投降的話,曹操為了自己的威信,定不會讓他的反覆有好結果,他留在許都的妻兒必定沒命,另外,投降關羽也有可能為重義氣的關羽所鄙棄,所以,龐德一死,不但能得到美名,自己的妻兒亦會受到善待,結果亦如此,曹操聞訊「為之流涕,封其二子為列侯」,曹丕繼位,「賜(龐德)子會等四人爵關內侯」。(龐會後來隨鍾會、鄧艾伐蜀,盡滅關羽家。)
而曹操聽到于禁投降,龐德被殺的消息,三國志說他「哀歎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後來孫權將于禁送回魏國,他已「鬚髮皓白,形容憔悴」,由此可見于禁內心所受的煎熬,我想,如果讓他再作一次選擇的話,他將會選擇與龐德一樣的-死。不過曹丕這個混蛋,派他去謁曹操的陵墓,還故意將「關羽戰克、龐德憤怒、于禁降伏之狀」畫在陵園房屋的牆上,使得于禁「慚恚發病薨」。
總結于禁與龐德的事蹟,我們應該對歷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于禁的功勞和將才不能因其投降而被抹煞,龐德的事蹟亦不能因為他的犧牲而被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