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生子當如孫仲謀/雲風公子
(選自煮酒徵文2000-11-0300:44)
建安十八年正月(西元213年),號稱四十萬的曹軍進攻濡須口,頭陣先擊破孫權江西陣營,生擒了都督公孫陽,孫權率七萬軍團抵抗,相拒月餘,曹操遠遠望見權軍,見到武器、船艦,不禁贊嘆其治軍嚴明、軍容整肅。也在其間某場戰役中,見到孫權軍威,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其後,孫權寫信給曹操,說:「春水方至,公宜速去」,又注:「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閱畢,告訴諸將:「孫權不欺孤也!」
好個孫仲謀!當如孫仲謀!
千餘年後,宋朝的詞人辛棄疾在她的作品如是云: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還是得從孫權說起。
建安五年(西元200年),策薨,孫權在「哭及未息」中接掌了江東政權,這時,他還不滿二十歲,以現在看來,不過大學一年級,正在享受青春活放、恣意人生的時後,歷史卻開啟了他的使命。
千變萬化的動盪不安。
那是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的時代,也是「兵戎未戢,四方離散」、「寇賊在外,內政不理」,所謂「三空」(田野空、朝廷空、倉庫空),經濟崩盤,(後漢書˙陳王列傳之陳蕃)和「奸宄競逐,豺狼滿道」,政權淪落、豪強逐鹿的時代。
兄長遺言「以保江東」,依依在耳,在「易服」後,得先穩固政權。人事方面,他「待張昭以師傅之禮;聘周瑜、程普、呂範為將帥;魯肅、諸葛謹為賓客」並且「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內憂方面,「鎮撫山越,討不從命」;外交上不急於對抗曹操,接受了討虜將軍、會稽太守的職位之後復仇、西征「建縣,「上表漢室,下移屬城,中外將校,各今奉職」,因此穩定政權的向心與存在。
建安十三年,西元208年,他面對掌權以來最大的挑戰。
此時此刻,曹操滅掉袁氏政權,罷三公,為丞相,平荊州,敗劉備,意氣風發之餘,給了孫權一張貼子,裡頭這麼說:「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八十萬軍,方與將軍獵會與吳。」嚇得大臣們「響震失色」,紛紛「勸權迎之」,方為上策。
此時此刻的孫權,又是怎樣的一個想法?
在魯肅假意刺探其不妨考慮投降,以保「將軍家」的時候,忿怒的幾乎想殺了魯肅,爾後深談,豁然開朗:「此諸人之意(勸權迎之)甚失孤望,今卿闊開大計,正與孤同」。再加上周瑜強有力的主張,更深信「將軍禽操,宜在今日」。所以他明定了「孤與老賊,勢不兩立」的方向,為了證明決心,還「拔刀斫前奏案」。並對周瑜的意見表示「君言當擊,甚與孤合」。因此孫權傳亦載「瑜、肅執拒之意,意與權同」。
其實我們可以大膽地推測,那就是,孫權根本是打算反抗的,從頭到尾,只是冷觀大臣的膽小、畏懼、怕事、保身;那份無畏的勇氣,散發在這年輕人的身上,此時他才二十七歲。
一個人在危急時,往往會脫掉假面具,此時方是考驗人性的時候,孫權的反應顯得相當勇敢和志氣,和劉琮等人相比,這也難怪曹操大嘆「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了。
曹操一生戎馬,謀心圖治,唯才是舉,當然不希望在權業在後代毫無反抗的送掉,因此,赤壁戰時,他雖罵孫權的不識時務,但另方面,亦暗暗讚賞孫權的無畏和勇氣,面對強權而不乞首。
辛棄疾以古諷今,與當時處境一比,怎不令其感嘆?廟堂之上,並不是沒有良將,並不是沒有精兵,卻始終處於下風,主政者沒有如孫權般的眼界和胸襟,朝綱不決,之後隆興和約已定,落寞無聊、憂愁風雨之餘,又怎不讓人憶起孫權當年意氣雄姿?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這是「生子當如孫仲謀」原由之一。
孫權並不是拓展、開創的亞歷山大或漢武,他其實亦相當明白自己,赤壁大捷,是偶然不是必然,是被動不是主動,和曹操的對陣幾乎都是落居下風,對此,孫策評論相當公允「舉江東之眾,決機與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吾不如卿。」諸葛亮北伐,孫權亦曾出兵,但用意為何,諸葛亮一語道破:「限江自保,權不能渡江,猶魏賊之不能渡漢,非智有餘而利不足也」。胡三省也說:「孫權自量其國之力,不足以斃魏,不過時於疆場之間,設詐用奇,以誘敵人之來之陷耳,非如孔明真有用蜀以爭天下之心也。」就連孫權自己也承認「長江巨海,皆當防守」。
基本上,從三國鼎立後的情勢看來,孫權是依循著魯肅吳中對的「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建帝號以圖天下」,其間雖有些戰役,但大致不離其宗。
雖然在拓展方面,孫權並沒有獲得決定性的成功,但在安內上,卻維持了孫氏政權的興盛與不墜,他命陸遜「開倉穀以振貧民」且「勸督農桑」以發展農業;然後「強者為兵,羸者補戶」,這維持了勞動人口,不使生產力減少,但也不致於兵源不足。
可以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曹操的意思十分清楚:自己辛苦打拼的功業,之後的繼承者,最起碼,是要「能守」,即使不夠開創或是不能拓展,但只要能治理國家,讓下屬各盡其心、各今奉職,把國家帶向富強,然後有不畏強權的勇氣,靈活巧妙的外交手腕和政治頭腦,之後再試著談中國的統一,萬世功名的建立。所謂「攘外必先安內」便是這個意思。
辛棄疾亦是相當佩服孫權的,在他的另作「永遇樂」便云:「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表面看,辛棄疾的「生子當如孫仲謀」似是羨贊,可是語意卻頗有模糊與曖昧,「坐斷東南」是指孫權稱霸於江東,可是他雖然「年少萬兜鍪」、「天下英雄誰敵手」,但是卻依然「戰未休」。
擁有「坐斷東南」、「萬兜鍪」而年輕風發的孫權,在辛棄疾的認知裡,應該是可以打遍天下而稱雄的,不料,歷史卻為他安排了兩個對手,相爭十數年,誰也沒佔得便宜,最終也只剩長江滾滾,因此,稼軒縱橫慷慨之餘亦不禁歎息:西風殘照,千古往事,無奈悠悠!
而之所以無奈,便在於其時缺少如孫權般的掌政者,主和不定;韓侂冑當權,卻貪功躁進,朝廟之不勝難道不在此乎!儘管辛棄疾念念不忘於北伐,但她也深知,惟有先安定內部,方有出兵能力,在其心中,孫權就是擁有此特性的主角。曹丕與趙咨的對話說的明白:『吳主遣南陽趙咨入謝。帝問曰:「吳主何等主也?」對曰:「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帝問其狀,對曰:「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陣,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稼軒夢昧以求的,正是這樣一個聰明、仁智、雄略的君主,要收復中原,必先治內;要安內,便先得有個如孫權般的領導者不可。
開禧元年(西元1205年),諫官彈劾辛棄疾,免職。開禧三年(西元1207年)年九月,辛棄疾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歲。可惜,辛棄疾是永遠遇不到他心目中的「當如孫仲謀」了。
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