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人才也要自我行銷

 

  一個組織,如果人才不斷出走,這個組織只會愈來愈弱,反之如果不斷吸納人才進來,便會愈來愈壯大。這個結論適用於公司、國家、球隊等需要競爭以求生存的團隊。所以,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向來是領導者念茲在茲的事,也是責無旁貸的任務,甚至有人認為,是唯一必須做的事,

  我們看美國職棒大聯盟、NBA,球團一方面與自由球員簽約,或以交易方式,網羅球星,一方面透過球探,到世界各地尋找未來之星,簽約訓練,逐級培養成可用之兵。兩者都很費功夫,前者須對檯面上球星瞭若指掌,在人才庫中挑選;後者無中生有,要有銳利鷹眼,才可發現獵物。

  有的人才會自己來,人求事;有的人才需要禮賢下士請過來,事求人。兩者都要主動積極,把握機會。

  「三顧茅廬」的故事是怎麼來的?起初是徐庶推薦的。徐庶那時已經在劉備底下做事了,而劉備尚未坐大,謀士缺貨,徐庶想起老同學諸葛亮,便對劉備說:「諸葛亮是臥龍,將軍願意見他嗎?」劉備一聽,說:「好啊,請你和他一起來。」這時徐庶說了一句:「這個人,只可以你去見他,不可教他來見你。」於是乃有三顧茅廬的事。

  但史書有另一種完全相反的版本,見於曹魏人魚豢所撰的《魏略》。這本史書或許寫得很認真,但也可能曹魏與蜀漢處於敵對狀態,消息不互通,關於蜀漢的記載,漏洞矛盾不少。在諸葛亮與劉備見面這一部分,書上寫的是諸葛亮毛遂自薦。事情是這樣的:曹操掃蕩袁紹家族勢力後,下一目標對準荊州。而劉備駐屯的樊城,就在荊州。諸葛亮認為荊州的首長劉表不懂軍事,於是主動求見劉備。

  當時客人很多,而劉備和諸葛亮不是舊識,且看他年紀輕輕,只把他當普通人看待。客人陸續離開後,諸葛亮留下來,劉備仍懶得理他,拿著別人送他的牛尾編織。

  劉備是編草鞋出身的,編織或許是習慣,但諸葛亮按捺不住了,對劉備說:「將軍應該還有別的遠大志向吧,編織飾物就滿足了嗎?」

  劉備這時意識到此人不平凡,回說:「這是什麼話?我不過是用來解悶而已!」於是停看聽,聽聽眼前這個年輕人要說什麼。諸葛亮八拉八拉提出一些建議,劉備聽了頻頻點頭,採納意見,從此實力變強了,也由此肯定諸葛亮的才華,以上賓相待。(備從其計,故眾遂強。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

  請注意,依《魏略》之說,劉備從此便禮遇諸葛亮了,從而推翻了諸葛亮《出師表》所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也全面否定陳壽《三國志》「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之說,接下來「隆中對」更不可能出現。而徐庶推薦諸葛亮也是不可能存在的了。

  某些三國論者,可能看到與一般人習知的記載不同,或者見獵心喜,或者譁眾取寵,便一口咬定劉備編織版本才是真相,殊不知這和諸葛亮自己在《出師表》所透露的訊息矛盾,也等於宣判《三國志》裡徐庶和劉備的對話形同虛構,如此一來《三國志》還有什麼部分是可信的呢?既然陳壽筆下處處虛擬,那麼三國怎麼談呢?

  不過先撇開爭議來看,《魏略》故事裡諸葛亮的作法是值得參考的。高階經理人,是獵人頭公司鎖定的目標,人才家中坐,老闆上門來,就像《三國志》的三顧茅廬所傳達的訊息,然而一個職場新鮮人,要被看見,談何容易?還得自荐,製造曝光與表演機會,而不是悶著喊懷才不遇。

  不論相信諸葛亮見劉備是被動或主動哪種說法,不管對諸葛亮評價如何,沒人敢否認,劉備得到諸葛亮後,如魚得水,為事業加了很多分,人才一得一失,差很多。因此,在高度競爭狀態下,有時候我得不到的人才,你也不要得到,讓人才流動終結。

  戰國時期,秦國得到商鞅這位人才,放手讓他改革,秦國因而變法成功,躍為強國。而早先商鞅是在魏國宰相公叔痤底下擔任小官。公叔痤病重時,向國君推薦商鞅,魏王聽了,不置可否。公叔痤想到,若不用商鞅,他勢必另謀發展,他到哪國,哪國便強盛,對魏國不利。於是勸魏王,如果不用商鞅,務必殺了他,不要讓他為別國所用。

  這個建議無情而狠心,但也說明了,人才在組織裡所起的作用,非同小可。

  那麼徐庶跑哪去了?曹操攻打荊州時,劉備落跑,亂軍中徐庶的母親被曹軍俘虜,徐庶辭別劉備,說母親被俘,方寸大亂,必須離開了。於是去見曹操。徐庶到曹營後並未替曹操做事,形同退休,好像遵守旋轉門條款似的。不過曹操從劉備陣營中裂解了一位人才,也算是小小的贏家。幸好徐庶及時推薦了諸葛亮,不然劉備能否建立日後的霸業,大有疑問。

最新更新日期:10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