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主管怎樣測試你?
.楊修考前猜題
曹植才華洋溢,曹操好喜歡這個兒子,幾度想換掉曹丕,改傳王位給他。曹植身邊集結了幾位抬轎者,也想把他拱上王位,其中頭腦最靈光的是楊修。在楊修為首的智囊團獻策之下,曹植變成厲害的角色。
曹操為了扮好家長的指導角色,經常傳遞訓示給兒子。楊修會事先揣度曹操的心事,為曹植草擬十幾條答辭。曹操的訓詞一送到,曹植的答辭就送了回去,有問有答,即問即答。曹操起先為之驚嘆,後來覺得有異,查出真相後藉機殺了楊修。可惜了,聰明反被聰明誤,套招太過,引起懷疑,反而壞了印象。
.上級下屬諜對諜
許多領導人會做一些測試,測試屬下的才能、品格,作為挑選接班人或重要職位升遷的參考。那麼反過來,下屬是否可以早做準備,接受考驗時才有表現,不會手足無措而失常?或者像考前猜題一樣,事先察覺上級的測試方式,早做因應?
喜歡讀中國歷史的朋友,往往從《資治通鑑》讀起。此書一開始有個故事,說的正是前述主題。
這故事很簡要:戰國時代趙國的大夫趙簡子,想挑選繼承人,兩個人選,不知哪個適任。一個是長子趙伯魯,一個是幼子趙無恤。趙簡子想出測試辦法,他把日常訓誡的言詞,寫在兩片竹簡上面,交給兩個兒子,叮囑說:「好好記住。」三年後,趙簡子考問兒子竹簡上的話。大兒子伯魯說不出來,問起他的竹簡,竟然遺失了。而小兒子無恤,訓詞背得滾瓜爛熟,向他要竹簡,他從袖子裡取出來。趙簡子認定無恤賢能,立他為繼承人。
.佳話之外的疑點
這個記載本為佳話,否則司馬光先生不會收進《資治通鑑》,給皇帝參考。但看出這則故事的問題沒有?兩個問題:
1趙簡子選才所出的比賽題目,只會選出兩種人才,一是貝多芬,(背多分,會背書就得高分);一是乖乖牌。
2竹簡多麼笨重,放在袖子裡三年,可能嗎?不可能,但誰說趙無恤三年來都把竹簡擱在袖子裡?比較合理的情況是,趙無恤除了把訓詞背熟,每回謁見父親時,就把竹簡放在袖子裡備查。也就是說,趙無恤已經猜想到父親把竹簡交他們的用意了。
柏楊認為,可能趙無恤在老爹趙簡子身邊安排了密探,早得到消息。因此「只能證明他的狡獪,不能證明所預期的他一定能忍辱負重。」這也不無可能。
.測試的偷雞步
依傳統解讀,趙無恤誦讀父訓,證明他是進德修業的謙謙君子,日後必為仁君。事實證明,趙無恤比哥哥更出色,但原因不是傳統所認定的道德修養,恰好相反,是因為趙無恤心思縝密、頗有心術,而又精通文墨,不是魯莽匹夫。他具備該有的領導才能與領袖氣質,出線是合理的。
或許有人批評,趙簡子用這麼一個小點測試是危險的。但測試本來就是要以小見大,以點窺面,問題只是有沒有用對那個點。趙簡子擇才方式雖然大膽,然不要忘了,他對二子早有基本認識,或許正為難於是否要違反傳統,放棄長子,改立幼子,便藉由此方式篩選。
面對主子的考驗抽測,如何增加印象分數?當主子有疑,召開會議。侃侃而談的、想出點子的、分析條理的,自然得以加分。但怎知上面的會問什麼呢?人不可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比較有心機的人,就會用點偷雞步。
.最怕一問三不知
不論是基層職員或高級幹部,無不希望在最高主管面前,對答如流。最怕一問三不知。儘管可以回去查清楚再來回報,但總不如當場的好表現。這自然需要點實力,加上一些運氣,但有時平日的用心以及累積的人脈,也會有加分效果。
西漢有個故事,說的是丙吉擔任丞相時,他的車夫好杯中物。某日車夫醉酒,嘔吐,弄髒了坐席,有人要求懲戒,丙吉大人大量,不予追究。車夫感激在心,立誓回報。
這位車夫是邊境人,對邊境緊急事務的處理流程十分熟悉。有一天他上街,看到驛站官吏帶著告急文書,行色匆匆,車夫猜想邊境一定有事,打聽得知,敵人入侵邊界。車夫急速報告丙吉,丙吉立刻調閱資料。不久,皇上為此召集群臣徵詢應對之道。眾人啞口無言,唯有丙吉分析得宜。丙吉贏得讚美。這是丙吉平常就知道的事嗎?不是,但就是寬厚的性格,為他占了上風。
最新更新日期:99.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