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與麻沸散
《三國演義》75回寫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完全沒有麻醉,只見華佗以尖刀割開關羽皮肉,用刀刮骨,悉悉有聲,鮮血滴了一大盆,而關雲長飲酒吃肉,談笑下棋,神情自若,全無痛苦表情。
這段情節不全是虛構的,而是有所本,出自《三國志.關羽傳》。內容和小說大同小異,但《三國演義》這樣敘述,有個地方很不合理。不是華佗無此醫術,不是關羽沒這骨氣,而是華佗的神乎其技之一,就是以麻沸散當麻醉劑,為病患開刀手術,過程中病人幾乎沒什麼痛苦。《三國志.方技傳》寫道,華佗替人治病,如果病源在體內,針灸服藥罔效,必須動手術割除,他就配製麻沸散,讓病人喝下,很快病人便如醉死一般,什麼都不知道。於是動刀割取。(原文:若病結積在內,針藥所不能及,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
可見如果依《三國演義》所描述的,華佗本人幫關羽療傷,他會應用麻沸散來麻醉,關羽不需受那麼多苦,不必裝出英雄氣慨。但這樣顯現不出關羽的英勇,且和史實不合。依歷史記載,關羽的確是在清醒無麻醉情況下被剖開皮肉,刀刮骨頭,其痛可以想見,非常人所能忍受。但是《三國志》記載,華佗在那個時候已經死了,不可能幫關羽做箭毒清除術,為關羽刮骨療毒的另有其人,而這位醫師或許不精於麻醉,只好讓關羽當英雄了。
不知麻沸散是否華佗發明的,但他是目前已知第一位使用麻醉劑的漢醫。麻沸散,《三國演義》寫作「麻沸湯」,配方失傳。依後代醫藥專家推斷,應是以莨菪子為主,加上烏頭、麻蕡、羊躑躅等藥物組成的複方。其中作為主藥的莨菪子,即莨菪的種子,含有東莨菪鹼和阿托品鹼。服用一定劑量後,麻醉作用生效,神智錯亂。因此古書記載,莨菪子「多食使人狂走」。
宋代之後,文獻常記載曼陀羅花可用來麻醉。曼陀羅花也含有東莨菪鹼。
現代醫學發達,麻醉已是外科手術常用的技術。麻醉劑的成分,從最早當做實驗的笑氣(氧化亞氮),到日後應用了一百多年的乙醚,直到六、七十年前乙醚被氟烷、甲氧氟烷、異氟醚取代。醫學科技日新月異,不是古人想得到的。
最新更新日期:98.0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