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成為現代的禰衡
有禰衡這個人真討厭。
禰衡就是三國故事「擊鼓罵曹」的狂士。因為曹操形象不好,有人罵曹,讀者不免鼓掌叫好。
然而禰衡真的很討厭。討厭,主要還不在於他說話尖酸刻薄,不在於心態狂妄傲慢,而是他搞不清狀況,總在不對的場合,不對的時間,講不對的話。而這些不對的話,不是一時失言或口直心快,而是故意的以羞辱他人來成就自己,或藉此證明自己才幹非凡。
也就是說,禰衡無法以成績或資歷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只能藉由伶牙俐齒來凸顯自我。先前本欄曾以「懷才不遇」為主題撰文,以禰衡為負面例子,就是這個緣故。
禰衡講了些什麼話?《三國演義》綜合各方史料,把這段情節舖排得很精彩。禰衡來見曹操,曹操沒給他特別禮遇,他很不滿,仰天長嘆說:「天地這麼大,怎麼沒什麼人才呢?」曹操一聽,當然不服氣,我手下人才濟濟,怎麼沒人才。曹操舉了好幾個得意部屬的名字,全被禰衡貶得一無文不值。
禰衡諷刺的說,荀彧可派去弔喪探病,荀攸可以看守墳墓,郭嘉只能念念文章,于禁頂多去蓋房子,徐晃適合殺豬殺狗……。就這樣指名道姓連罵14人,沒罵到的,更是不堪,「全部是衣架、飯囊、酒桶、肉袋。」
罵盡所有人,等於不給曹操面子,好像在譏笑曹操識人不明,把垃圾當做寶。但這不是最過分的,曹操也被他罵成「眼濁、口濁、耳濁、身濁、腹濁、心濁。」
曹操氣炸了,但為了表示氣度,忍住憤怒,把禰衡送到劉表那邊;劉表也受不了禰衡,把他轉介給黃祖。黃祖受不了,但不再麻煩別人,乾脆殺了禰衡,一了百了。所以到頭來禰衡一件事也沒辦成。
《蘋果日報》有篇文章,在網路流傳甚廣,標題叫<北一女讓我適應社會不良>。大意是公司新來了一位女同事,她一報到,為了辦公室效率,做了一些改變,包括設定電話快速鍵、改良辦公室的共同行事曆。這些問題早已有之,也需要改進,但始終沒有人去行動。敘述者認定這女同事一定是她的北一女校友,一問果然。為什麼是北一女校友,而不說台大畢業生?因為這群聰明女生在高中時候就已經很優秀,「在人格還沒定型前,可以盡情發展自己的特質,不用顧慮外界的眼光。這種在青春期培養的自信力量很強大,可以延續一輩子。.....進了社會,不會有人容許妳為所欲為了,所以會變得格格不入。」
說北一女學生普遍如此,或許有人認為以偏概全,也有貼標籤之嫌。但這篇點出一個現象,卻值得注意。在此案例中,這位女同事並未個性偏激,人格違常,純粹是社會化不足所致,以致埋頭依自我意識去做,不管他人反應,未加溝通就做了改變。這和禰衡本質上其實是同樣的問題,只不過程度輕重不同罷了。
文中並點名呂秀蓮,但未詳加說明理由。我們看呂秀蓮代理黨主席時,說好代理一個月,看守的味道濃厚,但她大刀闊斧,把黨務做大改變,讓人感到玩真的,心生不安,因而排擠她。這和歧視女性無關,純粹是呂秀蓮一貫的行事風格,但呂秀蓮常導引到兩性平權問題,不能看到問題本質,是遺憾的。
又如陳水扁,2000年上任之初拜訪黨國元老,身段之柔軟,軟到無個性了;又提出「四不一沒有」,把自己未來綁死,引來支持者微詞。但隨後不管朝大野小的事實,更不管違憲之虞,宣布廢核四。核四案經釋憲後,敗部復活,政府不但賠了巨額,也讓朝野對決的氣氛更凝重,自此萬劫不復。
雖然政治事務極其複雜,爭議也多,然而許多政治事件不必無限上綱,有時不過是主其事者的性格和行事風格問題。
禰衡從小就很優秀,才華洋溢,但社會化不足,在封閉的心境裡,孤芳自賞,不知道如與人相處,不懂得與人為善,「人和」出了問題。每個時代都有禰衡這一型的人物。《菜根譚》說:「為人處事應為奇不為異,求清不求激。」奇和異,清和激,一線之隔,一字之差,這裡頭卻蘊含無比的學問。
最新更新日期:96年8月24日
![](../images/back.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