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翻看《後漢書.文苑列傳》,看到邊讓的名字。印象中,陳宮背叛曹操,肇因於曹操殺了聲望不錯的文士邊讓,引起陳宮內心惶惶。因為這個緣故,我特別留意邊讓的事蹟。

  史書沒寫出什麼動人的故事,但最後一段這句話,頗有玄機:

  「初平中,王室大亂,讓去官還家。恃才氣,不屈曹操,多輕侮之言。建安中,其鄉人有構讓於操,操告郡就殺之。」

  這裡說得斬釘截鐵,邊讓是在建安年間被殺的。

  咦,陳宮叛曹,是在興平元年(194年),曹操進攻徐州的陶謙之時,在建安元年(196年)之前。而《後漢書》寫邊讓被曹操殺害是在建安期間,若依《後漢書》,陳宮反叛,和邊讓被殺不就沒什麼關係了嗎?

  回過頭想,我們對於陳宮反叛緣於邊讓被殺一事,印象來自何處?不就是《資治通鑑》這段:「前九江太守陳留邊讓嘗譏議操,操聞而殺之,並其妻子。讓素有才名,由是兗州士大夫皆恐懼。」

  我們讀《通鑑》,對陳宮和兗州士大夫因邊讓被曹操害死而衍生叛變一事,深信不疑。

  《通鑑》如此記載,必有所本,然而本於哪裡,無法追溯。依現存資料看來,恐怕來自陳琳檄文所傳遞的訊息:

  「故九江太守邊讓,英才俊逸,天下知名,以直言正色,論不阿諂,身被梟懸之戮,妻孥受灰滅之咎。自是士林憤痛,民怨彌重,一夫奮臂,舉州同聲。,故躬破於徐方,地奪於呂布,……。」(見<袁紹傳>裴注)

  陳琳檄文和《後漢書.文苑列傳》的說法互相矛盾,不是A錯,就是B錯,沒有轉圜空間。但兩者講得都跟真的一樣。尤其《後漢書》更是有模有樣,從「初平中」到「建安中」,時間有先有後;從「去官還家」到「不屈曹操」,有事件有個性,看起來編撰者范曄對資料掌握得還滿嫻熟,雖然邊讓死於何年只能含糊以「建安中」三字帶過,比起陳琳不繫時間又準確得多。

  如果《後漢書》是對的,那麼陳琳為何那麼寫?

  比較合宜的解釋是:

  1.搞錯了:當時沒有google可供搜尋,沒有剪報可以參考。但憑印象,以致時序剪接錯誤,把後來的事移花接木到之前去了。

  2.既為討伐罪狀的文章,不免誇大對方的罪過,栽贓冤枉,在所不惜。

  所謂「建安中」怎麼個中法?袁紹於建安四年(199年)對曹操出兵,陳琳檄文最晚應寫於此年,因而建安元年到四年,就是邊讓遇害的時間。

  因為證據不足,很難斷定,不過至少我們在講陳宮背叛曹操的原因時,不好凸顯邊讓遇害的因素。這部分是頗具爭議的。

■ 按:

  《三國志》並未處理邊讓被殺這一部分。只有裴注引《曹瞞傳》:

  「初,袁忠為沛相,嘗欲以法治太祖,沛國桓邵亦輕之,及在兗州,陳留邊讓言議頗侵太祖,太祖殺讓,族其家,忠、邵俱避難交州,太祖遣使就太守士燮盡族之。」

  可惜邊讓被殺於何時,並未註明。無助於我們對前述主題的判斷。就算引文寫了時恐怕也沒用。《曹瞞傳》史料可信度極低,單是袁忠這部分,又和《後漢書》頗有差距。

  袁忠流亡於什麼時候?《後漢書.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寫袁忠:

  「初平中,為沛相,乘葦車到官,以清亮稱。及天下大亂,忠棄官客會稽上虞。夜見太守王朗徒從整飾,心嫌之,遂稱病自絕。後孫策破會稽,忠等浮海南投交阯。獻帝都許,徵為衛尉,未到,卒。」

  顯而易見,孫策平定江東之時或之後,袁忠才避難交州。孫策平定江東是興平二年(195年)以後的事,兗州反曹是在前一年(194年)。而袁忠之死,並非被曹操殺掉。若被曹操殺了,這事大條,不會一個「卒」字解決。為何袁忠被殺大條?袁忠和袁紹同輩,四世三公之後,曹操有本事殺了他,這還得了?曹操哪來這個能耐?別聽《曹瞞傳》隨便說說。


最新更新日期:96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