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77回,寫關羽兵敗殉難之後,心有不甘,魂魄到玉泉山,向老僧喊冤,經老僧點化,稽首皈依。這一段原文這麼寫:
卻說關公一魂不散,蕩蕩悠悠,直至一處:乃荊門州當陽縣一座山,名為玉泉山。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淨(靜),原是汜水關鎮國寺中長老;後因雲游天下,來到此處,見山明水秀,就此結草為庵,每日坐禪參道;身邊止(只)有一小行者,化飯度日。是夜月白風清,三更以後,普淨正在庵中默坐,忽聞空中有人大呼曰:「還我頭來!」普靜仰面諦觀,只見空中一人,騎赤兔馬,提青龍刀;左有一白面將軍、右有一黑臉虯髯之人相隨;一齊按落雲頭,至玉泉山頂。普淨認得是關公,遂以手中麈尾擊其戶曰:「雲長安在?」關公英魂頓悟,即下馬乘風落於庵前,叉手問曰:「吾師何人?願求法號。」普淨曰:「老僧普淨,昔日汜水關前鎮國寺中,曾與君侯相會,今日豈遂忘之耶?」公曰:「向蒙相救,銘感不忘。今某已遇禍而死,願求清誨,指點迷途。」普淨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論,後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將軍為呂蒙所害,大呼『還我頭來』,然則顏良、文醜五關六將等眾人之頭,又將向誰索耶?」於是關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後往往於玉泉山顯聖護民。鄉人感其德,就於山頂上建廟,四時致祭。
一直很喜歡這段情節,那一聲「還我頭來!」震撼十足,很有戲劇效果。(想像拍成電影,身歷聲音響特效迴盪的臨場震撼。)
對沙場武將而言,生死置之度外,生生死死見多了,對每一個生靈的性命,便不那麼看重。然而輪到自己被殺,那股怨氣,那分不平,想起來便死不瞑目。
普淨開示,振聾發聵,他要關羽將心比心,將身比命,怎麼可以說「自己的性命是控金又包銀,別人的性命不值錢」?
起先不明白典出何處,但一定有所本。《三國演義》許多情節,即使正史、補注皆無,大都非憑空想像而來,只是所本自己不知道而已。類如此節,近日讀《從關羽到關帝》找到資料,才了解怎麼回事。
原來,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年),當陽縣玉泉寺後面的關公廟重修完成,董挺奉命撰文勒碑。董挺在碑文中記載三則有關關羽的神話。其中和玉泉寺直接相關的就是關羽助建玉泉寺一事。
依董挺所言,南朝陳廢帝光大年間,佛教天台宗智顗禪師來到當地,某日夜半,關羽出現在智顗禪師面前,表示願意捐捨這塊地蓋僧寺,之後便運用神力,驅使鬼神幫忙興建(還真的是「鬼斧神工」)。一時風雷震動,劈山填谷,不數日,寺廟便完工了,此即當陽縣玉泉寺。
智顗大師活動於南朝陳末和隋初,是天台宗和玉泉寺的創建者,在董挺碑文的神話裡,玉泉寺名義上還是智顗大師所建,卻是關羽作法施力,幫忙蓋成。
到了南宋晚期,佛教引進關羽神話。南宋度宗威淳五年(1269年),天台宗僧人志磐撰《佛祖統紀》,重編玉泉寺建寺神話。依據志磐的說法,關羽壯志未酬殉難後,成為當陽縣覆船山(玉泉山)的山神,某日聽說智顗大師要到這裡建立道場,關羽率領群妖威脅,智顗大師不為所動,關羽對於智顗,一方面景仰,一方面想互別苗頭,展現自己的法力,於是以七天的時間,把山川化為平地,建造宏偉的佛教道場。智顗為他說法,授以五戒,關羽從此洗心易念,守護地方。
這一改,倒把關羽和佛教的搭配給合理化了。
平心而論,關羽出生入死於殺戮戰場,殺伐之氣,和佛教好生仁慈的教義頗不相類,而忠義精神,則較接近儒家。經過志磐翻寫改作,關羽受智顗度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一段和前引《三國演義》77回情節就很接近了。這樣的安排,雖仍滿紙荒唐,但合情入理多了,不失佛家精神,也為關羽後來成為「關王菩薩」取得正當性。
佛家人士為了弘法,不惜打名人牌以招徠人氣,無可厚非,然而不管如何,關大將軍變成關大菩薩,怎麼看就是不對勁,幸好關羽(應該稱關帝)夠紅,能夠脫離佛道體系,自成一個宇宙,還佛教、也還關老爺本來面目。
最新更新日期:95年06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