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三國故事裡謀略案例特別多,這意思也代表三國時代謀士特別多。

  有些謀士很有急智,能及時獻策,化險為夷,這分機靈讓後人讀史津津樂道。

  然而更高明的謀士,是能夠看得遠,看得透,見人所未見,人所未想,猜出可能的局勢變化,供主上猶豫不決時決策之用。

  這種五星級的智多星,曹操手下尤其多。

  郭嘉、荀攸,就是其中好手。他們最擅長的地方是,摸清競爭對手的性格,了解他們能力的強弱,以研判他們可能的動向,做為我方行動的參考。

  例如,建安三年,曹操想要討伐張繡,而荊州的劉表在一旁虎視眈眈,該不該攻打張繡?

  荀攸認為不該,因為張繡兵力有限,結合劉表,實力就壯大,若急著攻張繡,張繡、劉表一定合作;但張繡依賴劉表提供糧草,劉表不可能長期供應,不能滿足張繡,兩方必定絕裂,到那時再去進攻不遲。曹操不聽,果然劉表救援,曹操吃盡苦頭。

  同年曹操攻呂布,大勝,呂布堅守,曹操久攻不下想退兵,荀攸和郭嘉認為,對手雖強,但仔細分析,主將呂布有勇無謀,而謀士陳宮「有智而遲」(雖有智謀但反應遲鈍),急速攻城,才是上策。果然,活捉呂布。

  建安五年,曹操猶豫要不要征討劉備,怕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袁紹會藉機出兵襲擊。郭嘉研判,袁紹優柔寡斷,性格多疑,反應慢半拍,不會乘機來襲。郭嘉猜對了。

  建安八年,官渡之戰後袁紹病死,兩個兒子袁譚、袁尚為了爭奪繼承人的位置而內鬨,曹操連破二袁,將領們都主張乘勝徹底掃蕩二袁,郭嘉反對,因為「他們實力相當,地位相等,各有黨羽,進攻他們,他們就會聯手,暫緩進攻,反倒內訌。到時候再進攻,可一舉平定。」後來果真兄弟鬩牆,郭嘉猜對了。

  後來袁譚向曹操求救。將領們認為就讓他們自相殘殺吧,曹軍應該專力對付強大的劉表。荀攸反對,他說:「劉表只知坐守自己的地盤,沒有占領四方大志。若任二袁相爭,最後一方併吞另一方,力量集中起來,不好打。」於是先打一個。把袁尚打敗。荀攸猜對了。

  袁尚輸給曹操後,逃到北方的烏丸,想結合烏丸力量,捲土重來。要不要北征烏丸,消滅袁尚?那時劉備投靠劉表,將領們反對出兵,怕前線打仗,後方空虛,劉表會派劉備襲擊大本營許都。郭嘉獨排眾議:「劉表只會空談,他駕馭不了劉備,給劉備太多軍權怕劉備尾大不掉,不給劉備大權,劉表則無力偷襲。我們可全力遠征烏丸。」結果劉表不動如山,曹操北征凱旋而歸。郭嘉猜對了。

  參謀最可貴的就在於兩案或數案並陳,各有利弊,主管無所適從時,能提供最準確的判斷和建議。郭嘉、荀攸據以研判的秘訣,就是從競爭對手的性格下手,以人物追性格,以性格追決策,猜想決策者的可能行動。所以對手的快(呂布的莽撞),對手的慢(袁紹和劉表的猶豫,陳宮的遲鈍),都被郭嘉、荀攸掌握到了。

  決策何其簡單,又何其困難。簡單,是因為原則只有一個,就是「趨吉避凶」四個字。但何為吉,何為凶?有時很難判斷。決策之難,就難在算不準利害得失,即使計算出來,在理智上或情感上,很難當機立斷。

  因此決策者面臨決斷時刻,難免瞻前顧後,猶疑無助,這時需要頭腦冷靜、分析力強、說服力夠的幕僚,比較利害損益,做出明確而有力的建議,讓主管根據這些意見做決斷。

  到了現代,職場環境之多樣,產業環境之複雜,數倍於古代戰場和政壇,郭嘉、荀攸這套功夫,看起來略顯單薄,然而在市場擁擠、高度競爭,形成競爭者導向時尤其管用。進一步講,除了研判競爭對手的動態,某家公司有沒有發展,某位主管能不能追隨,某個同盟可不可以合作,某個事業值不值得投資,都可以拿來測試,畢竟一個組織的發展、成就,領導人還是居於主導的關鍵地位。

  認識主其事者的個性、性格、背景、興趣,在選擇老闆或公司,選擇投效賣力的對象時也很管用。例如郭嘉,最早是在袁紹麾下。袁紹禮賢下士,但郭嘉很快識破袁紹的能耐和底限,他私下批評袁紹,想禮賢下士,延攬人才,但不懂得用人,思慮複雜卻缺乏重點,很會規畫卻不能決斷,不是值得跟隨的主管。

  郭嘉說:「智者,審於量主」,意思是明智的人,能夠審慎地衡量他的主上值不值得輔佐。郭嘉後來獲荀彧推荐,曹操和郭嘉相談甚歡,互相推許。曹操日後稱贊郭嘉:「每當我決策未定之際,郭嘉常幫我定案。……他很了解我的心意。」投靠曹操,是郭嘉個人生涯最重要的選擇。

最新更新日期:95年0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