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善於判斷形勢,發跡前就已顯現。透過形勢分析,卜斷吉凶,決定動向,這是曹操過人之處。
形勢不利的事,曹操絕對不幹,及早脫身。
曹操第一次從職場離開,是在擔任濟國相(治所在今山東濟南東)後、遷為東郡(治所在今河南濮陽市西南)太守之際,他不去赴任,裝病,返鄉。原因可能是在濟國相任內打擊權貴,糾出官場害群之馬,讓朝廷不怎麼放心,把他調離。曹操不願出任東郡太守,或許明哲保身,或許失望灰心。
第二次從職場離開是董卓入京時上表曹操為驍騎校尉,想和曹操合作,曹操改名換姓,從洛陽東面小路潛逃回鄉。
曹操不和董卓合流的原因是什麼?認定董卓成不了大事,不願被他拖累?還是打從心眼裡不欣賞董卓,即使跟著董卓前途似錦,他也不要?以曹操個性以及對形勢的研判,相信二者兼有,曹操和董卓不是很配,而且曹操也不怎麼看好董卓。
所以《三國演義》孟德獻刀、行刺董卓不成而逃亡的情節,雖為虛構,但不離譜,曹操不買董卓的賬是事實。
曹操一直很會判斷形勢,利不利,看在眼裡,算在心裡,很準確。
曹操拒絕王芬的政變計畫,也是一例。
王芬是冀州刺史,據裴松之說:「《魏書》稱芬有大名於天下。」算來王芬也是知名人士。有一天,陳逸(陳蕃之子)和江湖術士襄楷,在他家小坐。襄楷說:「我觀天象,發現天象對宦官不利,那些黃門、常侍恐怕真的要被滅族了。」
陳逸聽了很高興,王芬更是亢奮說:「如果真是這樣,我願意做這樣的事。」於是聯絡各地豪傑,同時上書說黑山賊劫掠他的轄境,為他的起兵找到名目。
正好漢靈帝要巡視河間舊居,王芬打算劫持靈帝,殺死黃門,常侍,然後廢黜靈帝,另外擁立合肥侯(貴族,身分不明)為帝。
王芬把計畫告訴曹操,曹操說:「廢立皇帝,是天下最為不祥的事,以前有人曾經衡量輕重、計算成敗後付諸行動,伊尹和霍光就是。他們滿懷忠誠,以宰相之尊,憑藉大權,加上眾人力,才成功。各位只看到他們當初輕易的一面,未看到現今困難的部分。」
曹操判定這事難以成功。王芬後來去找華歆、陶丘洪合作。陶丘洪準備動身,華歆勸阻:「廢立皇帝是大事,伊尹、霍光都感到困難,何況王芬性格粗疏,缺乏威武氣概,這個舉動不能成功。」陶丘洪於是沒去。
這時,負責觀測天象的太史上書說他觀察到北方上空在半夜時有一道赤氣,從東到西,橫貫天際,表示北方地區有陰謀,請皇上打消北巡的念頭。
靈帝於是作罷且命令王芬解散軍隊,不久徵召王芬到洛陽,王芬心虛,逃亡,後來自殺。
王芬不具雄才大略,政變之事豈是人人可以幹的?曹操不跟不依,或許不是了不起的眼光,但他的分析,「今諸君徒見曩者之易,未睹當今之難」,講得很好。我們找前人成功先例來當做勵志榜樣,固然很好,但常忽略了一些主客觀環境的差異。君非伊尹、霍光,此一起碼認識之必要。
同樣的,襄楷觀天象其實沒錯,宦官的確玩完了,但終結者不是王芬,而是何進策動,袁術、吳匡等執行。
劉焉前往益州,不也聽說「益州有天子氣」?但益州有天子氣,未必和你劉焉有關啊。劉備入蜀,不知道益州有天子氣,但該你的氣,就是你的。
曹操反董卓一事,更展示判斷形勢的功夫。
初平元年春正月,反董聯盟宣布起兵,二月董卓徙天子,遷都長安,自己留在洛陽燒宮室,但反董聯盟沒人敢當把鈴鐺掛貓身上的老鼠。
曹操認為,董卓已經踏出錯誤的一步。正確的做法是:「假使董卓先前聽說我們在山東(崤山以東)共同起兵的消息,就倚仗朝廷的聲威,占據洛陽的險要地形,形成向東控制天下的態勢,那麼就算董卓無道,仍然具有威脅的力量。」
但董卓錯了,「焚燒宮室,劫遷天子」,變成天下公敵。
曹操分析「勢」的形成和掌握,跳脫傳統的看法,不以「道」為勝負的唯一關鍵。「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董卓無道,仍然足以為禍,仍然是頗具威脅的對手,不是像傳統儒士所認定的,只要行道,就可王天下;不道,如摧枯拉朽,必亡。
最新更新日期:94年08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