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曹操為殉難的部將而哭泣,大概始於鮑信吧,

  鮑信(152-192),東漢末年大臣。泰山郡(治所在今山東泰安東北)人。

  據《三國志.董卓傳》記載,董卓入京、實力坐大之前,大將軍何進派鮑信(騎都尉)回家鄉泰山郡去招兵買馬,鮑信經過洛陽時,勸袁紹趁董卓剛入京,軍隊疲勞時襲襲,先發制人:「董卓掌握重兵,有政治野心,我們如果不及早幹掉他,日後一定受他的鉗制。」

  但袁紹不敢。鮑信只好離開洛陽,回鄉去了。

  後來,反董卓的力量結盟(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袁術、袁紹、韓馥、劉岱、鮑信等同時起兵,推袁紹為盟主。據《三國志》,鮑信的頭銜是濟北相,但依<鮑勛傳>注引《魏書》,「太祖與袁紹表(鮑)信行破虜將軍。」當時鮑信是「代理破虜將軍」,一年後才擔任濟北相。「濟北相」是濟北的國相。濟北是王國名,治所在今山東省長清縣南。

  (按:「國相」和「相國」不同。漢朝封爵制度規定,同姓宗王的封地是一個郡,當該郡成為某同姓宗王的封地,則改稱為國,這個國的行政長官,就是國相。所以聽起來「國」好像很大,其實只是個郡;「國相」也很大,其實等於郡守。「相國」就真的很大了。相國後來改稱丞相。)

  兩年後,(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上百萬名青州黃巾軍進入兗州,攻城陷地,兗州刺史劉岱打算打伐黃巾軍,鮑信反對,他認為黃巾軍人多勢眾,但他們攜家帶眷,又無存糧,不利久戰,不如堅守,消耗他們,再伺機反擊。劉岱不聽,出兵,敗,罹難。鮑信到東郡迎曹操兼任兗州牧。

  據裴注所引郭頒《世語》,兗州刺史劉岱不聽鮑信言,戰死在眼前,死後,最早建議迎曹操的是陳宮。陳宮說服兗州別駕、治中:「曹東郡(曹操)命世之才也,若迎之以州牧,必寧生民。」鮑信附和,但執行任務的是鮑信,這個印象分數應該是很高的。此事發生於董卓被殺同年。

  38歲的曹操接任兗州牧後,掃盪黃巾軍,在壽張(山東省平縣西南)縣東和黃巾軍展開激戰,鮑信戰死。曹操擊敗黃巾軍後高價懸賞鮑信的屍體卻未能找到,只得用木頭雕刻成鮑信人像,曹操親自祭奠,痛哭。以上資料出自<武帝紀>。<鮑勛傳>的注,引用《魏書》,寫出更多細節,說曹操想要設奇兵挑擊黃巾軍,先帶著鮑信巡視戰地,後頭步兵還沒集合過來,黃巾軍猝然出現,鮑信拚了老命保護曹操,曹操得以殺出重圍,但鮑信也死在亂軍中,享年41歲。鮑勛是鮑信的兒子。

  所以曹操哭鮑信,除了革命情感,也感謝鮑信的引荐之恩和救命之恩。

  曹操勝仗,卻找不到鮑信屍體,可以給喜歡寫歷史小說的朋友一個想像空間,會不會沒死?會不會隱姓埋名?為什麼要這麼做?會不會改名換姓兼變裝變成後來三國的某號人物?這有得想像的了,就不知有沒有人在這方面大做文章?

最新更新日期:94年0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