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的《三國志》缺漏不少,瑕疵也多,不論史家或讀者作此定,無非站在「求全責備」的立場。能和《史記》、《漢書》、《後漢書》並列四史,《三國志》自有其耀眼的成績。有時候在網路可見對《三國志》詆毀輕蔑之譏,甚或貶為破銅爛鐵,則未免貶斥過度,徒現自身認知淺薄之弊。
且先不論陳壽寫史成果,陳壽寫三國,有他的先決條件和利基,他是下過基本功夫的。
陳壽(233-297;蜀漢後主建興十一年-晉惠帝元康七年;65歲),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市)人。出生在諸葛亮北伐末期。青少年時期,約當蔣琬、費禕執政期間,陳壽在太學受教於譙周,學習《尚書》、《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特別精研《史記》和《漢書》。根據《晉書》所載,同學們把他和另一位同學李虔比為孔門中的子游、子夏。
《華陽國志.陳壽傳》說,陳壽在姜維擔任衛將軍後,任衛將軍主簿,後為東觀秘書郎、散騎侍郎、黃門侍郎。也算是權要之職。但因不甩宦官黃皓,因而「屢被譴黜」。
《華陽國志》的「東觀秘書郎」,在《晉書》變成「仕蜀為觀閣令史」。可能「觀閣」即「東觀」,陳壽先為令史,後為秘書郎(秘書有吏、令史、郎、令等級別。見《三國志.郤正傳》)。但不管名稱為何,東觀或觀閣,是蜀漢藏書的地方,相當於國立圖書館。
陳壽31歲時,蜀國滅亡了。17年後,孫吳被滅,國家統一,陳壽48歲,開始整理三國史事。
在這之前,已有一些現成資料可供參考。如:王沈《魏書》44卷。此書原為衛覬、繆襲奉命草創紀傳,寫了幾年,沒有完成,韋誕、應璩、王沈、阮籍、孫該、傅玄接棒同撰,最後王沈定稿完成。但此書評價不高,被《史通》譏為「多為時諱,殊非實錄」。
又如:《吳書》55卷,孫權晚年命丁孚、項峻撰寫,兩人寫得烏鴉鴉,孫亮派韋昭、周昭、薛瑩、梁廣、華覈同撰,後由韋昭(韋曜)撰成《吳書》稿55卷,敘贊完成前被孫皓殺害。(據<韋曜傳>,韋曜入獄,華覈上疏,有云:「《吳書》雖已有頭角,餘贊未述。」)
這兩部書都是官修。私撰的有魏人魚豢的《魏略》38卷。
吳、魏史事都有現成史料可參考,蜀史闕如,資料必須自己搜尋,做起來比較辛苦。幸好陳壽是蜀人,比起其他人,先天占了便宜。因此陳壽在進行三國史前,對蜀事做過一些基本功課,如撰寫《益部耆舊傳》;編輯《諸葛亮集》24篇。
此外陳壽在晉太康初,編有《漢名臣奏事》30卷、《魏名臣奏事》40卷、目1卷。
這些都是基礎,練招前紮好的馬步。
陳壽雖然是晉的著作郎,但《三國志》是私人撰述,並非官方史書。他死後,尚書郎兼梁州大中正范頵上表,報告這件事,朝廷派人到他家抄出來。據云同時期有一位夏侯湛先生正在寫《魏書》,見到陳壽的著作後自卑了一陣,毀棄原稿。想來可惜,讓我們多一本書參考總是好的,但也可見陳壽的功力。
最新更新日期:94年06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