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讀方詩銘教授《三國人物散論》(上海古籍)<龐統、法正與劉備>,談到孔明「跨有荊益」的主張和劉備、龐統的矛盾。分歧點不在益州,而在諸葛亮看重的荊州,在龐統眼中是殘破的,尤其和益州相比;而劉備也有意放棄荊州,跨有益、涼(涼州)。方教授由此更推衍出既然荊州無足輕重,何必因關羽之死攻打孫吳?因為要做樣子給人家看,劉備恨不得趾高氣揚的關羽早死早好。而能看出劉備內心的只有法正,所以諸葛亮才嘆息如果法孝直在必能制主上東行云云。
這些推論很大膽,值得推敲,但不得不謹慎。
益州的重要,無庸置疑,奪取益州這個安定富庶的天府之國,應該是蜀、吳有識之士覬覦的共同目標: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隆中對>
.「資益州之殷富,憑天府之險阻」(法正對劉備獻策;<法正傳>)
.「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龐統遊說劉備;<龐統傳>注引《九州春秋》)
這是蜀國內部的討論。而在吳國,周瑜、甘寧勸孫權攻取益州,孫權乃約劉備共同起事取益州:「米賊張魯,居王巴、漢,為曹操耳目,規圖益州。劉璋不武,不能自守。若操得蜀,則荊州危矣。今欲先攻取璋,進討張魯,首尾相連,一統吳楚,雖有十操,無所憂也。」(<劉備傳>注引《獻帝春秋》)
但劉備想獨吞益州,不要和孫權公家,回說:「益州民富強,土地險阻,劉璋雖弱,足以自守。」
從以上說詞可知,益州之重要,除了「殷富」,還有「險阻」、「險塞」的地理條件,這些優勢讓劉備認為一旦入主,實力再弱也「足以自守」。
相對於益州,在龐統眼中,立足荊州卻很難鼎足,龐統對劉備說:「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孫吳,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計。」(<龐統傳>注引《九州春秋》)更不用說荊州是兵家必爭的「用武之國」(<隆中對>語)。
說到這裡,方教授認為「這是明顯的對<隆中對>的挑戰,不但顯示了龐統與諸葛亮的分歧,更顯示了劉備與諸葛亮的分歧。」
更進一步講,荊州後來在劉備心目中已居於次要位置,因此劉備承諾,只要取得涼州,荊州就給與孫權。但涼州尚未得手,孫權便派呂蒙襲取長沙等三郡,劉備不惜一戰。
後來劉備奪取漢中,自稱漢中王,群臣為劉備稱王一事上表給獻帝時稱「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為國」。也就是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等郡為封國。咦,荊州的「南郡、零陵、武陵」跑到哪裡去了?是不是無足輕重,準備送給孫權了?
方教授判斷,「這種可能是完全存在的。即是說,劉備準備放棄荊州,在益州『自守』。...諸葛亮<隆中對>所提『跨有荊益』的策畫,早被劉備置諸腦後了。」
劉備要得到涼州,無庸置疑。涼州和益州關係密切,而且和蜀地咽喉漢中接壤,可直接威脅漢中,進而威脅益州。但是說劉備「準備放棄荊州」是同意龐統所說的「荊州荒殘」嗎?這點頗有疑問,這樣講得好像荊州是垃圾一樣,既然垃圾又怎麼這多人要?或者是因為太多人搶,不如遠離是非之地,圖個清淨,在涼州、益州、漢中自保再說?換言之,劉備即使真的不要荊州了,被動放棄的客觀意義,恐怕遠大於荊州荒殘的主觀想法。這點必須考量。
其次,說劉備完全同意荊州無足輕重,因而要都不想要。從何得知?方教授簡化推理過程說:「龐統是劉備入蜀的主要謀士,對此,劉備應該是首肯的。」這個推論信服力不足,為什麼龐統獻策取蜀,就表示龐統的所有觀點劉備照單全收?諸葛亮是提出<隆中對>後進入劉備陣營的,而<隆中對>很重視荊州,怎麼不說:「對此,劉備應該是首肯的」?
我們也不要忽略了,法正到荊州勸劉備取益州,而「備疑未決」。顯然,龐統為了說服劉備,怕劉備三心二意,所以下了猛藥,把話講死,以致有荊州無用之說。
既然劉備不把荊州當雞肋看待,便談不上劉備和諸葛亮的分歧,即令有意放棄荊州,也是形勢逆轉後的轉進策略。諸葛亮在<隆中對>雖未提到占領涼州為腹地,但荊州失守後諸葛亮北伐指向涼州,顯然涼州之重要,諸葛亮不是不知道。
方教授的前提既難成立,後續推論出的觀點,說什麼荊州已無足輕重,放關羽在荊州,任他伐魏,見死不救,是為了除掉關羽。說服力就更弱了。
翻案真難。不過做做頭腦體操,也是一大樂趣。雖然結論不一定對。
最新更新日期:93年12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