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七十二個疑冢的說法可不可信?綜合各家研判,沒這種事。
曹操的七十二個疑冢,相傳設在河南漳河邊上。此說不見於正史。但宋元以來,許多詩文以此為題材。元初楊奐《山陵雜記》就這麼記載。
《三國演義》第七十八回就根據這些傳說,敘述曹操遺命,設立疑冢七十二座,以防盜墓。
許多地理書籍斷言曹操疑冢位於漳河邊上,從臨漳縣三台村以西4公里的講武城起,直到磁州為止。不少文人田野調查,眾裡尋它千百度,踏破鐵鞋無覓處,沒有就是沒有。
南宋文人俞應符<七十二疑冢>詩:
生前欺天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冢。
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餘機到丘壟?
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
直須盡發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屍。
儘管俞應符這麼說,但談何容易?即使掘遍土堆,恐怕找不著。因為七十二疑冢之說是後人杜撰的。設想,曹操設疑冢做什麼呢?怕盜墓嗎?不,曹操生前一向節儉,要求薄葬。<遺令>說:「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沒有寶物陪葬,何必怕後人盜墓?
那麼,曹操會不會自覺罪惡深重,怕後人學伍子胥掘墓鞭屍,所以設疑冢?不,曹操自比周文王,並未篡位,也說過「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何罪孽之有?何況他有信心,後代子孫當可為帝,怕什麼呢?
曹操活了六十六歲,曹丕依照曹操遺命,把曹操安葬於鄴城之西山崗上,也就是漳河邊的西門豹祠堂附近,史稱「高陵」,這是曹操生前即已選好的墓地。陳華勝《三國奇謀.曹操的七十二疑冢》說:「鄴城位於今河北邯鄲地區臨漳縣西南,北距邯鄲市四十餘公里。離邯鄲地區下屬的磁縣縣城只有三公里。..鄴城高陵確實有很多古墓,其數達一百三十四座。」
只是疑冢之說正可烘托曹操的奸,符合後人對曹操的不滿,所以一再成為文人寫作的題材。我們現在去成都武侯祠,在惠陵(劉備墓,與甘、穆二夫人合葬)就會看到這樣的對聯:
一抔土尚巍然,問他銅雀荒台,何處尋漳河疑塚?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漢代官儀。
這意思是說,劉備的墳墓至今還高高聳立,而曹操修築的銅雀臺早巳荒廢,漳河邊的七十二個疑冢更無處尋覓。三國分立的局面已經不再,只剩古路和石雕麟獸,引人想像當年漢代皇帝的儀式排場。
此聯據章映閣先生所云,是清朝成都將軍完顏崇實的幕僚顧復初入蜀時所撰,原刻佚失,經後人(吳玉章)憑記憶,由曾任四川文史館副館長的劉孟伉補書。
最新更新日期:93年12月10日
![](../images/back.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