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三顧茅廬」經演義小說生動的渲染,已成為三國最著名、最迷人的橋段之一。劉備和諸葛亮的君臣關係,也是千古佳話。

  或許《三國演義》描繪得太精彩,且不說一般讀者把小說誤為史實,即使標榜還原真相的歷史作家,也有的把這段故事混入正史裡,真假不分,虛實並存。

  依據《三國演義》,劉備三訪諸葛亮,頭一次只遇到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第二次在半途遇到諸葛亮另兩位好友石廣元、孟公威,到諸葛家遇到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告辭後又遇到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只在第三次拜訪時,才見到諸葛亮。

  以上細節是小說家的想像,而三次拜訪兩人才相見,則根據《三國志.諸葛亮》的一句話:「凡三往,乃見。」

  也就這麼一句話而已。其他記載,並未明確表示劉備頭兩次都撲了空。諸葛亮<出師表>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三國志》作者陳壽在《進諸葛亮集》說:「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從以上語氣,好像三次彼此都見了面,都談了話。

  可能閱讀《三國演義》後,印象深刻,先入為主,也可能對「凡三往,乃見」之說深信不疑,一般讀者不曾質疑劉備和諸葛亮或許三次都已相見歡。但也有學者心中存有問號,比如黎東方在《細讀三國》說:「也許,劉備拜訪了諸葛亮三次,三次都見到了,而且也都暢談了。第一次談得就很『投機』,所以第二次再來,第三次又來,前後談了三次以後,諸葛亮完全說服了劉備,劉備也說服了諸葛亮。」

  然而,黎東方的「也許」說,沒有證據,只是猜測。《尹韻公縱論三國》作者尹韻公進一步提出新解,認為「凡三往,乃見」的「乃」應當解為「於是」、「就」,不應解釋為「才」。這麼一來,「凡三往,乃見。」毫無疑問的,全句指總共去了三次,三次都見到了。

  倘若依此判定,問題就解決了。但是且慢。如此解釋,實在違反我們的古文閱讀經驗,也不合古人書寫的習慣。尤其陳壽,用字精簡,三次都見到,明寫「凡三見」即可,何須畫蛇添足補個「乃見」。就算用白話文,除非文字蹩腳的記者和作家,一般不太會寫「總共去了三次,見了三次」的句子。直接寫「總共見面(或面談)三次」就夠了。

  更何況從文法推敲,不如依史料研判。破案關鍵就在「因屏人曰」這四個字。「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正史在「凡三往,乃見」之後,還有「因屏人曰」四個字。也就是說,兩人到了第三次才見到面,所以叫左右離開,如此這般,共商大計。

  至少依陳壽的意思,的確是第三次才見面。除非陳壽的消息來源錯誤,否則很難動搖這個論點。翻案不易啊。

最新更新日期:93年0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