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圍師必闕」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軍爭篇》,意思是包圍城裡的敵軍,要留缺口,要留活路,不要四面堵死,密不通風,以免敵人拚死抵抗。

  按照鬥爭或競爭原則,我們以為,打擊對手務必逼得對方無路可逃,不留一點機會和漏洞。但經驗法則告訴我們,對手被逼上絕路,一旦豁出去,反撲的力量大得驚人。

●欲擒故縱

  東漢末年,黃巾民兵將領韓忠,占據宛城。漢政府派朱發兵,奪回宛城。

  起初,朱下令士兵敲軍鼓,猛攻宛城西南角。城內所有的黃巾民兵都趕往西南角防禦,不意中了調虎離山之計,朱親自率領精兵襲擊東北角,登上城牆。韓忠退守內城,驚慌失措,請降。

  該接受或拒絕韓忠投降,對朱是一項考驗。只要接受投降,戰爭結束,不再有人流血犧牲。

  朱細細思量之後,拒絕韓忠請降。部將頗感驚訝,難道非要有一方戰到最後一兵一卒不可﹖昔日漢高祖劉邦打天下,靠的就是招降納叛的功夫,難道朱不知道嗎﹖

  其實朱了解,但他另有考量。他說:「用兵作戰,常碰到形式相同而實質不同的情況。從前楚漢相爭時,人民沒有確定的君主,因此獎賞歸附者,鼓勵各方歸順﹔如今天下統一,如果接受他們投降,無異於鼓舞叛亂,他們有利時就進攻,打不過時就投降,這叫縱敵,不是上策。」

  朱決定硬取,四面緊緊包圍宛城,連連猛攻。說也奇怪,敵人不知哪來的戰鬥意志,全力反抗,政府軍屢攻不下。

  朱登高觀察宛城內部的敵軍動態,恍然大悟,對一旁的部將說:「我知道原因了。現在叛軍被圍,他求降不成,又無路可突圍,因而萬人一心,全力死戰。」

  朱表示,當今之計,「不如撤除包圍圈,集中兵力攻城。」 於是,朱雋不再緊密圍攻。韓忠見圍城已解,下令衝出城門。原本抱持死戰決心的黃巾軍,各尋生路,鬥志全消,朱乘勢攻擊,大破敵軍。

  留個出口,不要堵得死死的,但在缺口之處設下伏兵,反而能把敵人一網打盡。在兵法上,這就是「圍師必闕」。「闕」通「缺」。

  「圍師必闕」不是慈悲,而是謀略,是「欲擒故縱」的另一種設計。《三國演義》改寫這則記載,張冠李戴,變成劉備獻計,朱採行,以凸顯劉備的智謀。其實和劉備無關。

●留扇活門

  和上述故事略為接近的,是曹操圍攻高幹之役。

  高幹是袁紹舊部。袁紹敗後,投降,後來反叛。曹操下令,攻破高幹後,全城坑殺。

  連幾個月,攻不下來。

  大將曹仁對曹操說:「圍城,必須留一座城門不包圍(「圍城必示之活門」),以便敵人逃生。如今下令攻城後要把城裡的人全數活埋,他們必死無遺,一定死守。而且這座城池堅固,糧多,強行攻打,則傷亡慘重,繼續圍困,則曠日持久。所以,在堅固的城下部署重兵,攻打抱持必死決心的敵人,不是上策。」

  曹操採納曹仁的意見,沒多久,城降。

  從活埋坑殺到網開一面,曹操一念之間,並未起任何善心,全為破敵考量。但這一轉念,不但免開殺戒,也輕鬆獲勝。「圍師必闕」力量何其大。

●背水一戰

  就因為逼到死角,容易激起對手必死決心,所以「圍師必闕」「圍城必示之活門」。反過來說,也有一種兵法,故意讓自己的軍隊陷入絕境,激發潛力,激勵鬥志。也就是《孫子兵法》說的「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著名的「背水一戰」就這樣來的。

  韓信運用「背水一戰」之計是有背景的,當時韓信的部眾多為招募而來,訓練不足,以寡擊眾,必敗無遺。因此韓信來個背水一戰,讓部隊死了撤退的心,做了過河卒子,只能勇敢向前,終於大勝。

  《三國演義》虛構了徐晃企圖沿用背水一戰計策,反遭失利的情節。徐晃為什麼輸?徐晃只是死板的背河布陣,未能併用奇襲,且河上架有浮橋,背後還有曹操大軍壓陣,必死決心不夠,根本沒有獲勝條件,以致弄巧成拙。

最新更新日期:92年0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