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是鳥類還是走獸?蝙蝠長得像老鼠,是不折不扣的哺乳類動物,卻又飛來飛去,和鳥類沒兩樣。在伊索寓言裡,蝙蝠左右逢源於鳥類和走獸之間,雙方交戰,鳥類戰勝了,蝙蝠就自稱是鳥類,走獸戰勝了,蝙蝠又變成走獸一族,哪邊贏,蝙蝠就屬於哪邊。戰爭結束後,走獸和鳥類言歸於好,蝙蝠的騎牆性格被拆穿,跑到鳥類陣營被當作走獸,跑到走獸陣營被當作鳥類,終於被驅逐出去,成為不受歡迎的異類,從此只能摸黑飛行。
蝙蝠寓言無非告訴狡獪的人類,立場要堅定,態度要明確,該什麼,就是什麼,否則就會像蝙蝠,最後兩邊都得罪。
從另一個角度看,若不是蝙蝠搖搖擺擺,恐怕早在選邊站的時候,捐軀沙場。合縱連橫是求生存、謀發展的必要策略。只是忽左忽右像走竿索,走得好,遊走兩岸,走不好,就會滅頂。
兩手策略不好使,操縱手法要高明,合縱手腕要高超,要善用恐怖平衡,活用敵我矛盾,才不會從兩邊都要,轉為兩頭落空,裡外不是人。
三國君王裡,孫權的兩面手法用得最多最廣最高段。儘管不怎麼心甘情願,孫權和劉備至少維持長年的同盟關係,直到荊州問題引爆衝突,後來趁關羽攻擊曹魏,和曹操暗通款曲,夾擊關羽,奪回荊州。
摛殺關羽雖然過癮,但代價不小,孫權勢必面對劉備的復仇大軍。如果曹魏乘火打劫,和劉備聯合作戰,東吳便玩完了。孫權承受不起,派人向劉備求和。劉備人在氣頭,不得抒解,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孫權碰壁,只能向曹丕稱臣投降(曹操已死)。
曹丕該不該答應孫權呢?好不容易孫、劉合作破局,有「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形勢,但這隻黃雀下手的對象應該是蟬或螳螂,在魏國內部引起爭議。
曹丕身邊聰明人不少,尤其劉曄,對孫權的那一套早已洞悉,他反對接納孫權,他提醒曹丕,孫權無故投降,必有緣故,不是真心。不如順勢聯合劉備,消滅孫權。
劉曄主張,蜀漢攻擊吳國邊境,曹則攻擊吳國心臟,不出十日,孫權必亡。之後蜀漢勢單力薄,就算得到吳一半土地,也無濟於事。
魏主曹丕卻主張襲擊蜀漢背後,劉曄反駁說:「蜀遠吳近,蜀發現我們出兵攻擊他們,一定回軍迎擊。劉備正在怒師攻吳,聽說我們也攻打吳國,知道東吳必亡,一定很高興,加速挺進,與我們爭奪孫權土地,不可能抑制忿怒,反過來幫助孫權,合擊我們。」
孫權命不該絕。和老爸曹操相比,曹丕的判斷力差了一截,他不聽劉曄的建議,決定接納孫權。到此為止,孫權的兩手策略十分成功,不但化解魏、蜀夾攻的危機,之後並因陸遜用兵如神而大破劉備。
為了取得魏國的支持,孫權委曲求全到了極點。魏國派人來封他為吳王,群臣難以接受。反倒是孫權本人灑脫得很,他安慰大家,「不要以我受封爵為恥,從前沛公(劉邦)也接受項羽封為漢王。」孫權說得好:「這是因應時宜,於我何損?」
是啊,於我何損?這是孫權了不起的地方,他沒什麼包袱,管你什麼「漢賊不兩立」,他能屈能伸,只要保住國家命脈,屈身事曹,有何大不了的?
名號都可以降格,寶物珍玩等身外之物更不足惜,當曹丕向吳國要求進貢雀頭香、大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鬥鴨、長鳴雞等珍寶,群臣反對,但孫權要大家想開一些,因為「我們在西北對抗劉備,全國人民都得依靠魏國,他們要的,在我看來,不過一堆瓦片、石頭,有什麼好可惜的?」
曹丕雖然不怎麼英明,但也不笨。他擔心孫權耍詐,一如劉曄所說。政治人物說一套做一套,聽其言還要觀其行。要考驗孫權,怎麼考驗?送兒子來。曹丕要孫權送長子孫登到京師洛陽來,做為人質。孫權哪敢冒這個險,推托再三,最後拖不過了,乾脆賴掉,大家撕破臉。吳、魏兩國兵戎相見,孫權再使手段,向劉備求和。劉備御駕東征慘敗後氣燄盡失,聽說孫權要求復交,求之不得。孫權得以免除兩面受敵的威脅,專力抗敵,斥退魏軍。
孫權並未被勝利沖昏,他拒絕群臣的建議,不願跟在曹丕、劉備後頭稱帝,他不願因為這種虛名而得罪魏國。不久,劉備逝世,蜀國國力不明,孫權憂心魏國來犯,再派使者向曹丕賠不是。曹丕哪想理他,孫權正尷尬時,諸葛亮派能言善道的鄧芝出使東吳,精闢的利害分析打醒了孫權,孫權終於下定決心,和蜀合作,和魏斷絕往來。
同樣處於魏國強權侵略的陰影,要玩兩手策略,吳國比起蜀國有本錢得多。不像蜀國,以復興漢室為己任,視魏國為漢賊不兩立的賊,吳國可以聯魏,可以和蜀,在利害關係的大傘保護下,並未遭逢蝙蝠被驅逐出境的下場,反而悠揚遊走於兩邊,手段不差,運氣不壞。
最新更新日期:91年09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