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大軍南征,攻占荊州後,劉備一路潰亡。曹操大軍順流東下,意圖殲滅劉備,以及江東的孫權。燃眉之際,諸葛亮建議向孫權求救。   

  難就難在,如何說服孫權和新敗於曹操、自身難保的劉備合作?   

  能夠擔任這重責大任的,莫過於諸葛亮自己了。諸葛亮要怎麼說服孫權?

  諸葛亮透過魯肅,來到孫權面前,展開說服工作,也踏出<隆中對>所說聯合孫權的第一步。   

  諸葛亮開門見山說道:「如今天下大亂,將軍(孫權)您起兵,據有江東;而我們劉將軍(劉備)在漢水南岸招集兵馬,與曹操共爭天下。如今曹操力克群雄(袁術、呂布、袁紹等),北方大致被他平定了,接著南下攻破荊州,威震四海。由於無法抗衡,劉將軍才避難到這裡。」  

  一開始,諸葛亮除了凸顯曹操的赫赫功業,並把劉備從荊州倉皇逃亡、投靠孫權的經過重新演述,看起來只是你知我知的廢話,實則另有用意。諸葛亮巧妙的暗示,劉備敗逃,不是劉備不行,而是曹操太強了,你看袁術、呂布、袁紹等一方之霸,不都成為曹操爭霸的祭品?這一點認知,在接下來的辯論中發揮不小的功用。

  諸葛亮接著展開激將法:「將軍可以量力而為,作出選擇:如果能抵抗曹操,不如及早和曹操斷絕;如果抵抗不了,就該放下武力,向曹操稱臣。如今將軍您表面上服從曹操,內心卻猶豫觀望,事到臨頭還不能決斷,禍難就要來了。」  

  諸葛亮一語點破孫權的矛盾,可以想見孫權當下的心虛。孫權不服的反譏:「那麼你們劉豫州(劉備)為什麼不投降呢?」

  這一問,正好落入諸葛亮的圈套。諸葛亮慷慨答道:「田橫,只是齊國壯士,卻能堅守大義,寧死不屈,何況劉豫州是皇族之後,英才蓋世,眾人仰慕,若舉事失敗,那是天意,怎麼可以向曹操低頭呢?」   

  田橫是秦朝末年齊國人,楚漢相爭時,田橫自立為齊王,對抗項羽、劉邦。劉邦得到天下後,田橫率部屬五百人逃到海島,劉邦派人召他,他不願稱臣,半途自盡,消息傳出,島上五百人也都自殺。諸葛亮以田橫為例,說明反抗到底,不屈不撓的節義。反襯出孫權如果投降,且不說比不上落難的劉備,堂堂一方君主,比小小的田橫還不如,這樣不丟臉嗎?

  諸葛亮用田橫反將孫權一軍,到此為止,這場辯論,孫權已經屈居下風了,他已退無可退,只能硬著頭皮對抗曹操。於是孫權向諸葛亮表明決不投降的決心,但他心裡還有疑慮,如何抵抗曹操大軍?雖想結合劉備,但劉備殘破的戰力,能有多少加分效果?  

  接著,諸葛亮必須分析雙方軍力的對比,必須說服孫權,和劉備聯合作戰的利益,孫、劉軍事聯盟才能成立。  

  諸葛亮先從已方說起:「我軍雖然新敗於長阪,但陸續歸隊的戰士,加上關羽的水軍,合起來有一萬人。劉琦集合江夏郡的戰士也有一萬人。」  

  先前諸葛亮強調劉備實力不弱,在此時發揮了功效,劉備軍力湊一湊也有兩萬人。然而曹操軍容壯盛,劉備區區兩萬,以卵擊石,又有何用?諸葛亮相信孫權必然有這層顧慮,因此在孫權質問之前,諸葛亮必須先堵住這個漏洞。   

  諸葛亮進一步分析曹操大軍雖多卻不足懼,理由是:  

  1.曹軍已如強弩之末:曹軍遠來,疲於奔命,為了追擊劉備,輕騎兵一天一夜趕了三百餘里,好比強弩發射的箭到了盡頭,勁力已失,連魯國的細絹也穿透不了。曹軍犯了兵法大忌,《孫子兵法.軍爭篇》說:「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奔馳五十里之遠展開襲擊,一旦遇到意外,先頭部隊的將領將受挫,只有半數隊伍能到達目的地。  

  2.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慣水上作戰。

  3.荊州民眾雖然投降曹操,但只是形勢所逼,不是真心降服。

  最後,諸葛亮給孫權畫了一張美好的藍圖:孫、劉聯軍,曹操必敗,三分天下的形勢成形。從投降葬送大好江山,到擊敗曹操,三分天下,一冷一熱,兩相對比,孫權怎能不心動?  

  綜合諸葛亮的辯論手法,他先用二分法,讓孫權產生一個印象,要嘛投降,要嘛和曹操切八段,沒有第三種選擇。繼而用威脅法,告訴孫權,如果猶豫,禍患來臨。然後用激將法,刺激孫權,表明劉備不可能那麼沒志氣的投降,接著以對比法,舉出田橫,讓孫權以投降為羞愧。如此先破後立,隨後分析曹軍不足畏,劉備軍力可期待的理由,讓孫權放心的聯劉抗曹。這是諸葛亮舌功厲害之處。  

  然而,說諸葛亮的舌功,破了曹操的武功,恐怕把諸葛亮給神化了。諸葛亮在東吳舌戰群儒,畢竟只是演義小說的情節。但諸葛亮說動了孫權,強化孫權開戰的意願,當孫權面對內部以張昭為首的主降派,和周瑜、魯肅等主戰派的不同看法時,其實自有定見,就這一點而言,諸葛亮功勞不少。

最新更新日期:91年0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