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二二○年,魏王曹丕稱帝,第二年,吳國孫權稱臣,一時大和解氣氛瀰漫,偏安江南的孫權,備戰警覺漸低,享樂氣息漸重。
話說孫權和大臣飲酒作樂,他親自起身,向臣子敬酒勸飲,走到虞翻的位置時,虞翻不希望孫權沈溺於酒色,便假裝醉倒在地,不能再喝,等孫權走過去後,他又坐起來。
這什麼意思?分明跟我搗蛋嘛,孫權氣得握劍要殺虞翻,在座臣僚驚惶失色,卻沒人敢勸阻酒後亂性的孫權。此時,只見大司農劉基(不是明朝的劉伯溫)上前抱住孫權,勸諫說:「大王酒過三巡後,要親手殺掉賢能之士(虞翻),即使虞翻有罪,天下又有誰知道?只知道大王酒後殺人。更何況,大王因為能夠招賢容眾,才贏得四海之人的仰慕。如今卻在轉眼間毀掉自己的聲譽,不是太可惜嗎?」
孫權雖醉,頭腦還很清醒,他想到曹操殺孔融一事,理直氣壯的辯駁說:「曹操尚且殺了孔融,我殺個虞翻又算得了什麼?」
劉基反應機靈,回應說:「曹操輕率的殺害士人,天下人共相譴責,大王推行禮義,想和堯、舜相比,怎麼把自己跟曹操相提並論呢?」
這段話正中孫權下懷,虞翻因此免於殺身之禍。孫權下令,「從今以後,凡是我在酒後下達的殺人令,都不得執行。」
劉基的說服法太有威力了:首先,找出要遊說的對象(如甲)所崇仰的人(如A),以及厭惡的人(如B)。運用甲=A≠B的公式,把遊說的對象甲,定位成和A一樣,並用對比法,讓對象甲知道,如果不聽從遊說,就會變得跟B一樣。
也就是說,孫權是和堯舜同等級的國君,如果不聽勸,執意殺掉虞翻,就會和曹操形象一樣。
劉基的作法是對的。孫權當時人在氣頭上,如果劉基一味說虞翻多耿介,無濟於事;說上位者要容諫納言,說服力不足。抬出堯舜的招牌,滿足孫權的虛榮心,孫權的怒氣便減緩了許多。孫權接著以曹操殺孔融的事實為矛頭,劉基就以曹操殺孔融的後果為盾牌。孫權有所警惕,態度便軟化了。
反之這位差點被殺害的虞翻,耿直有餘,說服技巧卻嚴重不足。
于禁投降關羽,孫權擊潰關羽後釋放于禁。有一回,孫權和于禁騎馬共行,虞翻瞧不起投降的于禁,便指責他說:「你這個投降的俘虜,怎麼敢跟我君主兩馬齊頭並行呢?」說完就要起馬鞭打于禁,幸好孫權阻止。後來孫權在船上宴客,于禁聽到音樂而落淚,虞翻罵說:「
你想故作悲傷,藉此獲釋嗎?」
孫權對虞翻如此羞辱他宴會的賓客,大大不滿。
又有一次,孫權和張昭興致勃勃的談論神仙的事,虞翻指責張昭不該說神論仙,他說:「 談什麼神仙呢?他們都是死掉的人,世界上哪有神仙?」
後來孫權忍無可忍,把虞翻流放到南方邊地,眼不見不淨。十幾年後,虞翻死於異鄉。虞翻說話老殺風景,很直率,卻沒什麼作用。
最新更新日期:90年6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