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人難,用人也難。而用人必先識人,擇才方能用才。三國時代,曹操知人善任是出了名的好,然而百密一疏,這一疏失,看走眼,卻改寫了歷史。據古代史學者的說法,天下三分竟因此而起。
讓曹操「眼睛脫窗」的人,是劉璋手下的四川人張松。
就在曹操拿下荊州,劉備逃之夭夭之際,據守蜀地的益州牧劉璋惶惶不安,基於西瓜偎大邊的「西瓜效應」,他派「別駕」(官名)張松擔任特使,去向曹操交好。
張松這人頭腦靈活,見識通達,可惜其貌不揚,個頭矮,放蕩不羈,看起來很不起眼。曹操剛克服荊州,志得意滿,張松這模樣他哪看在眼裡,對他的態度極為冷淡。
擔任主簿的楊修知道張松是個人才,勸曹操吸附。曹操不理,張松不滿。回到劉璋身邊,適逢曹操赤壁兵敗,張松便力勸劉璋和曹操絕交,和劉備結盟。
三年後(建安十六年),劉備進入益州。從事後結果來看,此舉無異於開門揖盜。但一來劉璋見不及此,二來手下謀臣張松力薦,因而引進劉備勢力。
劉備後來反客為主,併吞益州,取得和曹操、孫權平起平坐的資本額,難怪《三國志》斐注引習鑿齒云:「昔齊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國,曹操暫自驕伐而天下三分。」
曹操甫獲一州,有驕氣是人之常情,但迫使曹操看走眼的真正關鍵,還在於曹操不脫以貌取人的習性。試想,張松如果像周瑜那樣雄姿英發,一表堂堂,即令曹操再驕傲再臭屁,也會奉為上賓,納入麾下。
三國劉卲寫《人物志》,談到鑑識人才之難,特別難在「二尤」──尤妙和尤虛的人。尤妙指的是特別出眾的人才,不見得很搶眼,「或以貌少為不足」「或以直露為虛華」,──這些人也許貌不出眾,看來不怎麼樣;也許直率表露,缺乏翩翩神采,但若視為無用卒子,那是大錯特錯。史書說張松「短小放蕩」,這就是《人物志》指的「貌少」「直露」,曹操便這麼鑑識錯誤。
關於張松如何伶牙俐齒,不討曹操的歡喜,又如何聰明機智,正史所載不多,《三國演義》倒有相當精彩生動的描繪。除了寫張松逞口舌之快,揭曹操瘡疤,並且描述張松過目不忘的特異功能。
第六十回寫楊修見張松恃才傲物,想折服他,便取出曹操撰寫的兵書《孟德新書》給張松瞧瞧張松閱畢,大笑說:「這書內容我們蜀地的小孩子也能背誦,這哪是什麼『新書』?根本就是戰國時代無名氏所作,被曹丞相抄襲竊取。」
楊修不信,張松當場把曹操的兵書倒背如流,一字不錯。楊修不相信曹操是文抄公,可見張松記憶力之強,他把張松推薦給曹操,曹操不信張松這種樣子會有過目不忘的本事,還以為古人和他英雄所見略同,他的新書才和戰國時人所撰雷同,一羞之下便燒了《孟德新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