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獻公攻滅驪戎,得驪姬,從此引爆了晉國一連串的危局。太子申生被逼自縊,重耳看清局勢艱危,朝中奸佞勢力正盛,無法與之對抗,便出走避禍,隱忍待機。
重耳流亡在外,一日不忘晉國,但他堅持不以武力得國,不趁國喪奪國,更不像夷吾割讓國土,賣國求榮,他只是耐心地等待機會。後來,他得到秦穆公的幫助,這才結束了為期十九年的煎熬與磨難。重耳兵不血刃地取得晉國,他修內政,勤遠略,三合諸侯,一匡天下,終於獲得周天子頒布諸侯詔令,帶領晉國稱霸了諸侯,史稱「晉文公」。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顏莉(前實社編輯,以下簡稱顏):晉獻公寵信驪姬,驪姬為了讓兒子奚齊登上君位,便在酒肉裡下毒,嫁禍給申生。申生為了成全對君父的忠愛之心,不願抗命,被逼自殺。申生是否該去跟晉獻公講清楚,說明白?
老瓊(作家、漫畫家,以下簡稱瓊):其實,綜觀古今社會,當一個人被冤枉而試圖為自己洗刷冤屈時,敵手就會更積極地準備下一個計謀,予以更大的打擊。驪姬既然有辦法讓晉獻公答應她廢申生、立奚齊,如果申生果真到晉獻公面前為自己澄清,大概只會加速驪姬腦力激盪,想出更多迫害申生的方法。
顏:申生太偏執於道德,太拘泥於仁義,而看不到整個局勢,他選擇以自殺來成全倫常,在當時看來,令人感動,然而跳脫時局來看,卻令人扼腕,而且他因為蒙受不白之冤而死,自以為高潔之舉,反而陷晉獻公於不義。到了重耳也被父親追殺時,重耳頗知變通,不願坐以待斃,所以只有出奔。在我看來,重耳是個相當有智慧的人。他不但知道要順應時勢,趕緊逃走才是上計,為了保有堂堂晉國公子的形象,他用占卜的方式,說是「老天爺」叫他們要逃,高明地解決了原本說不出口的問題。
瓊:重耳卜出了易經的〈師〉卦,當敵方佔有優勢時,我方只好投降、媾和或退卻,三選一。投降有風險,秦國在長平之役就將趙國四十萬降卒一夜坑殺殆盡;媾和雖然是緩兵之計,但我方處於劣勢,對方趁機提出苛刻的條件,喪權辱國在所難免;退卻雖然看起來灰頭土臉,也會失去一些利益,但先求保全,暫時解除危險,才有來日轉敗為勝的機會。
顏:《易經》揭櫫了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等自然法則,如果能看出其中的自然機制,那麼在面對一時的興衰成敗,便無所畏懼,從而了解到,當個人力量不足以與環境對抗時,只有順應時勢,見可而進,知難而退。重耳通權達變,是最具代表性的實踐者。
瓊:重耳的「走」,並非單純的逃走,而是為了有一天能回來治理晉國,他的隨臣也很清楚這一點,所以他們都選擇跟著重耳一起出走,他們知道自己為何要走?要走向何方?如何走?走後要做什麼?因而凝聚共識,走得無怨無悔。
一個注定要發光發熱的人,周圍總是圍滿了文臣武將,而結果也證明這些隨臣是押對了寶。重耳的仁德賢良,以國家興亡為己任,使隨臣們找到了自己所認同的那一部份,進而主動選擇重耳作為他們的領導人。這就是磁場相近者,互相吸引的道理。
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顏:重耳大半輩子好像都在受苦。先是七歲被迫與母親分開,到外地過了十年孤獨的日子;接著遭父兄追殺,與季隗分離,從翟國又走過了衛、齊、曹、宋、鄭、楚等國家,他所受的苦,實非常人所能忍受。
瓊:重耳與隨臣們曉行夜宿,翻山越嶺,手磨破了,腳扭傷了,在山上又冷又餓,受不了了,只好強迫自己睡覺,真正的餐風露宿;到衛國五鹿向農夫要一碗飯,被農夫用泥塊丟砸;到了衛都,被鄙視、驅趕;到曹國,洗澡時被曹共公偷窺;到了鄭國更慘,不但被鄭文公視若豬狗,鄭大夫叔詹怕重耳報復,暗派數十名殺手去刺殺他;到了楚國,差點兒命喪楚宮;到了秦國,為了十九年的流亡能得到成果,他不得不違反原則,娶了秦穆公的女兒──那既他的甥女又是他的侄媳的懷嬴。
顏:重耳有如此大的忍耐力,大概跟寂寞淒清的成長歲月有關。他從一個養尊處優、備受呵護的王室小公子,到被強迫與母親分開,一夜之間,他的世界徹底改變!臨別時,任憑他十指緊緊抓住宮門的欄杆,滿臉是淚地哭喊著娘,也無能改變現狀。他頻頻回首,無奈地走了。到了遙遠的異地,多少次從夢中驚醒,回想著母親的慈愛與溫暖,他一個小小孩童,要獨自面對如此巨大的轉變,要接受那難以忍受的痛苦。在這樣無奈、無助、無依的痛苦中成長,極易磨練出一種堅毅而又憂鬱的人格,重耳卻也在這樣的性格中,增長了他厚實的生命韌性。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孟子的這段話用在重耳身上,真是再恰切不過。
瓊:十九年的漫漫旅程中,重耳與隨臣們嚐遍人情冷暖,看盡世間百態,切身體會到被欺凌、打壓與羞辱的痛苦,在每一次痛苦產生的時候,他們的力量也隨之源源不絕地被創造、激化。
身處困阨總讓人有更敏銳的觸角,思考對策,調整方向,打擊對手,突破眼前的困境,走出一條路來。重耳一路上面臨無數的打擊,卻都在眾臣的智計運用下,化險為夷,無形中也強化了這個政治團隊折衝尊俎的能力。
十九年後,重耳不再是當年的重耳,而隨臣們也非一般的「朝臣」了,因為他們在「走」的過程中,真實地經歷生命,碰觸人性,體驗國際間的互動,從而有了更清楚的視野,能以更高遠的角度綜觀全局,看清政治原貌。重耳回國為君後,繼續延用這些同甘共苦的隨臣們,結果晉國大治,晉文公重耳後來更成了春秋五霸之一,在在證明這是極為出色的政治團隊。
心胸開闊的政治人物
顏:重耳從一開始順應時勢選擇逃亡後,終日裡憂國憂民,雖然極想早日回國,但絕不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他想回國,也有幾次回國的機會,但凡是會引起政局動盪或是損及國家利益之事,他都不屑去做,所以他放棄了幾次回國的機會,等了十九年,才等到秦穆公。
重耳的隨臣選擇他,是在他身上看到自己性格的投射,例如狐偃、趙衰都注重禮法,重耳也是如此,他可以早幾年回國,但條件是必須割讓晉國土地予秦,這等喪權辱國之事,重耳做不出來。相反的,夷吾的師傅郤芮與謀臣呂省卻教夷吾割讓國土,賣國求榮;夷吾毫無廉恥地照做,而且青出於藍,得國後反悔不給土地,還對秦國做出一連串背信棄義之事。
瓊:重耳與夷吾,以及重耳的班底與夷吾的班底,可說是兩個極端:一方厚道,有良知,堅持原則;另一方見利忘義,唯利是圖。重耳相當難能可貴的一點是,為了國家的利益,他可以放棄回國為君的機會;為了信守承諾,他可以對楚軍退避三舍。
這樣一個講究誠信仁義的人,難怪回國為君之後,仍對舊臣厚待有加,不像有些人握有權柄後,變得心胸狹窄,開始大殺功臣。重耳因為得群臣之助,最後眾志成城,使晉國稱霸天下。
「重耳經驗」可以給所有創業家們一個鮮明的啟示,那就是:在十九年的長線經營中,重耳凝聚了優異的經營團隊和形塑優質的企業文化。他的這支團隊,在千錘百鍊之後,開花結果,他的創業過程是那麼動人,那美好的結果反為之遜色了……。
(本次對談內容取自《走為上》,實學社出版,遠流發行))
最新更新日期:92.09.10
→歷史資料回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