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西元前四八○~前二二一年),君王不再具有春秋五霸那種超凡的領袖魅力,一批批專業經理人登上了閃亮的政治舞台:李悝、吳起、嬴菌、商鞅、孫臏、張儀、公孫衍、蘇秦、白起……,數十位風雲人物,無一不以其專業,縱橫政壇或沙場,發光發熱,成為主導時代走向的力量。
《戰國英雄傳》細說這二百六十年的歷史,描述幾十位英雄人物的縱橫之路。在小說的布局上,特別把影響既深且遠、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吳起、商鞅、張儀,構成小說的三大焦點。為了更清楚的理出這三大焦點的歷史脈胳,及穿織其間的政治社會結構,我們特別邀請知名學者、中研院士杜正勝先生,一起來閱讀《戰國英雄傳》,以他深厚的學養與宏觀的角度,來介紹這些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
黃驗(實學社總編輯,以下簡稱黃):吳起是歷史上第一位講究領導技巧的將領,他第一次在魯國帶兵,就與士卒同飲食、共甘苦、替士卒吸出背上的膿瘡,與他們形同父子,因此不論在魯、魏、楚,吳起幾乎所向無敵。
除了領軍風格、兵法素養,以及靈活的情報系統外,吳起縱橫天下的時代背景為何?
超級經理人的誕生
杜正勝(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以下簡稱杜):春秋晚期城邦崩潰、領土國家產生、人民身分地位起了重大變化──「編戶齊民」出現,政府按戶登錄人口,謂之「編戶」、編戶之民脫離貴族的束縛或壓迫,直接由國君統治,身分平等,謂之「齊民」。編戶齊民的出現,供應了大量兵源,戰國初期以步兵為主的三軍聯合作戰(車乘、騎兵、步卒)新戰術,取代春秋的車戰主力。加上強國兼併、接壤,缺乏小國為緩衝,使得衝突面擴大、戰線拉長、縱深拉大,需要更大的動員。步兵與國家的擴充策略相配合、與人民身分地位改變(編戶齊民)相配合、與精湛的兵法相配合,是吳起能縱橫戰國前期之主因。
黃:魏文侯重吳起,但他的接班人魏武侯,及權臣公叔瘞等人居然怕吳起平定天下,便密謀殺他,還好他情報靈通,半夜奔楚。楚悼王不念舊惡,以一萬人的行列恭迎吳起,重用吳起,但是楚悼王暴病而亡,吳起也垮了,他到處建立了大功,卻都沒有容身之地…。
杜:吳起是軍事家兼政治家,曾告誡魏武侯,為政「在德不在險」,德就是要獲得民心,他對鞏固魏國耕戰合一的齊民階層的貢獻,不亞於實施「平糴法」的李悝。後來他遭譖奔楚,小說中他與楚悼王討論施政大計,非常關心國計民生,他在楚國推行新政,「定楚國之政,兵震天下,威服諸侯」,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黃:吳起在沙場上是超級強人,在政壇上卻是個弱者,後世對他「殺妻求將」,諸多非議,您認為應怎樣評斷他?
杜:對古代人物,我們沒有足夠資料去評斷。吳起、商鞅的小故事來自《史記》,傅斯年先生說:太史公是了不起的現代史家,而不是古代史家,他對漢代史保留了豐富的史料,但吳起等人距他三百多年,他聽到的已是古老的傳聞,以一二則稗官野史來評斷一個人物並不客觀;做歷史研究、評論,不走「心術論」,不從一二個細節去推論此人心術如何,而應從大局著眼,比較客觀。
黃:從整個時代的局勢發展來看,吳起是怎樣的人物?
杜:是啟動戰國初期政局變動的英雄人物。
黃:與吳起類似的悲劇,也發生在商鞅身上。商鞅的大改革,直接衝擊到既得利益團體,尤其他與太子的衝突,應是最大的致命傷。
杜:商鞅重視的是有無依法行事。若依法而行,一個刑場在一天內行刑七百人,鮮血染紅了渭河又怎樣?一點也不過分,也與道德無關;若不依法而行,即使天不動刑殺,也不足取。公子虔因太子犯法,代太子受罪,被削去鼻子,是依法而行。小說中穿插孫臏、龐涓、田忌、騶忌的故事,孫臏因為走投無路,餓著肚子投奔龐涓,這位鬼谷師弟因嫉生恨,設計把孫臏動了臏刑。漢代鄭玄以臏、宮、劓、墨、大辟為五刑(《孝經釋文》),割鼻、臏,都是常見之肉刑,所以公子虔、孫臏所受之肉刑並不為奇,不能據虍認為商鞅殘酷,要看他是否於法有據。
改革者的天敵-接班人
黃:商鞅、吳起都栽在接班人手中。魏文侯己預見吳起與太子之間的心結,秦孝公更提醒太子不要殺商鞅,但接班人容不下老臣,已成為鐵律,只是早晚的問題而已。
杜:接班人辭退或誣殺老臣,也普遍發生在後代的各種企業、組織中。歷史上,扮演改革者的知識分子,要推動改革,不得不去說服強有力的人,與能用他的國君結為一體,因此通常要打倒既得利益者。接班人是靠血統掌權,也是既得利益者,容易與改革者形成緊張關係,國君或新君身邊緊密結合的一群既得利益者,也與改革者產生衝突,通常新君一接班,很容易觸動緊張關係。
黃:雖然商鞅在權力鬥爭中犧牲了,他建立的穩固的國家體制卻得以永續經營,所以商鞅變法應視為成功。在制度面,商鞅政改最成功之處為何?
杜:商鞅把戰國初期魏國改革的那一套制度,更完備充實地帶到秦國,最關鍵處就是「等爵制」,這是打破舊階級、建立新階級的革命性創舉。他把平民、貴族的身分地位剷平,彼此在相同位置競爭,全國官職區分為士、大夫、卿、侯四級二十等,全民皆依軍功封爵,從奮勇作戰的戰績中翻身晉升。此為六國所無。這麼大的誘因,是秦國富國強兵的原動力,也是統一六國的遠因。
黃:秦孝公死後,商鞅卻被誣反。接下來的戰國歷史,約三十餘年間,全是縱橫家的天下。他們無所不能,玩弄強權於股掌間,像張儀倡導三國聯盟伐魏失敗,理應自刎謝罪,但他賴著不死,又說動秦惠王送他讓魏國處死,到了魏國,憑其舌辯,不僅沒被處死,還被拜為相國,幾乎是無所不能。
杜:縱橫家其實是很不錯的專業人才,分析敵我軍情及國際現勢的能力很強,資訊的掌握精準、人又機智、善辯,他們若努力於國與國之和平,則可以肯定,但縱橫家都從權位的考慮出發,以個人私利為己任,完全不顧國計民生、更不管戰爭帶來的禍害,他們可以說是歷史上的滓渣。
黃:縱橫家也可以說是「穿梭外交」的老祖宗,是個人英雄主義的典型代表。但他們所掀起策聯盟遊戲,使當時的社會,以一切不擇手段的權謀為最高價值,並且把戰國中晚期的戰爭,推向了規模化與常態化。
杜:戰國晚期,秦軍坑殺的各國士卒高達一七六萬人。秦統一天下之前,近一百年間,整個中原成秦國的殺戮戰場,尤其秦昭王與白起,在三十年間更是殺人如麻,人為什麼越來越殘忍?一方面是亂世使然,一方面可能與商鞅訂定的「等爵制」有關。殺人是為了力爭上游,這種價值觀已經把人性扭曲了。
成敗的一線之隔
黃:小說寫到秦、趙的長平之戰(西元前二六○年),白起坑殺了四十萬的趙國降卒,不只是趙國大震,列國同樣大震。雖然在三十幾年後,秦王政才平定六國、統一天下,不過長平之戰給人的感覺是戰國時代已經要結束了。
杜:秦國在長平之戰也已露出疲態,潛伏了危機。統一之後,不但不與民生息,又肆其雄才大略,成其虎狼貪婪,重蹈了列國的覆轍,因此草草地結束秦王朝十五年旳國祚。
黃:謝謝您對《戰國英雄傳》的大時代背景做了如此深刻的剖析。您讀過這部小說,對它的總評價如何?
杜:在數十部章回體的歷史演義中,《東周列國志》最有歷史根據,多少可以當做歷史來讀。《戰國英雄傳》走的是比較有根據的路,在史料剪裁、敘述觀點上都很用心。譬如,吳起是啟動戰國時代大改變的英雄人物,小說中吳起的形象與重要性,都比《東周列國志》、《史記》更突顯。此外,小說中溶入相當多的掌故、成語,對歷史知識的傳遠、歷史觀念的灌輸,都值得肯定。
黃:《戰國英雄傳》除了以吳起、商鞅、張儀為三大主軸外,還穿插了極多的人物和故事,像吳起的首席智囊兼情報頭子東郭狼、大刺客聶政、與齊國田氏恩怨情仇的陶朱公、愛漂亮的宰相騶忌、孟嘗君、平原君與門客的故事等等,這麼豐富的故事與內涵,是企業人的實戰教材、年輕人的修身勵志書,更是一般人可以信手捻來、享受閱讀樂趣的休閒書。
(本次對談內容取自《戰國英雄傳》,實學社出版,遠流發行))
最新更新日期:92.08.07
→歷史資料回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