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春秋,一個禮崩樂壞、兵燹連連的亂世,也是一個百家爭鳴、波瀾壯闊的時代。

  在這三百餘年中,無數人物創造了歷史,留下無數精采的故事,令人讚嘆,令人唏噓。在作家的生花妙筆下,這兩千多年前的歷史現場重現了,古人的人一言一行鮮活地在眼前上映;歷史,不再只是書上的文字,不再只是距離遙遠的史料。

  張靜慧(實學社編輯,以下簡稱):《春秋英雄傳》主要在描寫春秋時代各國爭霸的過程,分量最重的是五個霸主──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請您談談五位君主能夠稱霸天下、創業成功,他們共同的特質是什麼?

  季旭昇(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以下簡稱):其實不只是春秋五霸,古今中外所有領導者成功的關鍵都在於「知人善任」。很多領袖未必有過人的才能,但是用對人才,卻能幫助他們成就大業。

張:就像書中的齊桓公,感覺上他是一個很平庸的君主,如果不是管仲、鮑叔牙等賢臣各有長才,為他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他恐怕無法成就霸業,成為五霸之首。又如晉文公,如果不是狐毛等智囊長久地支持、相助,他也難成霸業。

季:「知人善任」說來簡單,做來難。像管仲去世後,豎刁、易牙小人當道,沒多久就毀了齊國的霸業。桓公還是桓公,齊國還是齊國,僅因換了臣子就大不相同。

張:書中對於君臣之間的互動也描寫得很精采。像管仲與齊桓公同享聲色之樂,是因為他不願桓公太過干預朝政,他希望獲得充分授權,去一展長才,完成平天下的大業。

季:是的,下屬如何與領導者相處,是一個課題。晉文公就與齊桓公不同,他即位時已六十多歲,思緒、人格已經成熟,就不容許臣子一手掌控朝政。 人治霸業 難以長久

張:五霸際遇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是──他們都只能及身而霸,君位雖能父死子繼,霸業卻不能如此,這是為什麼?

季:春秋時代的周王室雖然衰弱,卻維繫得佷穩,令諸侯不敢輕視;而五霸看起來強盛,實際上很脆弱,無法持久。這牽涉到法治與人治的問題。

  周王室數百年來一直以「親親」(親愛自己的親人)為傳承法則(法治),王位由嫡長子繼承,加上國之重臣的輔佐,可以用穩定的制度維持常軌;而五霸僅是靠霸主個人稱雄天下(人治),只是一時的強盛,一個霸主頂多活六、七十年,他們一死,霸業很容易暴起暴落,難以傳承。

張:齊桓公、管仲晚年伐楚,已經力不從心,不願與楚衝突,因此不提楚僭越稱王,反而以不貢包茅、數百年前周昭王南巡溺斃等理由來責備楚國,使雙方都有台階下,很明顯地企圖心大不如前,這似乎也反映了霸業難繼、守成不易的狀況。

季:是的。就像企業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很容易會停滯不前,領導人必須思考如何守成和突破。

興衰之替 天道之常

張:我們常說春秋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

季:從人類文明發展來看,這興衰之替是很自然的循環,沒有一個文明可以永遠不崩壞。興起、茁壯、強盛、衰亡,不管是個人、家族,還是朝代、國家,都無法跳脫這個循環。

  周朝初年分封諸侯,原是為了屏藩王室,但後來枝大於本,諸侯勢力反而凌駕王室之上。站在周天子的立場來看,這是「禮崩樂壞」;站在各諸侯國的立場來看,這是新國家的興起。

張:或許可以說,周室的制度已經不適合新的環境和時代了。在那樣舊制度崩壞、新秩序未建立的時代,可以看到許多亂象,例如臣弒君、子弒父、父殺子、兄弟相殘、政治婚姻浮濫而且不合倫理,還有很多人表裡不一,要求別人守禮法,自己卻常違反禮法。

季:臣弒君、子弒父、父殺子固然是不合禮法的事,但很多事情也不能一概而論。例如重耳娶了妹夫秦穆公的女兒,看起來是逆倫之事,但仔細去想,在當時寄人籬下、有求於人的情勢下,重耳能拒絕嗎?如果他顧全禮法小節,或許就無法成就大節了。諸如此類的事很多,必須從當時的環境,甚至當時的制度、價值觀去思考,才能有比較完整的了解。

  很多人表裡不一,嘴裡滿是道德禮法,卻只要求別人遵守;這種情況是很多。不過,五霸皆凡人,與你我沒有什麼不同,千百年來人性是完全一樣的,叫一個人整天板起臉講仁義道德很難,整天做合乎仁義道德的事更難,對大權在握的君主尤其如此。

張:春秋時代各國常常在會盟,卻也常常背盟,一切唯利是圖,會盟好像只是一種形式,完全沒有實質的意義和約束力。

季:其實現代人不也是如此?現在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契約有效力,是因為有法律為後盾;在遵守契約的時候,也是以符合個人或國家的最大利益為出發點,優先考量自己利害得失。這和古人也沒有什麼不同。所以我說,人性是沒有改變的;從探討人性的角度來看,歷史就有了意義,也更有趣。

小故事 深含義


季:我對書中幾個小故事印象特別深,提出來和大家分享。第一個是齊桓公出兵救燕國,燕莊公為表示感謝,親自送桓公出境,卻不知不覺送進了齊國國土五十里,有違諸侯相送不得離開本國的禮法;齊桓公為了不讓燕莊公違反禮法,主動奉送這五十里地。

  在上下交征利的時代,齊桓公的這種作法非常高明,不但顯示自己是真心尊崇禮法,更表現出盟主的氣度,贏得天下敬服。當然,我們也可以說他善用權術籠絡人心;但如果沒有相當的道德修養,恐怕也做不出這麼漂亮的事。

  另一個故事是楚莊王與眾臣夜飲,一個大臣酒後失態,對莊王的愛妾許姬行為不檢。許姬要求莊王處罰這個臣子,莊王卻自承罪過,說他不應與臣子夜飲,是他有違禮法在先,所以不該處罰臣子。這個大臣感念莊王的不罪之恩,後來戰爭時冒死救了莊王。

張:這些故事雖小,含義卻深。我們可以發現,春秋雖然是個亂世,但還是有不少溫馨、感人的故事。

季:沒錯。到了戰國時代,禮樂崩壞至極點,出現很多赤裸裸的爭鬥,更是不講絲毫仁義道德了。

仁義大道 運用看時機

張:提到仁義道德,這是宋襄公最遵行的大道,連戰爭時也不忘,卻慘遭失敗,這代表什麼意義?

季:這顯示他太不懂用兵詭道了。在兩軍對陣,生死存亡之秋,應該把克敵制勝放在第一位,宋襄公卻還在堅守仁義大道,不肯趁敵人半渡時突擊,未免太迂腐、太不知變通了。

  另一次宋楚爭戰,楚莊王圍宋國睢陽城九個月,兩軍都已經兵疲糧盡,這時楚莊王不忍人之心大起,毅然決定行仁義大道,主動退兵,與宋盟好,兩軍的傷亡因此都大為減少,楚莊王也受到天下讚美。

  為什麼宋襄公用仁義大道會遭慘敗,成為天下笑柄,楚莊王用仁大道卻贏得敬服?這完全是看時機對不對,道德仁義本身並沒有錯。

久遠歷史 躍然紙上

張:讀歷史小說,常引發我的思古之幽情,好像數千年前的事,又在我眼前鮮活地上映了,歷史人物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慾的,一點也不遙遠。不知您讀這套書有什麼感想?

季:這套書寫的雖然是兩千多年前的事,但我們可以發現,同樣的事不斷在發生,書中的歷史完全可以推演、套用到現在的國家、企業,甚至個人、家族;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讀歷史小說可以思考很多事。另外,作者引用史實相當嚴謹,旁徵博引,內容豐富生動,詮釋細膩鮮明,越讀越有味道。

張:作者還將佷多成語、掌故、詩歌融入情節,不但讓我們讀到精采的故事,更增加了很多知識。

季:讀這套書時,我也想到一些問題,提出來和大家分享。例如:霸主真的想稱霸嗎?還是他們的臣子想稱霸?霸主都是天縱英明嗎?一般人如果有像他們一樣的機遇,也能成就功業嗎?還有,君主都會考慮到繼承人的問題,為何像管仲、鮑叔牙這樣有識人之明的賢臣,卻沒有早點尋訪接班人,幫助齊國長保霸業?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就留給讀者思考了。

張:沒有一定答案正是讀史的樂趣,給我們更多玩味、思索的空間。

  歷史是一面明鏡,它映照出的春秋時代是個秩序崩壞的亂世,也是多元豐富的世紀。《春秋英雄傳》彷彿帶著我們穿越時空,去體驗時代的興衰交替,人性的歷久不變。

(本次對談內容取自《春秋英雄傳,實學社出版,遠流發行))

最新更新日期:92.07.10

歷史資料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