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劉玲君(小說人物叢書主編,以下簡稱):一般人對「晏子」的印象,可能都只是刻板的「歷史名相」而已,這部書是否有帶給您不一樣的感受?

  莊子與曹商,在物質上同是「有所求」,卻有高下之別,根據的標準是什麼?

  黃武忠(文化工作者,以下簡稱):老實說,翻開這本書之前,我的感覺是:「又一個標榜忠孝節義的歷史人物吧?」然而,隨著故事的進展,我不斷修正原先的觀念,讀完全書之後,我的想法改變了一大半。現在問我對這部書的感覺,我會說:「這故事的主角和背景雖然在古代,但蘊涵其中的,卻是令現代人心有戚戚焉的經驗與智慧。」

  劉:能不能簡單說明這部書的內容?

   黃:顧名思義,這是晏子的故事,晏子是春秋時代齊國的宰相,《史記》作者司馬遷曾說過,若晏子和他活在同一個時代,他願為晏子的御者,可見晏子的歷史地位十分崇高。不過,這部書的「晏子」指晏家父子--晏弱和晏嬰,後者才是史上知名的名相,前者是對他影響深遠的父親,是當時的名將。父子倆一武一文,各具特色,牽引出齊國及春秋時代多國爭鋒的風雲變幻,其中的外交、戰爭等政治描寫相當精采,是一齣能帶給現代人不少啟發的歷史大戲。

大亂世中的小文官

劉:全書的歷史背景是多國林立、爭霸奪權不已的春秋時期,晏家父子處於這麼複雜的大環境中,並非一開始就具備扭轉國運的力量吧?

當然!這故事的背景是「春秋五霸」中的齊桓公和晉文公已歿,而楚莊王正居霸位,吳、越兩國逐漸興起之時,正是中原北方勢力稍微衰退、南方勢力日漸增強的轉型期。由此可以推知,北方諸國處心積慮要穩固已有的基礎,甚至再創盛世;而南方則一面與北方結盟以保存實力,一面伺機壯大自己。在這麼詭譎的政治氣氛中,一開場登場的晏弱,只是北方齊國的中級貴族,一名小小的大夫,而且還是文官身分,當然沒有任何改變歷史的力量。

  然而,在歷史的機緣及個人的智慧抉擇下,晏弱很快便綻放出眩目的光芒,扭轉了他自己及家族往後的命運,也改變了春秋歷史的走向。

劉:看來,沒有晏弱,不可能造就出日後的晏嬰。難怪作者要從晏弱開始寫起!

兵不血刃的奇略家

黃:晏弱在本書中是相當迷人的人物,從武功事蹟來看,他做到了齊國歷代君主都沒完成的壯舉--滅掉齊國東方地廣人稀的險峻之地「萊國」,而且打的是一場兵不血刃的巧妙心理戰。他也幫齊君籌劃與其他強國爭霸,若非他突然急病去世,齊國可能再奪霸權,歷史也將改寫。書中對晏弱各種極為巧妙的戰略戰術,有十分動人的鋪陳,例如,用數千頭牛出奇不意的襲擊敵軍,便是匪夷所思的奇謀。

  此外,在性格方面,晏弱在重利嗜殺的當代,可說相當與眾不同,這也是他能把握機會轉型成武官的主因。他是個不拘泥於形式的國家主義者,所以,當他面臨一生的轉捩點「斷道會盟」時,他可以很快的以國家為重作出決斷,斷然赴死地並靠機智絕處逢生。也因此他能在驚險的政變中巧妙抉擇,歷經三個國君而不損家譽,壯大晏氏一族。

  他雖是武將,戰功斐然,其實是個和平主義者,以損傷最少的人命為作戰考量;他也是個溫和的改革者,善於循序漸進地在既有體制中達到改革的目標,化改革的可能衝突於無形。

晏弱在戰場上如此傑出,晏嬰卻以宰相的文名流傳後世,這對父子的傳承似乎有點特別。

純正剛直的人格者

晏嬰是歷史上著名的矮子,剛開始時,晏弱的確對他的身材十分失望,好不容易獲得的武將聲名,看來兒子是無法繼承衣缽了!然而,他逐漸發現兒子因為身高不足,反而衍生了強烈的自尊心,不但勤於治學,更自己培養出一股令人無法忽視、甚至不得不敬重的浩然正氣,這正是當時朝廷中較少見的中堅力量。他看出兒子具有輔佐君主、匡政朝綱的人格與能力,於是放下武將聲名無後可繼的遺憾,將自己對政治及世道的理念潛移默化傳承給晏嬰。

劉:晏嬰受父親的人格感召及精神影響似乎很大,他最後成為一代名相,最受後人稱道的便是他的人格力量。

黃:晏嬰一生的成就,在於以無與倫比的精神感召力及純正人格,對內引導齊國上下依循禮法及正道,對外讓齊國在重利無度的國際現勢中,保持獨立的尊嚴,並盡力匡正他國。如此說來,他好像是個宗教家或哲學家,但可貴的是他平易近人,不唱高調,一言一行自然散發出安定人心的力量。他和晏弱一樣尊重公室,但對禮法更為堅持,性情也更加耿直,以致他的仕途比晏弱更為驚險起伏,但成就也是青出於藍。

  晏弱過世之前,將采邑交給晏嬰治理,晏嬰管理有方,頗受好評,父子倆也合力歸勸君主,這時期,大家只覺得晏嬰不辱乃父。晏弱去世後,晏嬰堅持以古禮服喪,在狹小得不像屋子的「違章建築」中,簡衣陋食守喪三年,成為戰火中全國民心的依歸,甚至讓敵國產生敬重之心,自動退兵。從這時候起,晏嬰才逐漸成為朝中及民間所依恃的力量,大家都想得到晏嬰的支持,以便獲得世人的認同。

庸君與名相

劉:這樣正氣凜然的性格,在崇尚霸權的亂世中,想必過得相當辛苦。

黃:所以晏嬰的仕途相當起伏不定,他經歷過三個國君,遇到政變、貶謫、弒君、傾軋等種種政壇風暴,處於各方勢力的拉扯中,要堅守正道是相當困難的,然而他還是做到了,雖然過程總是驚險萬分。這也是他留名青史的原因吧!直到他遇到資質平庸的景公,真心接受他的輔佐,他才算有了一展長才的機會,將齊國帶上第二個盛世。

劉:平庸的君主碰到耿直剛正的宰相,卻能再造盛世,他們的互動一定有不少特別之處。

黃:這似乎也是歷史的機緣!平庸的國君通常容易受人左右,若非遇到晏嬰,景公的功業大概不怎麼樣吧!但若不是景公接納晏嬰,以晏嬰的性格,也可能早被暴虐之君所殺,或只是朝廷的裝飾品,永遠無法掌握實權。這君臣兩人互相尊重,才締造出盛世。

  當然,其中也有許多不愉快,畢竟,要導正君主的觀念及作為,在當時是十分辛苦的一件事,更何況君主是相當平庸之人。他們之間有不少流傳後世的精采互動,書中都有傳神的描寫。

劉:從晏氏父子的事蹟來看,「立德」真的比「立功」難得多!

立功難,立德更難

黃:立功因環境、機運、人事等諸多因素妥善配合而成,主事者的能力雖然重要,但不確定性也大,例如晏弱為國君籌劃的爭霸大業,萬事具備,卻因猝逝而功虧一簣。而立德取決於己,晏嬰雖歷經諸多政治風暴,最後仍因秉持正道始終如一,反而在民望上屹立不搖,還是能成為一代名相。以現代的眼光來看,晏嬰是個堅持自己的信仰,稟持正道而行的人,他強大的精神力量,千百年後還是能給後人很多啟發。

劉:除了晏氏父子,書中還有哪些令您回味再三的片段?

黃:最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於外交及戰爭的描寫非常精采,其實這兩部分都是政治的手段,所以這部書也算是政治小說,但它的層次絕不僅止於此,它太豐富了,就算是對政治冷感的人,也能從中得出人生的啟發;而對政治稍有感觸的人,更能擷取到一些致用的智慧。書中每一場外交角力及戰爭攻防,在我看來都是極佳的人生處世案例,值得一再咀嚼。

  此外,書中對歷史情境的還原描述,也很逼真翔實,可看出作者事先下過紮實的工夫,例如當時開戰要遵守一定的步驟,先以戲言諧謔對方,而交戰雙方的身分要相當,主帥若是宰相,便不能和大夫對打。這些歷史細節穿插在緊湊的故事中,無形中令讀者的歷史常識增長不少,也增加許多閱讀的趣味。

劉: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小說目前比較少見,其實這段亂世有很多豐富的題材值得開發,重耳、孟嘗君、管仲……等精采人物,絲毫不比三國群雄遜色。本書作者宮城谷昌光已完成好幾部春秋戰國的人物小說,相信在陸續出版後,將帶給讀者更多精采的歷史智慧。

(本次對談內容取自《晏子》(上),實學社出版,遠流發行))

最新更新日期:92.05.14

歷史資料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