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莊子》這部小說,是實學社主辦的「第一屆羅貫中歷史小說創作獎」的首獎作品,描寫一代思想大師莊子生於紛亂時代的立身處世哲學。莊子的思想觀念可用「博大精深,歷久彌新」八個字來形容。陳鼓應先生說,莊子「揚棄世俗的拖累,強調生活的樸實,誇耀個性的逍遙,否定神鬼的權威…。總之,你接近他,便感到一種釋然的存在,在他所開創的世界中,你的心情,永遠是那麼無掛無礙,自由自在。」這正是物質富有、心靈貧乏的現代社會所追求的境界。

  為了讓讀者對莊子的人生哲學更清楚地理解,本刊特邀請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及哲研所教授王邦雄先生,為我們解讀莊子,並將它拿來與現代社會現象對照,讓追求身心自由的現代人,對莊子的人生哲學能有所體會與應用。

  黃驗(實學社總編輯,以下簡稱):在《莊子》這部小說中,莊子為了籌辦他與曹娥的婚禮,去向監河侯借錢,監河侯說要等到秋收後才借他。緩不濟急,所以莊子用「枯魚之肆」這個寓言回敬監河侯。他婚後為了生活,去向太宰蕩求職,被推薦為漆園吏,欣然就任。小說中又寫到:宋國的曹商,出使秦國,秦王賞給曹商百輛車子,曹商向莊子炫耀,莊子便以「舐秦王的痔瘡換取報酬」來嘲諷曹商。

  莊子與曹商,在物質上同是「有所求」,卻有高下之別,根據的標準是什麼?

  王邦雄(中央大學中文系、哲研所教授,以下簡稱):道家、儒家所講的道,都是在為人生開路。道家講「道法自然」,儒家講「人倫之道」。「自然」,非指山水風景,而是指天道法則,天道走它自己的路。自然,就是自己如此;與自然相對的是「他然」,就是從他人而來、依附他人的力量而成。

  莊子的求是自然,曹商的求是他然,差別在此。曹商、出賣人格、借勢誇耀;而莊子只是為了生活,以他的才、他的真性情去求,而不是用權謀、人為造作、釣譽沽名。他沒有委屈、壓抑、討好,所以即使求借不到,還是很高傲的莊子。 道家認為,人為了名利權勢,心裏起了太多執著,使人扭曲變形,人人都成了假人,所以莊子極重要的哲學之一就是講「真人」,人的起步是真人,像嬰兒般天真境界,人的最高境界,必須透過努力修練,才能達到真人的境界。

  寧為野牛‧順性而為

  黃:莊子曾說,他不願當一隻死了的神龜,被盛裝供奉,寧可拖著尾巴在泥巴裏爬;也不願當犧牛,生前被細心供養,宰了後披上錦繡,抬到太廟裏;他寧可當一頭野牛。這些比喻都用來拒絕出仕(包括當楚國宰相),他自己去求當漆園吏這種小官,卻不肯受邀擔當大任,這兩件事看來是採取不一致的標準,是不是?

   王:這就像李遠哲願意當中央研究院院長,而不願當行政院院長一樣,重點不是官大官小,而是「適」,是否擺對位置。

  莊子適合當漆園吏,在那兒當官形同隱居,怡然自得。中國道家講山水田園,山水田園不等於道,但是隱然合乎天道。莊子在漆園裏,合乎修心、追求自然(自己如此)的理念。山水不會引發好勝、好戰、與人對抗之心,山水可以讓人放下「有心」。人就是太有心、執著,而造作虛假,遠離天道,這是莊子所不為的。 莊子任漆園吏,既找到了工作、照顧到基本生活,也為國家做事,很自然,很美好,若換成曹商,是做不來的。

黃:莊子認為,禮教不合人性、不順自然,他與曹娥論及婚嫁時,也要顧及基本的禮數,監河侯後來送了禮,他也接受。莊子心目中的禮,是怎麼拿捏?

道家認為,當我們必須講禮、強調禮儀時,表示內在很少,所以需要外在的規範。如果內在(道德)飽滿,再講仁義,就不會有問題,如果內在源頭匱乏,則光講仁義是空架子,是死的,空架子的存在就淪為禮教吃人。

  舉例來說:握手是禮,但若缺乏真性情,握手便成為冰冷的形式,有的人甚至像是給你恩典般的,把手丟給你,這不是禮。

莊子反對的不是人與人之間的禮,而是反對實質內涵流失之後,僅存的空洞的禮教、禮制。他說:「以刑為體,以禮為翼」,人的身體(刑)不自由,且一天天老去,相對於自由的心,此體是不自由的,在人間行走,要用禮來輔翼,有人間的禮(如打恭作揖),生命才會有交會。莊子的哲學,在對治時代的病痛,也可以對治現代人的病痛--現代人際關係被掏空,是個很嚴重的問題,很多人一邊應酬,回來後一直罵,沒有真實感,很多是虛的,虛假的恭維、掌聲,在交際(禮)的形式之外,沒有真性情為依據,這便是莊子反對的,乾枯的禮教。

無為、無用的好處

黃:在老莊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項主張是「無為而治」,莊子當漆園吏時,不做管理,而使漆園之人不再需要鞭子,便能自動勤快幹活。「無為而治」的真義為何?

王:無為,不是消極的毫無作為,而是指無掉人為造作,就是要去掉君王的好大喜功、自我中心、自以為是的那些作為。君上無為,百姓自然而治。如果幼稚園的老師無心一點,順孩子的性而為,小朋友會玩得很快樂;如果在聯考前媽媽不那麼緊張,孩子就不會受到感染而繃得很緊;老師對學生也是如此。有學生說:老師你真好,我說不是,是你自己好,老師只是看到而己。

莊子帶學生做戶外教學時,以臭椿與鵝為例子,說臭椿因為不成材,未遭砍伐而得享天年;鵝因為不善鳴叫,被主人先殺來宴客,同樣是「無用」,為什麼其結果截然不同?

有用、無用是二分法。當我們講有用時,已先有個標準在那裏。譬如考上第一志願有用,第一志願是第一有用,第二志願就是第二有用,然後大家根據這個標準來斷定你是有用,還是無用。問題的關鍵是「用」的標準定在誰的身上?讀書人有用,還是種田人有用。一般都是把用的標準訂在聖人身上,這就害慘百姓。莊子講「無用」,就是要把用的標準解放(無掉),讓每個人回到自己的用處。譬如不考試,不以分數為有用的標準,每一個孩子都很可愛,很有自己的特性、才華可以發揮,這便是「無用」。

  叔孫通被秦始皇王朝應選為博士候選人之後,便踏上一條極為曲折的政治之路。隨著秦王朝的瓦解,他先後受到多位當紅政治領袖,如義帝、項羽、劉邦的讚賞,並引為幕僚人士。

  有用之用,是少數人有用,大多數人無用,製造少數的英雄與大多數的失敗者;無用之用是人人有用。

  無用是在有用的上面,超越了有用的標準。我們不反對有錢人、不反對分數很好的學生,但沒理由把標準定在有錢、高分,因為還有其他的標準,更多元的標準,有更適合自己走的路,而不是跟隨別人起舞,活在別人的標準裏。 。

莊周夢蠂與自我突破

黃:莊周夢到自己變為蝴蝶,這是非常高的境界,對於身受束縛,執著於一己之見的現代人來說,有著極大的啟示。莊周夢蝶的心境、眼界之變化為何?

王:夢是自我限制旳解消,夢裡沒有限制,它可以彌補現實人生中的缺憾。 本來人與蝶各不相干,莊周夢為蝴蝶,蝴蝶也超越了牠自己,而夢為莊周,溶入了莊周,彼此都突破了形體的侷限。這一種自我突破,代表著三種境界的變化:

一、莊周只是莊周(夢蝶之前)
二、莊周不是莊周(夢蝶之時)
三、莊周又是莊周(夢蝶之後)

  這叫做物化,就是我解消物的限制,我的心靈較會寬廣。莊周最後還是回來做莊周。

  我跟出家人講哲學理念時一定會講到:在家--出家--回家的三種人生境界。在家,做媽媽做太太的,可能很煩、每天柴米油鹽、奶瓶、尿布,所以一定要讓做太太、媽媽的,有「出家」的路--去遊山玩水或參加成長班、當義工。傍晚她回到家,就有很寬容的空間去接納下班、放學回來的丈夫、兒女。本來她只是媽媽、太太;「出家」時,媽媽不是媽媽,太太不是太太;回到家後,更是媽媽,更是太太,這叫物化,就是暫時擺脫你原來的物(角色、工作),去走一趟成長路,再回來做一個更豐富的自己。

  莊周回來做莊周,蝴蝶回去做蝴蝶,各做自己,不做別人,這是極重要的道家理論。很多人一生努力做成別人,這是人生的悲劇。

生活大師的智慧

黃:莊子》這部小說,在取材、技巧方面有什麼特色或優點?以您長期教授中國哲學史及對莊子的研究,作者在哲學部分的發揮如何?

王:這部小說很吸引人,尤其一--八章,情節舖陳很精彩,作者把春秋戰國的地理位置、歷史傳統、政治家族,時代人事變遷寫得很清楚,也將當代重要人物如孫臏、惠施、蘇秦、張儀等穿插其中,對青年朋友、社會人士來說,可以透過「莊子」這部小說,對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時代有個完整的輪廓。

  從文學方面來看,作者的文筆、想像都極好。孫臏與莊周的歷史交會極美;莊子之妻曹娥的自殺,莊子與凡姬的師生之愛,也自有其創意,不過,感覺上太現代了。

  在哲學部分,莊子最重要的觀念如「真人」、「遊」等主題缺乏著墨;有些觀念的發揮或詮釋與莊周的本意有所出入,譬如「天池也」指的是道家理想境界,作者把它寫成地圖上的某一點,將之著實化,失去原本空靈、象徵意義;譬如小說講列子是「至人」。至人是道家的最高境界,但列子只能「御風而行」,莊子卻是沒有風也可以與天地合一,因此莊子評列子是「有待」,無法逍遙,不能算是至人。假如作者在哲學部分多為留意,這部小說就會更好。

黃:謝謝。正如您所說,莊子本身是生活大師,是智慧經典,他的寓言、行事風格,都帶給後世很大的啟發與示範;您強調,莊子的觀念,在對治時代的病痛,聽過您所做的解讀,讓人瞭解,莊子的思想可說是歷久而彌新,可以對治現代社會的病痛,讓我們追求身心的自由與安頓。

 

(本次對談內容取自《莊子》,實學社出版,遠流發行))

最新更新日期:92.04.30

歷史資料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