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之際,是一個敵我對立分明的時代。有人今天是友,明天是敵,一夕之間,你恍惚了,一剎那間不知該以何種面貌對待昔日的同袍,而「義氣」在此刻變成一種高貴的情操。在這你死我活的亂世中,人們被迫「物競天擇」,在這種歷史演進之下,造就了一批頂天立地的奇人。他們的立身之道,值得人們參考,或引為借鑑。
利益與道義的抉擇
李傳理(遠流出版公司總經理,以下簡稱李):如果有個時間機器,可讓你回到過去,你會選擇回到中國哪個朝代?
吳登川(吳氏圖書公司總經理,以下簡稱吳):嗯,我會選擇唐朝,還是太平盛世的生活來得穩當。但是像楚漢這麼迷人的時代,我也很想去一探究竟。
李:對那些恰好遇上亂世的人,又會如何面對呢?今天我們是否就針對這個主題,對本書一些處在楚漢時代中,顯得特立獨行的人物來作討論?
吳: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切入點。
離亂世代中的知識分子
李:在終年戰亂,讀書人顯得一無是處的時代中,這些飽讀詩書的知識分子,就成了一群無所依靠的邊緣人。以陸賈來作例子,當陳勝揭竿起義時,陸賈感受到這股變動的力量,因而放下書本,投入對抗秦王朝的隊伍中,後來他被劉邦拔擢。在天下底定後,他看出大「勢」已變,便對劉邦說:「能在馬上得天下,未必能在馬上治天下」一語震醒了劉邦。劉邦剛剛建立新王朝,當然想知道陸賈所說王朝的興衰之道,好讓漢王朝能綿延不絕。陸賈開始著手寫《新語》,一部警惕國家興亡的名著──他以這部書,完成身為儒者的使命。
吳:正因為陸賈擁有遠大的胸襟之故,才能創造出與眾不同的道路。記得當他第一次遇上秦軍時,他面對高大的敵手,心中想到他可能連一個敵人也搏不倒──手無縛雞之力或許可謂對陸賈的戲言──他極明白自己無法擔任殺敵的工作。
李:陸賈可說是化知識為力量的最佳典範,他憑著知識(智慧)拯救了自己,能在亂世作出正確的判斷。
吳:知識分子在戰亂時雖不能出力,但可化知識為力量。暫時放下書本,來個腦筋急轉彎,變成引領世局的「軍師」──當然,陸賈並不是這種身分!
李:但也十分接近了,他其實是個提出「歷史實用論」的史家。你看,他向劉邦提出諫言時表明自己一直貫徹儒家思想,極力希望劉邦行仁義之道,「以古鑑今」正是陸賈想要表達的。
吳:秦代的學者仍堅持儒家一貫的信念,期待「聖君」、「聖王」的出現,在另一個傳主叔孫通身上,也是有同樣的印記。
叔孫通被秦始皇王朝應選為博士候選人之後,便踏上一條極為曲折的政治之路。隨著秦王朝的瓦解,他先後受到多位當紅政治領袖,如義帝、項羽、劉邦的讚賞,並引為幕僚人士。
李:叔孫通選擇可以開創一個充滿希望的新王朝的政治人物當老闆,他到一個公司,便竭盡所能地發揮自己的專長,不因人廢事,不在意外界對公司老闆的任何批評。
吳:沒錯,他是我頗為欣賞的知識分子,很懂得拿捏進退的分寸,可是,叔孫通對劉邦掌控的漢王朝還是較為盡力,可見他是有「留一手」的。
李:也可以這麼說,叔孫通也是耳聽八方、眼觀四面的人,他明白秦始皇、二世皇帝是無道的,他知道不能改變這事實,潛移默化總是有用,所以在秦王朝留了下來。本來義帝(楚懷王羋心)是足以讓他完成﹁輔佐禮義之邦﹂美夢的領導者,可惜義帝不成氣候,為霸氣的項羽所弒。
吳:這讓我覺得,像叔孫通這種人,一定是有足夠的涵養與智慧,才能好整以暇地面對迅速更替的新勢力──以不變應萬變,是叔孫通奇特之處。在這篇小說中,最令我有感覺的一幕,即叔孫通替劉邦「建禮作制」後,劉邦第一次上朝,看到排列井然有序、謙恭有禮的群臣時,劉邦在心中大聲叫好,他感到凌越萬人之上、唯我獨尊的輕飄飄感覺。
一個問題少年
李:你有沒有注意到,作者在寫陸賈和劉肥時,都以石頭巧妙地比喻成他們的命運?
吳:我看到了。如陸賈所說,唯有滾動的石頭才有生命力可言。因為「動」是一種活力,有希望的象徵。
李:在〈劉肥〉一篇上,作者更是用了很多「風」的意象。藍色、白色的風,在依舊迷信,充滿怪力亂神說的楚漢時代,「風」增加這篇小說的神祕感,它更是劉邦、劉肥父子兩人之間的祕密。
吳:劉肥的童年時期頗令人同情,他一向崇拜的父親遺棄母親和他,與別的女子再婚,從他的世界脫離了,劉肥在心理上變成了一個孤兒。記得他在水邊和曹參對話的那幕很是讓人疼惜,「傷心和不做什麼是兩回事」,一個過分憂鬱早熟的少年如此回答曹參的問題。從劉肥身上,我看到了缺乏父愛的政治家庭的孩子,如何培養出一種獨特的判斷力及生命的堅軔度。
李:其實,我覺得這篇小說所要描寫的奇人是劉肥的岳丈駟鈞。駟鈞受曹參之託照顧劉肥,他對劉肥不計回報的栽培,不禁令人懷疑他是否包藏著欲借劉肥之力,以謀取自己名利的投機心理。駟鈞在這場楚漢相爭的賭局中,把「注」押在劉邦之下,他只要好好照顧劉邦的兒子劉肥,要是贏了,必將有大利可圖;他還將其女兒嫁給劉肥,名正言順地攀住了劉肥。事實證明,駟鈞的賭注押對了,劉邦擊敗項羽當上皇帝,駟鈞即是冠冕堂皇的齊王劉肥的丈人,享受到無比的殊榮。
吳:我或許把焦點都放在劉肥身上,忽略這位駟鈞,在看這篇小說的當時,只覺得駟鈞是一位圍繞在劉肥身邊一位豪邁的俠客而已。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李:提到盧綰,就會將他和劉邦緊緊扣在一起,他和劉邦是一對哥兒們,但讓人質疑的是,好朋友之間真的夠了解彼此嗎?
吳:劉邦與盧綰的感情應是親如兄弟了,兩人除晚上各自回家睡覺外,幾乎無時無刻不在一起,不「親」也難。他們彼此的志向、智力上或許有一段差距,可以看得出盧綰極佩服他的朋友,甚至以身相許──願意為劉邦而死,但顯然劉邦並非抱持這種心態。
李:每個人對「知己」的看法都不一樣,盧綰或許認為,劉邦對他已是夠義氣。提到「義氣」,這是哥兒們相交看重的一點,朋友有難時另一人是否能出手相助,是謂朋友的定義。看看季布在被劉邦懸賞千金的逃亡期間,曾自問,此時真會有朋友不惜冒著「窩藏罪犯禍及三族」的危險去搭救他嗎?沒想到他真有這樣的朋友,曾與他有過一段交情的周生挺身而出,解救了他。
吳:此是由於季布的任俠形象早已深植人們心中,在項羽的敗跡已現、帳下的大將紛紛叛逃時,季布只是不以為然地搖搖頭,他始終想,楚軍仍有扭轉乾坤的可能。甚至在項羽對他說「逃吧」的同時,季布仍是連一絲不服從或背叛的念頭都沒有。這種對項羽自始至終不改變的擁護態度,為他塑立了「忠義」的形象,這樣的人,值得與其相交,知道季布的人明白他有這樣的特點,因而才願意捨身相助吧。
李:「患難見真情」此言真矣,真正的朋友似乎在遭受挫敗、落寞時才會顯現出來,一生擁有一位夠義氣的朋友就夠了。
(本次對談內容取自《楚漢奇人錄》,實學社出版,遠流發行)
最新更新日期:92.04.17
→歷史資料回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