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北部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國家的強大外患,先是匈奴,後有突厥,他們不時南下寇邊,劫掠生事。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終於下決心消滅這個心頭之患。
但是,控弦百萬、兵強馬壯的突厥,豈會輕易束手待斃?李世民與李靖要如何戰勝對手?於是,一場「智」與「力」的競爭開始了,一個實現長治久安的擒王大計誕生了……
張靜慧(前實學社編輯,以下簡稱「張」):突厥是中原國家長期的邊患,李靖和李世民怎樣規畫出「擒賊擒王」的策略?
范楊松(大人物管理顧問公司,以下簡稱「范」):這可以套用現代企業策略規畫的過程來說明。決定策略前,首先必須分析敵我的環境和資源(審時度勢)。當時,突厥連年大雪,民不聊生,眾叛親離;而唐朝正值貞觀盛世初期,國家安定,兵強馬壯,是對外用兵的好時機。但也要考慮可能的風險。突厥擅長馬戰,頡利可汗一向驍勇善戰,只靠武力難以征服。
經過這些分析,李靖與李世民定下「長治久安」的大目標,目標引導策略,「生擒頡利」的計畫於是生成了。
張:「擒賊擒王」的實施步驟非常明確,先派出間諜任明,一面觀察敵人動靜,一面散布謠言,離間頡利君臣;時機成熟後,再頻頻出奇兵;然後用撫剿並進的手法,趁突厥防備鬆懈時,一舉擒獲領袖頡利,最後用懷柔政策,妥善安置頡利君臣及降民,實現永久的「擒王」。
范:的確。「擒賊擒王」是戰略目標,為了達成目標,必須交互運用許多戰術,李靖與李世民就用了反間、離間、調虎離山、欲擒故縱、笑裡藏刀等計策,一計接一計,形成大戰略,全都是為了達到「生擒頡利」的戰果。
「擒」與「殺」
張:「擒賊擒王」最特別的在於將敵人「生擒」,而不是「殺掉」。將敵人首領殺掉,雖然比較容易辦到,但是突厥可以再推出新的領導人;如果生擒頡利,等於掌握住突厥的希望,再加以懷柔政策,就能讓敵人真正的臣服,可說是投入最少資源,獲得最大報酬。
范:「擒」與「殺」的確給我們很大的啟發。以企業競爭來講,有人用惡意購併(殺)來打擊對手,但這樣強悍未必有好處,反而會激起反彈,不如用合作、策略聯盟(擒)的方式,充分運用雙方資源,為總體目標努力。例如最近頂新集團與味全公司合作經營大陸食品市場,雙方各自發揮市場開拓與產品研發的長處,創造更大的優勢,就是企業良性競爭、創造雙贏的例子。
文化決定策略
張:生擒頡利的過程,也充分顯現「智取」與「力取」的差別。李靖與李世民深知以當時的國力,還不能一舉消滅突厥,於是他們決定「智取」,用一連串計策達成「擒賊擒王」的目標,智謀與軍力相加、相乘,力量就超過了突厥。
范:會不會用智謀,也和文化有關。突厥是游牧民族,習慣馳騁草原,直來直往,一向用「力」來解決事情;再者,突厥較晚才有文字,前人的經驗與智慧無法累積、傳承,不利謀畫計策。突厥也不重視倫理,沒有倫理就沒有秩序、規範,國家不易長久。
擴大來說,國家或企業的文化,也和他累積了多少經驗、智慧有關。不同的文化,可以決定不同的策略。像台塑、統一等經營數十年的大公司,他們的企業文化不斷累積、傳承、創新,又有完備的制度,所以能夠制定恰當的發展策略、化解各種危機。
張:突厥唯一知道設計、用計的是元老重臣葉護吐谷渾邪,他洞悉李靖的計謀,自始便懷疑任明是間諜,也派人到敵方臥底,蒐集情報;但是到了關鍵時刻,頡利卻聽不進他的建議,終究無法挽回突厥的頹勢。
葉護這個角色,讓人聯想到吳王夫差身邊的伍子胥和項羽的謀士范增。他們都扮演「先知」的角色,能夠看清敵手的計謀,對上直言切諫,但或因為領導者的性格盲點,或因為大勢已去,都無法扭轉全局。
領導風格 決勝關鍵
張:李世民是一個胸襟開闊、氣魄宏大的領導者,他深知「分層負責」的道理,定下「擒賊擒王」的目標後,細節便放手讓李靖去規畫和執行,不再干預。
李世民與李靖之間的默契與信任,更令人印象深刻。李靖聽到李世民在欣賞〈秦王破陣樂〉,就知道皇上打算對外用兵;李世民聽說李靖去視察養馬場,就知道他有了破敵的良策。當有人誣告李靖,李世民不但不罰,反而對李靖加官晉爵;李靖也不負君望,連連破敵制勝。或許可以說,李世民的胸襟氣魄、李靖的謙沖內斂,塑造了這對合作無間的君臣,成就了「擒賊擒王」的大計。
范:策略能否執行、能否得到經營團隊的擁護、戰力能不能維持,與領導者風格有極大的關係。李世民的胸襟與氣度,的確是這個計策能成功的重要原因;反觀突厥頡利可汗猜疑心重、暴躁獨裁、不能任用賢才,與李世民一比,就能知道為什麼他會中計了。
企業或組織的文化、風格,也受到經營者性格與修養的影響。假設企業裡有人喜歡進讒言、講人是非,而老闆也不排斥這樣的行為,那麼長久下來,企業文化便會朝此發展。
「擒賊擒王」可以從不同面向來解釋。捉住頡利,讓突厥群龍無首、各自潰散,是「擒賊擒王」;把頡利君臣留在長安、安置降眾,是長久的「擒賊擒王」;李世民用重用李靖,加官晉爵,使他更盡心國事,再透過他去掌握下層部屬,也是「擒賊擒王」的手腕。
愛拚不一定會贏
張:您覺得「擒賊擒王」這個策略概念可以給現代人什麼啟示?
范:「擒賊擒王」其實就是一種有效分析事物、解決問題的方法。愛拚不一定會贏,有些人只知道埋頭苦幹,卻不知道問題的核心、癥結在哪裡,也不去想策略、用方法,這樣怎麼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擒賊擒王」也可以廣泛應用。人事方面,公司裡最關鍵、最不可替代的員工可以納入股東;行銷方面,可以請社會上的知名人士、意見領袖推薦產品;競爭方面,可以將對手最重要的人才挖角過來,成為自己的得力幹部。
學術上說的「二十、八十原理」,也是「擒賊擒王」的概念。舉例來說,花百分之二十的時間、資源,獲得百分之八十的利益;或者百分之八十的業績是由百分之二十的客戶創造出來的,那麼就要好好維繫這百分之二十的客戶。
企管學者波特( Michael E. Porter )的競爭優勢理論, 也可用「擒賊擒王」來說明。企業裡有上、中、下游等不同階段在發展,要選擇最有價值的那部分來做(擒王),再結合資源基礎,就形成了競爭優勢。
前人的智慧結晶
張:看來,「擒賊擒王」的應用真的很廣。從戰場、商場到處世,從國家、企業到個人,都可以把「擒賊擒王」化為實用的智慧。
范:「三十六計」可以說是中國決策行為、危機管理的精華,是前人的智慧結晶,是後人的無盡寶藏;它不僅僅是歷史上的個別事件,而是可以從概念推衍出操作模式,把單一的計謀整合、串連成為策略,交互應用時就可以源源不絕、千變萬化了。
計策的可貴之處在於能夠活學活用,化前人的智謀為自己的借鏡,給計策注入活水、注入生命,成為歷久彌新的處世智慧。
(本次對談內容取自《擒賊擒王》,實學社出版,遠流發行)
最新更新日期:92.04.02
→歷史資料回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