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政局動盪不安,楊堅從中挑起政治對立及衝突,暗中擴張勢力。楊堅從李德林口中得到啟發,在武帝賓天時,逼使皇叔們出藩就國;宣帝一死,楊堅趁他們未與各州大總管們聯手,趕緊將之調回京都,就近看管。
楊堅為了取得政權,先是笑裡藏刀,一切以忍為上策;進一步借刀殺人,剷除異己;最後則趁火打劫,將宇文氏全數趕盡殺絕,斬斷北周國祚,建立隋朝政權,統一了天下。
顏莉(實學社編輯,以下簡稱「顏」):楊堅原本處於弱勢,但是他無意中得謀士李德林小小啟發,使他運用「調虎離山」之計「移鼎」,進而開啟了歷史新頁。
王猛一擔畚箕行遍天下,奔波於鄴城、長安、洛陽等地,表面上是賣畚箕,實際上是專注於天下大勢,留心當代的英雄豪傑,尋找明主。
陳健邦(台灣積體電路公司副總經理,,以下簡稱「陳」):老虎一旦虎落平陽,其威勢便難以發揮。楊堅用「調虎離山」之計將對手調離根基地,使其失勢,這在古今政治權鬥上隨處可見。誠因弱勢一方若與強勢一方正面衝突,必然要付出極大代價,故而出此「上」策。
制度之弊,害國之基
顏:北周武帝一改鮮卑政權弟承兄業的傳統,學漢人體制,將帝位傳給兒子周宣帝,導致宣帝眾位皇叔皆成了潛在政敵,原本最年長也最被看好承嗣大統的齊王宇文憲,他擁有天序、名望、才德、功勳種種優勢,反因制度改變使他成了奪權的頭號嫌疑犯。楊堅利用此一矛盾,開啟皇室明爭暗鬥、骨肉相殘的政治遊戲,體制的變革成了北周朝廷的一大致命傷。
陳:武帝努力了十二年才從宇文護手中奪回政權,他努力治國,堪稱英明,因私心太重而讓不學無術的兒子繼位。在制度上做此重大變革,卻無相關配套措施輔助──太子的培植、功臣的安排、反彈的化解等等,武帝有心改革,但他畢竟無法預見制度的流弊與隨之而來的巨大衝擊。楊堅對宣帝「將欲敗之,必姑輔之
。」更逐步引爆了後來一連串的政爭與殺戮!
顏:由於皇位繼承者闇弱無知,處在權力的刀光劍影下,毫無安全感。尤其當忠臣良將直言其非時,皇帝反將這幫人視為政權的威脅而大開殺戒,宣帝賜死宇文孝伯、宇文神舉及王軌便是一例,皇帝試圖以殺人化解威脅,然而吊詭的是,越殺人越缺乏安全感,而且無形中摧折國之柱石,也間接為奪權者除去了政治障礙。
顏:皇帝們擁有權力卻無治世之能,自然必須仰仗臣下,而當組織中出現類似狀況時,也會產生「權臣」,引發權力壟斷與傾軋,進一步更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小」接班人的大危機
陳:領導者無能,則身邊必不乏口蜜腹劍之人。群小當朝,英雄無路,便是如此。小人利用言語而非政治才能來影響政局,到最後,政治成了個人發洩私欲之地。
周武帝改變傳位模式,卻未能加速培養兒子。掌握權力者自然將兒子視為接棒者,所謂「肥水不落外人田」,皇帝傳子與企業傳子似乎都是中國人一貫的作法,一個國家或公司的接班人,其產生必須仰賴健全的養成或選拔制度,北周武帝不鑒於此,惟願帝位由自家子孫承繼,一旦傳位至七歲的小皇帝時,便讓楊堅有機可乘。歷史上許多小皇帝當家,多半像宇文氏一樣,丟了江山。
韜晦之學的真義
顏:北周武帝雖興兵東滅北齊,但對於北齊能臣李德林備加禮遇,李德林也深以獲明主賞識為幸。然武帝死後,李德林眼見宣帝的狂悖無能,轉而將胸中韜略貢獻給楊堅。他慧眼獨具,看出楊堅稱霸天下的實力,微醉之際,輾轉將調虎離山之計獻予楊堅。
陳:人才在尋找可一展長才的環境時,除了重視發展前景及制度外,領導者的特質是否吸引人也很重要。楊堅有「反相」,說的雖是他有稜有角的外貌,事實上,他沈著、機警、智慧、勇毅的領導者特質隱隱浮現才是主因。而他在奪權之前,對謀士們虛心求教,有長遠眼光,具領導者容納人的氣度,也是一個重點。
當大家都直諫太子非社稷之主時,楊堅獨排眾議,贏得武帝信任。在楊家面臨殺機時,他要夫人赴宮請罪,自己也極力忍氣吞聲。表面上一副溫良恭謹之貌,暗地裡卻積極在峰迴路轉的計謀中,撒下鋪天蓋地的權力巨網,為的是不落痕跡地謀定而後動,力圖一舉成功。
顏:楊堅懂得凡事隱忍為上,大概也因為他勤於讀書,並將之與現實生活兩相對照的緣故。他曾說哪位領兵作戰的將軍未曾讀過「韜晦」二字?但是真正能做到將鋒芒隱入鞘中得到成功者凡幾?歷來開國皇帝愛讀書者頗多,例如趙匡胤也是在作戰之餘趁隙讀書,可見讀書大有助於兵家行軍布陣之思考。
陳:楊堅一聽到李德林提及司馬懿用過調虎離山之計,便立刻找來《三國志》細細研讀。初時以為李德林酒醉,將曹丕誤說成司馬懿。楊堅為求甚解,竟將一部書連讀數遍。最後,他了解到司馬懿與曹丕身邊的吳質交情匪淺,料想此計必是司馬懿暗授吳質,終使司馬氏奪下了曹魏江山。讀書的過程不僅使楊堅豁然開朗,屬於他自己的調虎離山之計也在心中成型,使他化危機為轉機,突破了自身的困境。
顏:楊堅的「韜晦」哲學不僅是他對付政敵的絕佳手段,更成了他致勝的關鍵。他在皇帝面前隱喻或影射皇叔們狼子野心,皇帝下旨滿門抄斬後,楊堅煞費苦心派出適當人選前往宣詔。而在領兵大總管的調度上,楊堅更大費周章,徹夜思考,務必要能壯大自己又能隱藏自己。其胸中謀略與城府之深,實在無人能及
。
陳:楊堅心思敏銳、細膩、記憶力佳,對於人際關係的脈絡非常在意,他一邊將對手及其可運用之資源分析得清清楚楚,一邊卻小心翼翼不露出一點奪權的端倪。當別人在思考「天下第一大家」時,大多只想到尉遲迥、韋孝寬等大家族,完全忽略了楊堅來自兒女親家們盤根錯結的婚姻勢力。一直到皇帝賓天,大家才忽然看清楚楊堅是勢力最大的政敵,可惜為時晚矣!
好的班底是成功的指標
顏:楊堅暗怪第一次的調虎離山卻是真讓諸王成為各據山頭的猛虎,正在不知如何是好時,李德林旋即為他解惑:若無第一次的調虎離山,楊堅今日不可能掌權。楊堅隨之一頓,並了解其中道理,可見好的智囊團很重要。
陳:楊堅在謀士李德林及高熲的聯合獻策下,隨時調整自己的計謀,進而奪權成功,智囊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如果智囊們能釐清利害關係,直言陳述策略之利弊得失,而且主事者也能廣納四方萬言,集思廣益,組織前途必然大好,反之亦然。由此可見敵我陣營的獻謀畫策之人,也可成為預示未來成敗的指標。
顏:楊堅要顏之儀交出玉璽,顏之儀不從,楊堅怒欲殺之,幸好李德林及時進言:「強者肆無忌憚,弱者苟且偷安,一個新朝代的皇帝,不是要有忠臣就有忠臣的。」這句話實在饒富深意。
陳:顏之儀因忠於周室而遭楊堅所忌,在組織中常可見到這種情形。其實,聰明的楊堅應懂得禮遇前朝之臣,大家受到鼓勵,了解效忠是種值得被肯定的道德後,自然會群起仿效。
楊堅之所以能夠創業成功,有幾個特色:一、用機:在權力未穩固時,非常謙抑隱忍;一旦天元皇帝駕崩,機會到了,他毫不猶豫地當起輔政大臣,使出各種非常手段,極狠。這還借重於他過人的洞察力和決斷力。二、用人:人才棄之於地,他視為至寶,攬為己用,因而能與對手進行一場智與力的大對決。三、用智
:避免與強勁的對手正面衝突,他繞道而行,用四兩撥千斤之計,把虎調離山頭。成功的經營者,不必與競爭對手硬碰硬地對決即可輕鬆取勝,這是《調虎離山》給現代人最好的啟示。
(本次對談內容取自《調虎離山》,實學社出版,遠流發行)
最新更新日期:92.01.02
→歷史資料回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