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晉靈公與屠岸賈疑忌趙盾,聯手謀害未果,晉靈公被弒,趙盾迎立新君,並饒恕了屠岸賈一命。但是,屠岸賈恩將仇報,帶兵血洗趙府,一夜之間,趙氏三百餘口命喪顏泉。

  趙氏門客公孫杵臼與程嬰,在下軍元帥韓厥策劃下,共同擔負起救孤撫孤大計:公孫杵臼率先赴難,程嬰獻出親子,韓厥見招拆招。趙氏孤兒趙武在眾人齊心協力下,終於得見天日,報了血海深仇。

會做事,也要講方法

  顏莉(實學社編輯,以下簡稱「」):趙盾是晉國功臣,隨時隨地以國事為念,國家有這樣憂心國事的人,照理說,晉靈公應該很放心了,但是他卻疑忌趙盾,尤其趙盾不分時、不講地,甚至不顧場合地當著下屬的面,對晉靈公多所阻勸,晉靈公面子上掛不住,便欲殺趙盾。趙盾忠心為國,為什麼卻給自己引來殺機?

過度擴充的迷思

  洪文學(曾任空軍軍官學校政戰部主任,現為備役少將,以下簡稱):或許是趙盾恃寵而驕、倚老賣老,事實上,當一個人居於主導地位,或因輝煌的功勳而被眾人所信服時,他往往也很容易忽略一些細節。 趙盾每每在天色未明時,便穿好朝服準備上朝,對晉國及國君的忠誠度毋庸置疑,但是他忽略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尊嚴──尤其晉靈公正值年少,難免心高氣傲,要強好面子;而忠心的趙盾正因國君年輕,以國家之憂而憂,對待晉靈公的態度,不自覺地像個嚴父般,久而久之,自然會引起晉靈公的心理反彈。

  晉靈公年輕氣盛,做事不考慮後果,而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一被屠岸賈挑唆,二人一拍即合,立刻展開殺害趙盾陰謀。晉靈公雖然不對,但是話說回來,趙盾雖有智慮,竭盡心力治理國家,但他的努力換來的卻是殺身之禍 ,這是趙盾不了解官場文化,也不懂得如何化解衝突,所以,會做事,也要講方法。

先將心比心,再談以德報怨

  顏:趙盾大難不死,饒過了屠岸賈,但屠岸賈後來對付趙盾的兒子趙朔,卻是一場更為無情的殺戮,試問趙盾這樣的「以德報怨」,又有什麼意義?

  洪:以德報怨的目的大多是為了消弭紛爭與仇恨,只可惜趙盾施恩的對象,偏偏是屠岸賈那種「此仇不報非君子」的典型小人,反而給趙氏子孫帶來一場人間慘禍。

  屠岸賈忘了自己曾如何欲置趙盾於死地,最後,趙盾大方地饒他一命,但他仍舊害怕趙氏尋仇。屠岸賈產生如此強烈的恐懼,也算是有別於良心譴責的另類懲罰,但是他卻因此親手鑄下趙氏三百餘口的滅門血案,以斬草除根為終極手段,連晉君胞妹腹中的趙氏遺孤也不放過,這種小人到底的心態,實在令人膽寒。 趙盾的以德報怨看來沒有什麼意義。原因是他以自己的心理去揣度對方,以為屠岸賈撿回一條命後,自此能知恩感恩,殊不知,趙盾的將心比心,就跟大多數人一樣,是用自己的心去「比」,而不是用屠岸賈的心去比。所以,趙盾的一念之仁,卻給趙氏子孫帶來了萬劫不復的災厄,這是趙盾始料未及的結果。

  顏:屠岸賈可以將趙盾的不殺之恩忘得一乾二淨,卻因趙朔當著趙府眾人,踢了屠岸賈一腳,便視之為奇恥大辱,矢志報仇,而且手段極狠,這是什麼心理?

  洪:我想,人性中普遍存在的一點就是,別人對我們做了十件好事,只一件壞事,我們就永遠記得他曾經有負於我們,這是奇妙卻又普遍的現象。所以為什麼多年的至交,可以翻臉不認人;而曾經並肩作戰的親密戰友或是親密愛人,也可以一朝反目成仇。像屠岸賈這種排除異己的手段,在官場上屢見不鮮,只是屠岸賈表現得更為心狠手辣。

士為知己者死

  顏:屠岸賈對趙氏趕盡殺絕,下令三日內若找不到趙氏孤兒,就將全國同齡小孩盡皆殺害;趙朔的門客程嬰,忍痛交出自己的兒子替死,公孫杵臼甚至以身相殉,講仁義的氣節令人讚佩,是什麼支持著他們這樣義無反顧?

  洪:所謂物以類聚,同氣相求,趙盾一向待人以寬,因此得眯明及靈輒捨命相救;他也一再交代兒子趙朔,越是比自己低下的人,越要對其施恩,所以趙朔對門客都極為關照。

  同樣的,受恩的趙氏門客──程嬰與公孫杵臼,為人正直,知恩必報。他們見恩家突遭大難,都甘冒生命危險,忍受極大的痛苦,為趙氏保存香火。再者,「老人結草」報恩的故事,也激勵了他們,使他們相信冥冥中有正義與公理存在,因而有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與決心。也正因為他們受制於道德公義的驅使,所以程嬰痛捨親子、公孫杵臼勇敢赴難。

  值得一提的是,程嬰抱孤兒欲出宮門時,遇到的將軍解允也是一樣。解允奉命行事,結果卻在程嬰一番義憤填膺的慷慨陳詞下,人性中的憐憫與正義被喚起,再加上解允也並非見利忘義之輩,才使得一場救孤的情勢轉危為安。

捨「子」為人

  顏: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頭上的一塊肉,程嬰與妻子翟氏決定讓親生兒子替代趙氏孤兒去送死,心中的痛苦超乎筆墨所能形容。這有點類似「忠孝不能兩全」,是不是為了國家,所有的情感與親人都可以被犧牲?

  洪:程嬰將寶貝兒子送去給屠岸賈,是逼不得已的,程嬰認為兒子程勃的犧牲不僅保全了趙氏孤兒,也拯救了全國同齡嬰孩的命運,報恩盡義的分量在程嬰心目中,自然比﹁小我﹂的愛還重,也可能代表著更崇高的氣節。

  程嬰與公孫杵臼的義行,很有「士為知己者死」的況味。與其說他們是為了國家而死,不如說他們是為了自己推心置腹的趙朔而死,他們的犧牲令人敬仰也令人不勝欷歔。

  顏:一般人認為「死」是最大的犧牲,但我們看到程嬰在撫育孤兒長大的過程中,是辛苦、自責卻又錯亂得令人心痛。

  洪:程嬰夫婦心裡的確很苦。尤其程嬰撫養的趙氏孤兒趙武,是恩主的血脈,打不得、罵不得;再加上不知就裡的屠岸賈一味寵愛趙武,將他收為義子,傳授十八般武藝,義父義子之間極為親密,使得程嬰看在眼裡,既無奈又痛苦,既憤怒又無氣可出。

  更大的折磨是在夜深人靜時,程嬰想到自己日日夜夜、口口聲聲喊著的「程勃」,其實是趙武,真正的程勃早已被推出去當替死鬼了。

  在趙氏孤兒成長的十多年歲月裡,程嬰不僅遭人誤會、唾罵、毆打,委屈無處可訴,在他的心靈上,也承受著無盡的自責與罪惡感的交相折磨,沒完沒了。這是為什麼程嬰終於熬到任務完成後,卻選擇自我了結的重要原因。

善惡到頭終有報

  顏:程嬰的告密,使屠岸賈對他另眼相看,對程家賜府第,多所接濟。程嬰對此極為不安,韓厥卻告訴他,這是屠氏還債的開始。在作者極富戲劇性的安排下,屠岸賈所得到的報應充滿了反諷的意味,更加深了報應的重量。

  洪:這叫作報應終有時,屠岸賈強占人妻,殺虐無數。他全心教授趙武武功,卻不知道這是他當年極欲殺之而後快的趙氏血脈;而屠岸賈極為鍾愛的獨生女,竟也是仇敵的骨肉。屠岸賈死前了解了這些事實,這大概是令他最痛苦也最感到諷刺的事吧!

  總之,這是一部報恩的小說,也是一部悲傷的歷史故事。書中人物或是被人構陷,或是慘遭殺戮,或是為了保全趙氏孤兒而跌進暗無天日的深淵。雖然很多人跟程嬰一樣,為趙氏披肝瀝膽,最後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功與名,但這也成了小說裡更耐人咀嚼與反思之處。

(本次對談內容取自《李代桃僵》,實學社出版,遠流發行)

最新更新日期:91.12.04

歷史資料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