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沒有李淵,就沒有唐朝。

  李淵有兩個,一個是胸無大志,膽小怕事的李淵;一個是老謀深算,大智若愚的李淵。

  真正的李淵,是個善於用計使計的謀略家,是大智若愚的領導者,他在隋末的大變局中,由於處境危急,不得不以韜晦之術,來包裝他的強烈企圖;他用計於無形之中,表面上看似不動聲色,私下則積極運作,蓄勢順勢,終於讓他等到最成熟的時機,一舉而定天下……

  黃驗(實學社總編輯,以下簡稱「」):一個龐大組織的領導人(隋煬帝楊廣),以「用人必疑」的心態領導公司,造成優秀人才的反感、求去、反叛。李淵就是在此狀況下,才會兵起晉陽,把他原來的老闆取而代之。

過度擴充的迷思

  黎昌意(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處長,以下簡稱):其實,楊廣替隋朝人民及後世做了很大的貢獻,像開鑿運河,建立經濟大動脈。但是楊廣的公司經營由於快速擴充(廣開運河,勞民傷財),無以為繼,造成了危機,他掌握的有限資源,無法有效的分配運用,不知節制。

沒信心症候群

  另一個致命傷是多疑。.這或許是他父親猜忌性格的一脈相傳,但根本的癥結在於楊廣對自己的信心不夠。一個人對自己沒信心,則他看別人,都是持否定的;看事情,都是看負面的;看未來,也都充滿了消極悲觀。

  就像他面對那些謠言:「楊花落,李花開,桃李子,有天下」,因為信心脆弱,變得如臨大敵,因此而曉喻天下,說:「桃李乃妖怪之樹,天下之亂,禍由此出」,所以要下令砍光李樹,以絕後患,姓「李」的大臣李渾也被謠言牽累,無辜賠了一命。一個謠言就能把楊廣打倒,可見他已經全無自信了。

  黃:楊廣的多疑,造就了李淵。李淵看出他在隋公司再待下去,不僅沒有前途,而且危機四伏,因而堅定了求去之心。這是一種反淘汰現象。

  黎:如果是明君的話,早就把李淵拔擢到更重要的職位,讓他發揮,楊廣卻以疑待之。對一個優秀人才,如果不能善用,他可能回過頭來變成你的競爭者。在專制時代,權力的競爭是零和遊戲,有你無我也難怪李淵要把他的姨表弟楊廣取而代之了。

  有信心、有胸襟的人,能夠重用比他自己更強的部屬。台積電公司董事長張忠謀先生就講,他的幹部、經理如果能夠任用比自己強的人,他對這個幹部就會特別重用。

  黃:李淵雖感到自危,卻動彈不得。因為楊廣派心腹大將王威赴太原擔任李淵的副手,名為協助,實則監視。

  在此險境下,李淵採取韜晦之術:縱情酒色、納賄、隨時表現出盡忠、無為,也因此,李淵留給世人的形象是:貪戀酒色,胸無大志、膽小怕事。

李淵的表與裡

  黎:這些消極、負面的形象,相信李淵都有,但應該是表象。如果真實的李淵也是如此,就不可能在大變局中開創天下了。我認為《上屋抽梯》小說所描寫的李淵,才是接近其實的李淵,也就是說,李淵處在逆境下,表裡不一、口是心非,表面做的是一套,私底下做的卻是另一套,這是人才在惡質企業文化下的因應、生存之道。

  李淵在那個位置上,在那樣時局中,很自然的會想到更高的權位,想到帝位,說他胸無大志是有悖常理的。

  黃:李淵的追隨者不解他的苦心,急切的要把李淵逼到騎虎難下,不得不反的境地,李淵則不斷的「戒急用忍」,因而,雙方形成了拉鋸戰。

  李淵除了「戒急用忍」之外,還加上「模糊的藝術」,不承認、不否認、不講明……在時機或決策未成熟前,為了不讓自己處於危機下,刻意模糊了焦點,這也是領導者經常使用的策略。

把企圖偽裝起來

  黎:可以做,不能說。這是很高難度的。他不能抹殺部屬的做法,免得打擊他們,也削弱自己。但一方面,李淵不能不積極因應,以免錯失時機,所以他善用偽裝--找到一個堂皇的理由,來包裝他的企圖,譬如以「募兵備邊」、建立「勤王之師」的名義,公開的擴建軍隊,壯大自己。

  黃:但是裴寂、李世民就覺得李淵這樣下去成不了大事,一起設計將李淵灌醉,然後把隋煬帝的兩位宮妃送到李淵床上,使李淵犯上大罪,騎虎難下,不得不反,這就是所謂「上屋抽梯」。

  黎:做為一個領導者、董事長,考慮的是全面的,加上李淵閱歷豐富,老謀深算,發現被設計時,便將計就計,把「上屋抽梯」反過來用,原來是部屬抽他的梯,現在他反抽他們的梯。如果不是他沉穩、老練,恐怕早就慌了,被迫跟著他們的節奏起舞,後勢的發展就很難預測了。

  這部小說中,李淵運用了很多的計,像對付楊廣,使用大智若愚的韜晦之計;對付突厥可汗,是用懷柔之計;對強大對手李密,則採「推獎助驕」之計;對監守他的王威、高君雅,則是用了「瞞天過海」加「聲東擊西」之計,尤其精彩,李淵故意安排祈雨大會,替王威、高君雅製造了可乘之機,他倆決定要在祈雨大會時劫持李淵,於是展開密集佈署;李淵心知肚明,便虔誠的沐浴齋戒,然後在祈雨前一天,迅雷不及掩耳的採取了行動……

用計於無形之中

  黃:上屋抽梯》之計與其他各計相比,顯得比較特別。由於李淵建立大唐江山所採用的一連串的策略,被他的韜晦之術所籠罩,也就是各種奇計都在韜晦中運作,都是遮掩、偽裝、含蓄、內斂的,因此,整部小說予人一種「用計於無形」的感覺。但稍為細心地閱讀,卻又發現在無形之中,又處處都有計策的鑿痕。 李淵創業的過程,不像歷史上許多轟轟烈烈的開創新時代的君主,倒比較像一般平凡的創業家:長期身處逆境,綁手綁腳,缺乏奧援,動輒得咎。這種創業情境,與一般人的處境相似得多。他的創業經驗,應該可以給我們很好的啟示!

成功,留給有準備的人

  黎:李淵成功的要素是:目標明確、企圖心強烈。他的企圖心的具體表現是:隨時都在做好準備。

  不論是任何人(或企業),一生中都有成功的機會,有人可以掌握,有人卻不能掌握,關鍵就在你是否時時做好各種準備工作。

  李淵並不因為大環境不允許,就輕易放棄、錯過,反而積極準備。若以企業、產品的角度來看,當「李淵」這個品牌在市場上佔有率有限,這時,他就針對前三名產品好好研究,怎樣加強自己產品的研發、改良、爭取市場、建立各方關係,吸收優秀人才……當前幾名產品在市場發生問題,「李淵」這個品牌適時地切入,因而掌握了最有利的擴充市場的機會,成為第一品牌。

  黃:在劉徹看來,這些失職官員是「取寵於民,誤了國事」,更加令他心裡不平衡。他有一個歪論,說:「人才就像器物,有才不肯盡力,如同無才,留之何用?」 大臣汲黯曾對漢武帝說:「陛下用群臣如積薪,後來者居上。」這句「後來居上」的成語,指的是新人位居舊人之上,新舊交替極快。從現代角度看,﹁後來居上﹂可能是人事升遷上的一種彈性,在漢武帝則是一種毫不珍惜、藐視和蹧蹋。

與現代經驗相對照

  黃:這是很有趣的讀法,把歷史小說與現代經驗、企業經驗相對照,使歷史小說的涵意更深了。

  黎:這部小說很容易讀,很有涵意,它表現的是經世的智慧。我認為它讓歷史人物重生、讓歷史對現代人有更多的價值,這也是我個人對現代歷史小說的期許!

(本次對談內容取自《上屋抽梯》,實學社出版,遠流發行)

最新更新日期:91.11.20

歷史資料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