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新語
煮酒精華
大河對談
石匱藏書
龍崗閒話
桌拿呂布
月旦群英
千里網際
歷史新天地
  
 
 

  一場安史政變,攪亂了富麗堂皇的大唐盛世。其時,唐玄宗李隆基出奔入蜀;太子李亨自立於靈武。而佔據范陽、洛陽及長安的奪政者氣勢正焰,唐朝國勢岌岌可危。身為李亨帝王師的李泌,獻出了放長線釣大魚的「以逸待勞」之計,幫助李亨邁向復國之路。

 

  劉文治(華岡股份有限公司、台北西華飯店董事長,以下簡稱劉):李泌的「以逸待勞」確是高手出招,他先讓李光弼守住太原-此時安祿山的大燕軍佔據的范陽、洛陽及長安,形成的弧形線之弦的中心點正是太原;然後命郭子儀攻下河東但不取華陰,留給敵方長安、洛陽間救援通道的暢通,再作勢由太原出兵要攻打范陽等三地。

  唐軍從太原出擊范陽、洛陽及長安都僅是短短的直徑距離,而且進退裕如;但三地的敵軍如要彼此救援,則要來回於長達數千里的弧形線上疲於奔命。可以這麼比喻,唐軍就如同遊樂設施裡,打地鼠遊戲中的地鼠,東西輪流出沒,讓手持棒槌的大燕軍,打得筋疲力竭;在大燕軍周圍布下密密絲線的唐軍,開始操縱大燕軍這個大傀儡,讓他們牽一髮而動全身,疲憊至極後,再一舉殲滅。這是非常成功的一種戰略。

皇帝的滋味

  周浩正(實學社發行人,以下簡稱周):如此突出的策略,碰上一個短視的決策者,使得效果大打折扣。李泌曾提到,唐肅宗李亨並不適合當皇帝。有次,李亨在考慮「天下兵馬元帥」的人選時,屬意建寧王。他問李泌的意見,李泌認為,如果讓身為弟弟的建寧王功名高過嫡長子廣平王,似為不妥。但李亨看不清這層,說道:「廣平王是嫡長子,何必把元帥的位子看得那麼重?」在他看來,廣平王繼承皇位是順理成章的事,不必有積極作為,顯現出他缺乏遠見。再細看「除吃喝玩樂,不知道自己還要做些什麼」的大燕皇帝安祿山,和殺父自立、「皇帝已當了好幾天,可還不習慣」的安慶緒,都缺少領導者該有的優秀條件。

  :世襲而來的皇帝,與因創業而生的領袖雖不一樣,但都是操控全局的領導者。一般創業者由於是歷經人間疾苦,較會去想到別人、照顧別人;享受帝王優渥生活的李亨,正是缺少「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胸懷,他一心一意只想穩住帝位,未能顧全大局以及想法太過單純,皆是讓他沒能成為好的領導者的原因。

時間的風險

  :「以逸待勞」執行者郭子儀,基本上是同意李泌的策略,且郭子儀本身早已擬用「以逸待勞」對付敵軍,在李泌要求郭子儀配合施行此計前,兩人早已有共識存在。但從現實上看,李泌與郭子儀的策略構想有很大的不同,李泌是從戰略、全局上著眼;而郭子儀僅針對戰術上的需要。因而導致後來郭子儀不再贊同實施以逸待勞的戰略,不再「待」了。

  郭子儀不願再和李泌站在同一戰線,出於他本身的私心,他是一個看重功名、老練圓滑的將軍,他知道:策略好是好,但要克服的困難太多,還不能確定身為決策人的皇帝能不能徹底認同。再者他是幫皇帝做事,一切以皇帝的意向為主。也就是說,郭子儀是視皇帝的意願,來決定要不要繼續執行「以逸待勞」。

  :李泌的「以逸待勞」,關鍵在一個「待」字,他估計以兩年時間,可以拖垮大燕軍,然後才予以致命的一擊,便可一勞永逸,恢復長治久安的局面;郭子儀對要實施兩年的大策略,認為未必能夠成功,加上他揣摩皇帝的心思--李亨仍是想早日攻回長安及洛陽的。除了李泌,駐蹕鳳翔的一群官員百姓,面對近在眼前的長安,都巴巴地望著皇帝快點下令攻取。對被能早日正式坐上帝位沖昏了頭的李亨而言,李泌所建議的這項「以逸待勞」實在是捨近求遠,因此在最後關頭,李亨不願再「待」下去,而提早收復長安即位。

  :李亨認為,「以逸待勞」的投資是不牢靠的,如果還要熬兩年,兩年後收復兩京,是誰坐上皇帝都不知道,可見「時間」對策略的謀畫而言是重要的。

  :長達兩年的「以逸待勞」之計屬長期投資。李泌在建議此項策略時,應事先作風險分析,並設法去除因時間太長所引起的信心不夠危機,如果李泌注意及此,便可避免缺憾。

親信--決策者的影子

  :深受皇帝倚重、寵愛的李輔國及張妃,可說是暗暗牽動李亨決策的陰影,尤其是宦官李輔國,更是竭盡所能發揮他的影響力,貫徹其私心--如果李亨早日在長安稱帝,他當然成為大功臣、「高力士第二」,此一夢想,把李亨推向作出短視近利的決策:直攻長安。

  :這是決策者過度寵信親信的怪現象,親信說好聽的話,迎合決策者,決策者那會不心花怒放,聽進他所說。李輔國簡直是李亨的化身,他們是一對最佳拍檔。對企業組織來說,李輔國這種類型的人,是個忠誠的部屬、執行者,交代他該做的事他都做了,認真又負責,當然會受寵。雖然他跟別的員工相處不好,甚至到處興風作浪,卻因為他的特殊角色與地位,而被老闆所縱容。

  :李亨對李輔國的信任,遠超過他對親生兒子的信任,在李亨邀請兒子廣平王李俶、建寧王李倓相聚的「分梨事件」中,李亨發現建寧王沒將屬於他自己的梨子夾到其兄廣平王盤中,這使他想起李輔國及張妃的讒言:建寧王是不尊敬兄弟、嫉恨兄長的人,因而埋下李亨賜其子建寧王「死」的因子。追究起來,除了建寧王年輕氣盛、富涵感情的個性外,更是他身為皇子被迫要在權鬥中犧牲的悲哀。

  :比較建寧王、廣平王個性,可知為何兄弟兩人的際遇會是天壤之別--一個成為唐代宗;一個卻被賜死。廣平王平時對皇上身邊的寵信李輔國及張妃彬彬有禮;建寧王則對他們嫉惡如仇,因而招致讒言,乃至死禍。可知,圓融的人際關係是個人成功的一大助力。

輕澀與老辣

  :這正是人性的一組明顯對比。李隆基、李亨身上也有類似的比照,玄宗李隆基經過「馬嵬坡兵變」後,在面對太子李亨沒跟上來請安的情況時,說了句「天意也」。除加封軍力給他,更曉諭將士,「太子仁孝,可奉宗廟,要好好輔助他。」及得知李亨即帝位,他隨即派大臣韋見素及房琯去輔佐李亨。這是唐玄宗在處理小規模皇室政變上的沉穩;但李亨得知其弟永王璘欲在江南另立小朝廷時,他迅速派軍加以封殺,最後逼死了永王。同樣是兵變,兩人處理手法截然不同,可以說他們在「危機管理」能力上有明顯的差異。

  :李隆基因政治歷練夠,處理突發狀況時,顯現出他的包融力,良好的應變模式不僅使事情順利進行,更提昇當事人的聲譽。具有危機管理意識及能力,是任何決策執行時主事者應具備的。台灣目前體制較健全的企業,都設有危機管理小組,以保障決策的安全執行。

亂的契機

  :安史之亂為李亨和李輔國帶來了成功的機會,所以,「變」並非不好,許多英雄都在亂世中誕生。亂世是乾坤大挪移,替有野心、做好準備的人帶來了希望。

  :「亂」的確是另一個新的開始,以我切身經歷引申舉例來說,可以在一片景氣不好聲中,整合公司本身財力,去併購已無法生存的小公司,慢慢強化自身企業體系,以能在景氣低迷過後,面對下一個巨變!

  :這是挺穩當的作法,乘亂以變,確有意想不到的充滿著光明面的結果。

(整理∕江侑蓮)

(本次對談內容取自《以逸待勞》,實學社出版,遠流發行)

最新更新日期:91.09.25

歷史資料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