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五百年,各國之間的戰爭與和解、聯盟與毀約,不下數百次,形成了一種長期穩定的亂局;各國之間朝秦暮楚,敵友莫辨,忽友忽敵,無所適從……
秦國丞相范雎提出「遠交近攻」大戰略,一刀切下,敵友分明。他與大將軍白起,合力演出驚心動魄的「長平之戰」,把遠交近攻的策略運作發揮到極致,使這一場戰爭,動員了內政、外交、軍事,融合了決策、行銷、談判、領導等多重主題,成為一場經典戰役……
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以下簡稱劉):范雎的「遠交近攻」戰略,是從「合縱連橫」脫胎換骨而來的。自從蘇秦、張儀提倡「合縱連橫」五、六十年來,這個策略已玩到技窮,成為一種僵局。
其實,春秋戰國五百年來,一直都是數國聯軍攻打某國的這種模式不斷上演,蘇秦張儀只是把聯合攻打移轉到聯秦、抗秦的主軸上,但仍無法突破策略的盲點與侷限。
政略改變了戰略
黃驗(實學社總編以下簡稱黃):范雎在戰略思想上的空前突破,使他成為春秋戰國時代的第一謀士,堪稱是「五百年來第一人」!
「合縱連橫」是對抗的、維持現狀的思想下的產物;「遠交近攻」則是改變現狀、以大吃小、一國獨大思想下的策略。政略思想不同,戰略運作便大相逕庭。范雎「一次鎖定一個敵人」、「近者為敵,遠者為友」的鐵律,大大跳出當代的思維模式,這或許是各國無法理解,無法破解,最終被秦國所乘的原因了。
劉:「遠交近攻」可以當做是一種「謀略」,用它來追求統一,萬一統一不成,退而求其次維持現狀,謀略是因時因地而制宜的;「遠交近攻」也可以是為了建立國際秩序,完成大一統。
當秦國近攻鄰國,會引起各國什麼反應?這牽涉到一個國際政治觀念──「和平可不可以分割?」在二十世紀冷戰年代,西方國家認為和平不可分割,因此美國介入越戰,越南是自由世界的邊界,一旦決堤,自由世界便擋不住共產主義的潮流。這概念的邏輯是:你攻打任何一個國家,都會直接或間接的威脅到我。
各國對秦國的「近攻」,有兩種反應,一是指責秦國的侵略,一是認為秦國沒侵犯到我,可以容忍。當時大部分國家都被范雎的遠交策略「鎖定」,不是被利誘,就是被威脅,糢糊了焦點,而不願介入秦國的「近攻」事件。
黃:范雎在各國建立非常綿密的情報網、在各國培植自己的心腹、籠絡失意或反對派的政客、對各國的外交採取如同專任大使的作法,使他很精準地掌握各國政情,在關鍵時刻,他的各個佈局便發揮扭轉局勢之功。遠交近攻是全方位的,政略戰略雙管齊下,從內政到外交到戰場,全面佈局,八方啟動,智計百出。
45年才完成的大企畫案
這樣一個改變時代的大策略,必須跳出當代的視野,超越五百年來的視野,而且還要具備超強的毅力,才能把韓、趙、魏、齊、楚、燕、衛、魯、周等九國一一併吞。此一統一工程短則數年,長則數十年才能克盡其功。事實證明:從范雎施展「遠交近攻」到秦國統一天下,歷經四十五年。由此可知什麼叫做「長遠」的眼光了!
劉:即使「遠交近攻」只是一種相對於合縱連橫而設計的謀略,也要盤算好幾步,變數極大,而且容易受到秦國內部因素、主帥的意志的影響而迷失方向。就像合縱原本是以聯合抗秦為主軸的策略,後來卻常見數國聯軍攻打的不是秦國。
執行一個長達數年、數十年的戰略,除了長遠眼光、堅定的毅力,更要有完全的信任,領導者對於策略規劃家絕對要百分之百的信任。
明君能臣最佳拍檔
黃:這就探討到人才組合的問題了。范雎是魏國人,魏國相國魏齊嫉才,幾乎把他打死。他化名為張祿,投奔秦國,在他的紅粉知己、也是秦國間諜的運作安排下,受到秦昭王的重用,所謂「賢臣擇主而事」即是如此。
劉:歷史上許多風雲事件都是最佳拍檔創造的。像十九世紀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所推行的國際外交策略,可謂縱橫捭闔極其複雜。德皇威廉一世瞭解他、重用他,讓他大放異彩;繼位的威廉二世不瞭解這位元老重臣在玩什麼花樣,加上新皇一意孤行,沒兩年就把俾斯麥免職,俾斯麥辛苦建立的同盟體系便告崩潰。可見明君能臣搭檔的重要性!
秦國的君王有一項良好傳統:尊重賢臣所建立的法制或策略。商鞅死後,他所變的新法,卻被奉行不悖;范雎下台後,「遠交近攻」被貫徹到底。秦國能終結五百年的戰亂而一統天下,這是領導者了不起之處。
推至極度的暴力行動
黃:《遠交近攻》這部小說,有很重的情節擺在描寫秦、趙的長平之戰。長平之戰是中外歷史上的經典戰役,是一場規模空前的殲滅戰。被公認為最偉大的戰爭理論家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說:「戰爭是一種推至極度的暴力行動」,這句話最能詮釋長平之戰。秦、趙兩國都極度動員,兩軍合計近一百萬,名將對壘、謀士對決;外交戰場針鋒相對,各國都被遊說動員,可說是劇力萬鈞。
范雎對此役的指導原則是「速戰速決」;對壘的趙軍主帥廉頗則採拖延戰術,堅守不戰,只要拖到冬天,秦國的漫長補給線就會產生困難,就撐不下去。因此范雎運用反間計,讓急功近利的趙孝成王忍不住氣,派那位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取代廉頗,於此同時,秦軍祕密地換上主帥白起,此計讓戰場打破了均勢。
劉:《孫子兵法》有不少條文是相互矛盾、牴觸的,必須透過辯証、必須在戰場實地體會,但是趙括全無實戰經驗,只靠他熟背的孫子兵法,就把廉頗精心佈署的兵陣、治軍規矩全推翻了。
白起與范雎的組合也很有意思,從他們身上可看出軍人與文人謀略家的緊張關係。理論上,戰略要服從政略。外交談判應由文人來管,軍人則要服從文人的政策指導,但是在長平之戰,白起就不理范雎的勸誡,而從他軍人的角度擅自把四十萬趙國降卒全部坑殺!
從政略的覯點來看,當然是范雎正確,既要戰勝,又要得民心,可謂雙贏。但是白起的獨斷獨行,就長遠的影響而言,其效益卻凌駕了政略的考量,因為這一場大坑殺,將趙國的青壯全毀,等於摧毀了戰國末年最強的勁敵,等於摧毀了其他八國的生存信心,從此各國談秦色變,籠罩在無邊無際的恐懼中……
黃:白起與范雎有理念上的落差,卻是最佳拍檔。白起在戰場上運用奇兵攻垮趙括;范雎在咸陽進行一波波的外交戰,一刀一刀切斷趙國與各國結盟或求援的管道,打了一場壯烈的拉鋸戰。范、白的合作,可引用克勞塞維茨的名言:「勇敢而睿智的設計,堅定而強毅的執行,抱定光榮戰死的決心。」
遠、近、交、攻的變化
劉:「遠交近攻」的戰略概念仍沿用至今,像有的強國對周邊鄰國不斷宣示和平,維持區域的安定,對較遠的強權則採抗衡策略,這種遠攻近交,就是從遠交近攻衍生的;不論是從政或企業經營,也都可以相對照,像企業界的異業結盟,就是結交遠者(不同行業),匯集出更大的競爭力量,來與近者(同業)競爭。遠與近,交與攻,或是交與不交,這中間的組合變化,就產生無窮的妙用了!
最新更新日期:91.06.04
→歷史資料回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