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的一生是用夢想堆砌成。
如果,構成這夢想的材料是智慧及語言……
戰國時的縱橫家張儀,即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到處尋找可以協助他築成這座夢想城堡的人,四處碰壁後,他找到充滿統治欲望的秦惠文王。在秦惠文王的支持下,張儀很費力地築著他的夢──以和平統一天下的夢,他逐一挫敗、收買可敵可友的韓、趙、魏、齊、楚、燕各國。就在他的夢想城堡即將築成之際,秦惠文王暴斃,這座城堡也於一夕間崩塌。
我的老闆是隻狼
江侑蓮(前實學社編輯以下簡稱江):被歷史家歸類為縱橫家的張儀,由鬼谷仙師處學成縱橫之術後,便四處尋訪明君,以實現自己的志願。他胸中懷有統一天下,成就霸業,解民於倒懸之志。終於這樣的人找到了,即秦惠文王,秦惠文王也很看重張儀。張儀的受賞識,為他樹立了不少敵人。但為了實現理想的張儀,並不在乎這些,他充滿企圖心地走在連橫的路上。
王廷俊(西子灣副刊主編以下簡稱王):「所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即張儀這種豪邁之士,把理想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圍繞在秦惠文王左右的人,都極想把張儀從相位推下,換自己掌權。但張儀自從找到這樣好的「公司」──極具發展潛力的秦國,當然便管不得閒言閒語了。且由於有秦惠文王那般具雄心的君主,才能吸引、留住張儀。但這般有野心、欲望的人其實是很可怕的,因為他有可能翻臉不認人,只想把你榨乾後丟棄。
江:在一次討論該如何處置合縱發起國──楚國的軍事會議上,張儀不主張攻打楚國,並提出許多項不攻打理由,這大大拂逆秦惠文王的心意。但秦惠文王是有些猶豫的,一方面他覺得張儀的理由有理;另一方面,又想在剛來歸附的韓、趙、魏三國前,展現大國的氣派。就在出兵或不出兵之間,秦惠文王決定用計引出張儀更好的第三種計謀。於是他假裝疏遠張儀,張儀頓時心裡不是滋味──他擔心相位的失去,因而趕忙獻計……採用和平方式促使楚秦兩國交好。之後,張儀回想起這整件事,又經門客馮喜的點醒,恍然明白自己當時因迷失在權位中,不小心上了秦惠文王的當。張儀此時終於看出來秦王的為人──是個心地不夠磊落的君主。
王:早先,秦惠文王對待受降國韓國的態度,即明確突顯秦惠文王並非是個光明磊落的君主。他聽從其子嬴蕩的建議,竊用張儀的名義,斬殺手無寸鐵的韓國八萬降兵。張儀當初建議秦惠文王,在與韓國交換人質後,即放這八萬士兵回韓國,秦惠文王欣然同意,沒想到秦惠文王背地裡又是一套。張儀從此被蒙上「殺人魔王」之名,他了解到王座周圍充滿陷阱,既要瞻前又要顧後,於是後來他在面對秦惠文王時的態度,變得較為拘謹,應該說不是完全的推心置腹了。
江:我們可明確感受到,張儀仍是一貫地堅持理想,因為他只能借秦惠文王這隻狼之力,完成和平統一的大夢。
我拋復我收
王:我看這部小說的時候,發現書中的「拋磚引玉」應用極是多樣,計的使用也極是明顯。說到拋磚引玉,其實這是源於唐代的一則詩壇趣事。當代的蘇州詩人常建,因非常仰慕同時代的名詩人趙嘏,興起想請他為自己作詩之願。他打聽到趙嘏常去蘇州名勝靈岩寺遊玩,於是他先在靈岩寺寺廟的壁上題上半首詩。有天,趙嘏到靈岩寺遊玩,看到壁上這首只寫了兩句的詩,碰巧當日雲淡風輕,他突地心有所感,便疾筆補齊這首未完成之詩。常建隔了一陣子再去看,發現詩已被補齊,仔細閱讀,不禁拍手叫好,因為後兩句詩在意境及遣詞用字上都高過自己所寫的兩句詩無數籌,這果然是出自他的偶像趙嘏之手!這段故事,成了當時文壇的一段佳話。常建以他的詩句當成磚,引來趙嘏價值如金玉的詩句,真是極聰明的方法。
江:是的,故事一開始,即提到張儀把自己當成一塊磚丟到魏國,希望藉由他的遊說,聯合魏國這塊加入連橫的磚,引起韓、趙等國的仿效。且他在遊說各國加入連橫的過程中,經常用無條件償地之法,或以大地換小地的利益交換,誘使對方向秦國臣服。他掌握住人心貪婪的原理,擲施小惠給對方,讓對方上鉤。更為精彩的是,他提出進攻蜀國之計,以贈送五隻能生出金矢的鐵牛為名,請蜀國派人前來搬取,暗中追隨在後的秦軍,得以趁機順利通過險之又險的蜀道,進到蜀都,展開激烈的攻蜀行動,結果秦軍大獲全勝。這些,都是小說中的拋磚引玉例證。
王:所謂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道理是明明白白地擺在那兒,可是大多數的人,都無法避免的會被眼前不勞而獲的利益所惑,而至心甘情願上當。拋磚引玉一計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上也極是普遍,一般商品的促銷活動──如打折、送贈品等,甚至於釣魚時須用釣餌,以引誘魚兒上鉤的作法,皆為此計的應用。
一個夢幻,一個務實
江:閱讀時,發現作者除大力描寫主角國家秦國外,在敘述楚國的篇幅上,也是不少。當然除了楚國是南方的大國,是秦國實施「連橫」策略的極大阻力外,應和故事主角張儀曾有意留在楚國發展他的事業有關。
王:我也同樣注意到此點。楚懷王在政治上的表現,證實張儀當初選擇秦王朝是正確的。楚懷王的陷溺溫柔鄉及不辨忠貞,和秦惠文王的果斷及有政治抱負成了極大的對比。作者也提示我們,在楚懷王的王座背後,是一隻赤色展翅的火鳳凰;在秦王御座後的牆上,則是掛著張儀獻上的為達成統一大業的「橫策論」。可知楚懷王表現出來的特質較虛幻,這或許和楚國地處雲夢大澤、巫神之風興盛的地理特色有關。而位於西戎的秦國,因為國家的地勢險峻,如此的地理環境造成他們務實的性格,又加上秦惠文王是個積極的國君,便成了他可堪為明君的特質。
江:如此夢幻的楚國,蘊育了屈原這楚辭文學大家,屈原在政治上也是極有抱負,他履次為楚懷王出使各國,以爭取合縱參與國。他剛正不阿的個性,在遭到毀謗時,總是受到極大的傷害,加上楚懷王再而三的踐踏他的忠心,心傷之下,他投汩羅江而死。
夢仍是個夢
王:張儀和屈原相比,則幸運多了,秦惠文王深信張儀的忠心。由於張儀是個堅持的人,他厭惡有二心的人,因為這樣使得當時同樣在為秦朝而謀,卻有二心的陳軫及公孫衍被迫下台。此後這兩人分別到楚國及魏國,一直對張儀懷恨在心,鼓吹合縱以抵抗張儀的連橫。
江:代表楚懷王前往秦朝求和的使者陳軫,告訴秦王,楚王願以黔中之地換張儀回去──這事在秦廷上起了一陣騷動,秦王也大為動心
,他雖捨不得這位謀臣,但見秦朝多位重臣都同意,只好忍痛割捨張儀,答應了這項交易。
王:張儀更是痛苦,因為他知道此回前去楚國定是難逃一死,他心中是灰心的。後來,他透過在楚國的朋友,順利逃過一劫,並為秦國帶回了楚國這一邦交國。張儀的政治生涯此時達到了最高峰。沒想到過不久,秦惠文王竟暴斃了,繼任的秦武王嬴蕩一向排擠張儀,張儀決定離開這片可實現理想的夢土。
江:就如張儀所說秦國是他的夢想構築的天堂,但是,在秦惠文王死後,秦國所有的一切已失去了它原有的意義。這個致力構築夢想的人,終究是帶著一絲絲憾恨隱歸山林去了。
最新更新日期:91.05.21
→歷史資料回顧←
|